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智慧
3832800000017

第17章 领导者的戒律(1)

领导者不能太顾及面子

作为为百姓谋利益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不顾自己私人的面子,而敢于并善于改正自我的缺陷,善于采纳下属谏谋的美德,才能够真正使事业兴旺,天下安宁。

唐太宗李世民随父李渊反隋时,是李渊最得力的臂膀。他为人颇富谋略,早在起兵之前,就“折节下士,推财养客”,暗中积极招揽人才。四方的群盗大侠闻其贤名,都纷纷投奔他的帐下,甘愿为他尽忠效死。起兵后,李世民兵强将广,迅速成为李渊扫荡四方、平定天下的一支主力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生擒窦建德,逼降王世充,李渊为表彰他这一特殊功勋,又加封他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使他位居诸王公之上。

但李世民并非皇太子,因此李渊百年之后的帝位由谁来继承,尚未可知。当海内渐趋稳定后,李世民及时由武略转向文治,留意起儒家的治国之道来。他在宫城西边修建了一座文学馆,招揽接纳四方的文士,号称“十八学士”,其中有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虞世南、许敬宗等。各方儒生文士都以能进入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为荣,这些人实际成了他后来夺取帝位、君临天下的智囊团。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是在这个智囊团的密切协助下,击败了皇权竞争者李建成和李元吉,终于登上了最高权力之峰。

不过,在历代帝王中,李世民是个谦恭英明的人君,他善于纳谏,没有历代帝王那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痼疾。他刚继位时,就不计前嫌,把政敌李建成的老师魏徵屡次叫到自己的卧室内,虚心求教治国之道。魏徵得遇知己之主,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先后进谏陈言二百余事。后来太宗曾因有人诬告魏徵结党营私而调查他,查无实据,太宗深感后悔。魏徵诚恳进言道:“希望陛下使臣成为良臣,不要使臣成为忠臣。”

太宗奇怪地问:“此话怎讲?”

魏徵答:“所谓良臣,就是稷、契、皋陶一类的大臣,使自己获得善名,使君主荣受显号,子子孙孙永受福禄。所谓忠臣,就是龙逢、比干一类的人,因忠被杀,使君主陷于大恶,国破家亡,只剩下个虚名。”太宗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在对待大臣的问题上,时时以此为鉴。

贞观十七年,六十四岁的魏徵病逝,太宗如丧股肱,亲自为他哭灵,中止上朝听政五天,并亲笔为他书写了碑文。太宗曾对群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

太宗与臣下的关系处得非常好,人们把房玄龄、杜如晦比作汉初的良相萧何、曹参。贞观四年,杜如晦死,时年四十六岁。李世民亲临府上,边抚他的病体边流泪。杜如晦死后,李世民哭得十分悲痛,为其停朝三日。后来有一次李世民吃瓜,觉得味道非常甜美,不由得想起了杜如晦,他悲从心起,便停口不吃,叫人拿着剩下的一半瓜,送往杜如晦的灵前祭奠。他还曾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边环顾左右边对房玄龄说:“当年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今天赏赐物品,却只有你一个人了。”说着又流下了眼泪,“听说金银乃是鬼神畏惧之物,给杜如晦也送去一条吧。”说罢令房玄龄自带一条,又取了一条让房玄龄送至杜如晦灵前。

读历史,我们可知唐朝的“贞观之治”之所以产生,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善于启用忠良之臣,更善于听取他们的建议。作为一个领导者,听不进忠告之言,你的事业又怎能兴旺发达呢?

做领导不能太高傲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这是说,人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才能在事业上做出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绩卓著,是我国古代颇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但我并不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更何况天下的事物,我怎么能都懂呢?”这说明唐太宗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因此,他鼓励臣下多提批评建议,并且采纳了许多有益的劝谏,为他的施政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与此相反,傲慢狂妄的人是令人鄙夷的。在三国时,有个叫祢衡的人,因为狂妄,最后作了无头之鬼。

祢衡初见曹操,就把曹营中机深智远的谋士、勇不可挡的武将尽数贬个一钱不值。祢衡视别人为无用之物,却吹嘘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对这个目空一切的狂徒,曹操当然不会收留。于是他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走一处骂一处,最后被黄祖砍了脑袋。

凡是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读了几本书,就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这种人的结局是自毁,是失败。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不顾朝臣和人民的反对,骄横独断,调集90万大军,水陆并发,企图一举灭掉东晋。他口出狂言:“凭我这么多军队,把马鞭子投到江里,足能截断水流!”前秦的军队数量虽多,但士兵厌战,军心离散,在淝水一战中,被只有8万将士的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三国时,马谡为什么会失街亭呢?并不是他不懂兵法,平庸无能。此人熟读兵法,才气过人,平素深受诸葛亮器重。当司马懿的大军向街亭推进时,马谡自告奋勇,请求带兵去镇守。行前,他听不进诸葛亮对作战形势深谋远虑的分析,自恃“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及到街亭,又骄傲轻敌,违背诸葛亮所指授的具体作战部署,并拒绝接受副将王平的正确意见。结果街亭失守,毁掉了诸葛亮进军中原的大计,导致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曾经“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但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东吴大将陆逊、吕蒙正是利用了关羽这个弱点,设下“骄其心,懈其备”以取荆州的巧计,使关羽落得个失荆州,走麦城,一败涂地,身首异处的可悲结局。

人生在世,谦虚一点儿,谨慎一些,多一些自知之明,不要自吹,更不要狂妄,只有这样,才能在事业上做出成就。

凡事不能操之过急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见,一个人做事如果操之过急,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说,遇事不可操之过急,等头脑冷静下来再处理,往往效果更好。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即位三年,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田猎游乐与酒色歌舞之中。

即位三年,也没有发布过一个号令。他只规定:“有人敢向我进谏者,斩首无赦。”因此三年来也很少有人进谏。大夫伍举见朝政日益腐败,就冒死进宫见楚王。只见楚王左抱郑姬,右搂越女,周围排列乐队,正在调笑听音乐。庄王笑问:“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有件事我不明白,特来请教。臣听闻,附近大山有只美丽的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鸟?”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的鸟。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叫,叫必惊人。你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过了几个月,庄王荒淫无度的生活更加严重。大夫苏从入宫进谏。庄王问:“你没有听到我的戒令吗?”苏从说:“我身居高位,怕死而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那是不忠。杀身以明君,是我的愿望。”

楚王听了,幡然起立,即令撤去歌舞,临朝听政。

于是,楚王把在这三年中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几百人清除、处死,把忠于职守、清正廉明的几百人提拔重用,任命伍举和苏从主持国政。楚庄王亲政后,政治清明,百姓高兴。就在这一年,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庄王六年起兵攻宋,获胜,缴获战车五百乘。从此,楚国的势力迅速向外扩张。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说明了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在别人根本不愿服从的情况下,倒不如暂时放纵他。楚庄王的大臣伍举和苏从就是在成竹在胸、腹有宏图的情况下,劝谏楚庄王,而使楚庄王幡然悔悟,以致后来成为诸侯的一代盟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今天,不论在何种领域,还是在商场中,也是最忌操之过急的。操之过急,它只会加速毁灭你的前途,以致你身败名裂。古代如此,今天也如此。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

做一个有雅量的领导

人是感情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动力都受感情支配。而获取人们感情的惟一方法,就在于你表示了解他,在于你尊重他、同情他、帮助他、爱护他等等。

你如果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使人们认为你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导,还不如降低自己的身份,放下自己的架子,使他们认为你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是他们的真诚朋友,而实际上你是他们的领导。这样你的身份和地位无形之中就得到了抬高。这样,人们不仅会心悦诚服地拥护你、爱戴你,甚至于心甘情愿地为你赴汤蹈火,为你效忠效力,心甘情愿献上自己的生命。但是,你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惟我独尊,狂妄自大,就永远难以赢得人们真诚的拥护与爱戴。

作为领导者,就是要能恰当地抑制自己,显扬他人。显扬他人实际上就是抬高自己。缺乏自信固然足以毁灭自己的事业,而惟我独尊、狂妄自大、放纵无礼,同样足以毁掉自己的事业。所以说,要领导下属,必须用言辞对下属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下属,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后面。这样,虽然地位处在下属之上,而下属并不感到沉重;处在下属的前面,而下属并不感到难堪。

一个人有了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就能看到他的容人气量。虽然能容人,心中也应该有个主宰,有个见解,有个辨别,这就是从容量发掘为对人的雅量。

《唐史》记载:“狄仁杰能做宰相,实际是娄师德推荐的,而狄仁杰却不知道,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赳赳武夫而已,数次把他排挤在外。太后武则天觉察到了,曾经对狄仁杰说:‘娄师德了解人吗?’狄仁杰回答:‘我虽与他同为大臣,却没有听说他了解人。’武则天说:‘朕起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说他了解人啊。’狄仁杰出来后,感叹地说:‘娄化的盛德,我被他包容得很久了,我却没有觉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