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41

第41章 阳数中的“五”(1)

阴阳数“阳数”中的“五”,不仅是与人体内心肝脾肺。肾有联系,名曰为“五脏”,而且与“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疾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五脏”中的心病、肝病、脾病、肺病、肾病。

其实不仅如此,而且与“五脏”中热病:心热病、肝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还有与“五气所病”和“五脏所恶”,及其“五病所发”和“五邪所乱”,皆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日联系。

一、五脏中的心

不言而喻,人体内“五脏”中的心,与养生保健身体健康,其关系及为密切。

1.心脏的功能和作用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心,属于中医学名词。为人体内的“五脏”之一。根据脏学、经络学说,其心的功能作用,大体有这么一些:一是心主血脉。其主要的是指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血液循脉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例如,经典医书《素问·痿论》中载:“心主身之血脉。”二是心藏神。而所谓其“神”,是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心的含义中还包括脑的功能。并认为“心主血脉”与“藏神”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古书《灵枢·本神》中载:“心藏脉,脉舍神。”三是心气通于舌,是指心与舌有内在联系,故有“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之说。如心火上炎,可出现舌疮碎痛、靡腐等症。心的络脉为手少阴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有表里关系。

2.心病

人体内“五脏”之一的心,就其疾病来说,亦有种种,例如有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动过速、心肌梗塞等,这里,仅以心痛为例子,说一说。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所谓“五脏”中的心痛,亦属于中医学病症名。这种病症,总的说来,就是心胸部疼痛的疾患。例如,古书《千金要方》提出有九种心痛,如虫心痛、食心痛、冷痛、热心痛等;患心痛者,其反映或日其表现为心胸部隐痛或者剧痛,劳累、受寒或情绪抑郁时,就比较容易发作,胸部有窒息感,并且亦还会使患者蜷缩不敢动;使其舌会出现紫痕;使其脉象会出现迟涩等。其原因,则多因胸阳痹阻、心血淤滞所致;其治疗,宜用丹参、降香、栝楼、以及冠心苏会合等药。

然而,如果出现突然心前区剧痛不止,面青肢冷、出冷汗,其脉沉微,属于这种情形,不要耽误了,赶快去医院,进行抢救性的治疗。

3.心病种种表现

不言而喻,心病者,不论男性女性,如果心脏有病,就会出现这样一些不好的现象,如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等等;而这些,皆属于心实的症状;如果是属于心虚,就会出现胸腹部胀大,肋下和腰部牵引作病。

其治疗,古时生活中,人们相当普遍重视针灸,所以古人指出:治疗时,可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果其病情有变化,则需要注意:与初起不同,可取刺委中穴出血。

其实,此上所说的心病者,其反映或日种种表现,及其治疗这些内容意思及精神实质,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辟的语言来说,就是: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二、五脏中的肝

“五脏”之一的肝,与养生保健身体健康,其关系相当密切。在生活饮食上,将“五脏”中的肝脏,保养或日调养好,对养生保健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肝脏的功能和作用

肝,为中医学名词。肝,为人体内的“五脏”之一。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藏象、经络学说,其人体内肝的功能作用,归纳概括说来,主要的有这么一些:一是《素问·五成生成》篇中载:“人卧血归于肝。”所以说,人体内“五脏”中的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和作用。再例如,唐医学家王冰亦注释云:“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二是人体内的肝,其功能作用能主疏泄,就是指肝气需要疏通畅达。而人体内的肝,如果出现失疏泄,则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甚至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致病。三是“五脏”之一的肝,具有主筋的功能和作用,因为人体内其筋的运动功能与肝的养筋作用是分不开的;例如,《素问·经脉别论》里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滛(滋养)于筋。”四是人体内的肝,其肝气通于目,此说可见《灵枢·脉度》中的记载。而所谓“肝气通于目”,指肝与目有内在联系;亦就是说,肝气调和,“则目能辨五色”;所以古人云:“肝开窍于目”。五是肝的经脉为足厥阳经,与足少阳胆经有表里关系。

2.肝病

人体内的肝脏,发生的疾病,亦有种种,例如有肝炎、肝癌、肝脓肿、肝硬化、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炎病毒、肝胃不和、肝胃气痛,等等。这里,则仅以肝胃不和,以及肝胃气痛,这二者为例作一介绍。

肝胃不和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所谓“肝胃不和”,归纳概括说来,就是指肝气犯胃而致胃失通降的病理现象。患有“肝胃不和”这种疾病,其原因,或日其因素,多由肝气横逆,肝气不能协调所致。其反映,或日其表现,为胁肋胃脘胀痛、纳食减少、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肝胃气痛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五脏”中的肝,患这种病症,一般说来,可见其脘胁疼痛、胸闷、嗳气、吞酸、食少、脉弦等不良现象;其原因,或日其因素,多由肝气横逆犯胃所致;其治疗,宜疏肝理气。

3.肝病种种表现

不论其男性女性,人体内“五脏”中的肝有病,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如不仅是会出现两胁下痛而牵引少腹,而且亦还会使人多怒,这是属于“五脏”中的肝气实的症状。如果是肝气虚,就会使人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随之亦会使人两耳亦听不见声音,又会多恐惧等。

古时生活中,因为人们比较普遍重视和讲究用针灸进行治疗种种疾病,所以指出:治疗时,可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血。如果出现病有变化,需要注意:与初起不同,则刺委中穴出血。

言而总之,上面所说的内容意思,及其精神实质,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辟的语言来说,就是: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会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三、五脏中的脾

人体内,“五脏”中的脾,与养生保健身体健康,其关系亦极为密切。人们只有了解和认识了脾的重要作用,则才会谈得上人们更好地进行养生保健,使身体健康,有利于延年益寿。

1.脾的功能和作用

脾,为人体内“五脏”中的之一;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脾为中医学名;根据藏象、经络来说,其人体内脾的功能作用,归纳概括说来,主要的有这么一些:一是脾主运化:其主要是指脾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与运行水液的功能。人体内的气血,或日人体的气血、津液等均来源于水谷的精微,所以被称之为“脾为后天之本。”(见《素问·灵兰秘典论》二是脾统血:主要指脾有统摄血液的作用。若脾气虚不能统血,可见便血、崩漏等病症。三是脾气通于口:指脾与口有内在联系,所以有“脾开窍于口”之说。四是脾的经脉为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表里关系。

2.脾病

人体内“五脏”之一的脾,就其疾病来说,亦有种种,例如有脾虚、脾肿大、脾不统血、脾功能亢进,等等。这里,仅以脾虚为例子,说一说。

脾虚属于中医学名词。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所谓“脾虚”,概括说来,就是指人体内“五脏”之一的脾,其脾气虚弱的病理的反映,或日为其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其原因,或日其因素,且多因生活中在饮食上失调;或者劳逸失度;或者因久病体虚而引起;等等。脾虚,会有哪些反映呢?脾虚运化失调,会出现使人饮食减少,便溏泄泻;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出现营养障碍,使其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者发生失血等病症。

3.脾病种种表现

人体内“五脏”之一的脾,不言而喻,其疾病亦会有种种。例如,会出现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而且还会出现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亦会比较容易抽搐;脚下疼痛,等等;归纳概括说来,这些皆属于脾实的症状。脾虚,会使人出现腹部胀满、肠呜、泄下而食物不化,等。

古时生活中,因为人们比较普遍重视和讲究针灸疗法,所以,古人指出:脾病者,其治疗,宜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痪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四、五脏中的肺

人体五脏中的肺,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把肺保养或日调养好,才会使身体健康,廷年益寿。

1.肺的功能和作用

肺,为中医学名词,为人体内“五脏”之一。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其肺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有这么一些:一是肺主气,例如,《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载:“诸气者,皆属于肺。”所以说,人体内“五脏”中的肺,可呼吸及统属一身之气的功能和作用。二是《素问·经脉别论》中载: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说,人体内的肺,通调水道,其内容主要的就是指:人体内水液的通畅与调节,则有赖于肺气宣散和其肃降作用。三是《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载:“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所以,古人云:肺不仅司呼吸,而且亦主皮毛,其意思是说,肺与人的体表皮毛有密切关系。四是古人云:“肺和则鼻能知臭香”,及“肺开窍于鼻”;所以说,肺气通于鼻,指鼻与肺有直接联系;这些认识性的解释,均可见《灵枢·脉度》。五是肺的经脉为手太阴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有表里关系。

2.肺病

人体内“五脏”中的肺,不言而喻,当然亦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例如有肺炎、肺胞、肺痛、肺痨、肺癌、肺气肿,等等。然而,这里仅以“肺气肿”为例子,说一说。

肺气肿其主要症状,有咳嗽、多痰、气急和紫绀。如果不及时治疗,持续发展,亦会导致肺原性心脏病。发生这种疾病,其原因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细支气管长期发炎,使管腔逐渐狭窄,亦就会渐渐阻碍呼吸,随之亦就会引起肺胞的过度膨胀、破裂和肺功能减退,而会造成了肺气肿。二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矽肺和肺结核等,都会引起“肺气肿”的发生。

3.肺病种种表现

肺有病,其表现为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等部皆疼痛,这是属于肺实的症状。生活中,不论谁,如果出现肺虚,则就会使人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受;不仅如此,而且还会使人耳袭。有咽干等现象。

古时候,人们比较普遍重视和讲究针灸疗法。所以,古人指出:肺病者,治疗时,宜取太阴肺经的经穴,实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辟的语言来说,就是: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五、五脏中的肾

人体内“五脏”之一的肾,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关系,亦是极为密切的。

1.肾的功能和作用

肾,为中医学名;为人体内“五脏”之一,人们俗称的“腰子”;其功能和作用,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根据脏象、经络学说,肾的功能和作用,归纳概括说来,主要有这样一些:一是肾藏精:主要指肾精,而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命之本;这种内容意思及其精神实质,可见《灵枢·本神》。二是肾在人体内,主水液。因为“五脏”中的肾,在人体内,有主持水液调节和排泄废液的功能和作用;并且这些功能作用,主要是靠或日主要是依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使人体的水液调节,才能将人体内的废液排泄出去。三是《素问·痿论》中载: “肾主身之骨髓。”所以说,人体内“五脏”中的肾,有主导、生髓的功能和作用,因为肾的精气能生养骨髓,所以说,“肾主身之骨髓”。四是肾,其华在发,发的化生,虽然与血有密切关系;但又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关;这种认识和解释,可见《素问·痿论》。五是肾主纳气,肺虽司呼吸,但肾有纳气的作用;为什么?例如,肾气虚就使会使人吸气困难,动则气喘,故被称之为“。肾不纳气”。六是肾气通于耳(见《灵枢·脉度》):是指“五脏”中的肾与耳有内在联系;肾气充足, “则耳能闻五音”。此外,则还有“肾司二便”及“肾开窍于二阴”之说。肾的经脉为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有表里关系。

2.肾病

人体内的肾,与“五脏”中的心、肝、脾、肺一样,亦会有种种疾病的发生,例如有肾炎、肾下垂、肾结石、肾结核、肾绞痛,等等。这里,仅以。肾病综合症为例子,说一说。

肾病综合症最突的表现为以全身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增高为特征。按照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病因未明,系多种肾小球病的共同表现;继发性者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疾病的。肾脏病变,小儿以类脂质肾病为主。

3.肾病种种表现

肾病者,其表现为腹部胀大,胫部浮肿;不仅如此,而且还会气喘、咳嗽;并亦还会出现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等;这些表现,则是属于贤实的症状。如果是肾虚,使人会出现胸中疼痛;并且亦还会出现大腹和小腹疼痛;不仅如此,而且还会使人清冷气逆而心中不乐,等。

古时生活中,人们比较普遍重视和采用针灸疗法,所以古人指出:治疗时,可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上面所说的这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六、五脏中的热病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患种种疾病,而繁多复杂的各种疾病当中,亦包括各种“热病”在内,按照中医学名词来说,就是指“热证”。

热证即生活中,人们俗语所说的各种“热病”。人们为什么会患各种各样的“热病”呢?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因为人体感受“六滛”中的各种邪气,如使人体感受温邪、暑气(或曰“暑邪”)寒邪等化热而就会引起各种热性证候,或日引起的各种“热病”;其表现各种各样,例如,身热汗多、面赤烦躁、口渴喜冷饮等;有的甚至会出现神昏谵语、便秘或泄泻热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及脉洪、大、滑、数等。

人体内的“五脏”,皆会患“热病”,即心热病、肝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而生活中,人们了解和认识“五脏”中的热病,则究竟都会有哪些反映,或日其表现,或日其症状,可以言: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讲究养生保健,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保护好,或日保养好,是相当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