说到以貌取人,相信许多人都知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代,有一个叫子羽的年轻人很佩服孔子的才学,希望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但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因此不喜欢他,教他时也不太用心。子羽很失望,于是退而自学。后来子羽学而有成,孔子知道后深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而后悔。
从事过HR或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以貌取人的危害性极大,这一浅显的道理尽管人人皆知,但是真正能做到透过外表看本质的人尚属少数。多数人的毛病都是先看外表,再看本质,甚至不看本质,犹如男女之间相互择偶一般。
俗话说:“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一个人的学识渊博与否,能力与贡献大小,都不能用身材外貌来判断衡量。如果硬要用外貌来取人,往往就会产生令人遗憾的结局。
三国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原本可以轻松地取得西川,如此刘备就没有了根据地,也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产生。刘备进西川前,蜀地归刘璋管辖。刘璋这个人既无能力又生性懦弱,手下人都看明白了,西川迟早被人吞并,所以各自都在打着小算盘。张松就借着去许昌向曹操求援的机会,暗藏一份西川军事地图,心里还琢磨着如果曹操看得起他,就把西川献给曹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曹操恰恰在这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张松在西川是个很有名的人物,但是长得很丑,尖头、暴额、牙齿外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二等残废。
张松到许都时,正碰上曹操打了胜仗,一连等了三天才接见他。曹操见张松长得又丑又矮,听到他的声音粗声粗气的,心头很不舒服,就有意挖苦他。张松受了挖苦,便寻机想羞辱曹操几句。有人夸奖曹操的《孟德新书》,张松装着不知道,等了一会儿,张松接嘴说:“你们在说这本书吗?这,这哪是新书啊?我们蜀中的小娃儿早都背得了,听到他们背,我也能背几句。不信,我就背给你们听。”接着张松就从头背到尾,一字不漏,在场的人都惊了。一旁的曹操气得吹胡子瞪眼,马上命人将张松乱棍打了出去。
张松被赶出营帐外,心灰意冷,地图也献不成了,于是准备去投奔刘备。张松从许都来到荆州。刘备知道后,亲自迎他进城,一直陪着他,专门为他设宴摆酒席。张松见到刘备这样热情,厚礼相待,很受感动。他认为刘备才是他真正要找的人。他决心离开刘璋,投奔刘备,就把益州的地理、人情、山川、物产向他介绍,还把早已画好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
曹操以貌取人,最终错失了夺取西川的良机,不免令人扼腕叹息。曹操可以说是一代枭雄,尽管如此也有不能慧眼识珠的失误。而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选人与用人的时候总是以相貌的美丑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最终错失了许多有用之才。
有很多管理者,一看见艳丽出众的女孩子,不管她才能如何,都要尽收门下,给其最轻松的工作和最优厚的待遇。而能干、谦逊,但长相平凡的员工,却让其干粗活,工资也低。管理者以貌取人,长期下去,务实之人定然会悄然离别,而花瓶也不可能为你带来效益,最终就只能等着关门了。到时候,不但江山没了,美人也会弃你如敝屣。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力争摆脱这种以貌取人的传统方式,对人才的甄别,应从本质上去认识。这样,你才不会错失千里马,朽木当块宝。
那么,如何选人和用人呢?选人的重点在哪里呢?就人才而言,德、识、才、学、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德,是指人表现出的意志、兴趣、情感、性格和专注力等品德。优良的心理品德应表现为高度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高尚的情操。
识,指的是人才的见识,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与众不同的见识能力。具有见识能力的人能够入木三分地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能一针见血地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各种环境和条件;能在关键时刻坚定果断地拍板;能冲破习俗观念的束缚,大胆地另辟蹊径。
才,是指一个人认识客观和改造客观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想像力。
学,即学问、知识,包括直接知识、间接知识、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等。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组成的塔式结构;另一种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点和骨干,以其他与之相邻相近的知识作补充交织而成的网络式结构。
体,指身体素质。身体是事业之本,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才都是得助于健康的体魄。
其中,德居首位,是人才的灵魂,是其他四者之根本;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才是必备条件;学是智能方面的基础要素;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识别人才须兼而顾之,如果仅仅以貌取人,以外表的俊美与丑陋来识别人才,而放弃对人德、识、才、学、体的全面分析与观察,只能使管理者步入识才的误区。管理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考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管理者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只是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