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30

第30章 自然现象,阴阳与阴阳历(3)

“麦秋” (或麦月) 麦子成熟的季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东汉文学家蔡邕在《月令章句》里解释:“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据此,人们将农历四月,别称为“麦秋”。

“槐夏” 槐树的花、实,为凉血、止血药;根皮煎汁,治火烫伤;花可作黄色染料。因而,槐树格外受到人们重视。又因槐树在每年农历四月始开花,人们就取其“槐”字,称农历四月为“槐夏”,以表示对槐树的喜爱。

五月

“恶月” 旧时不仅将荒年称为“恶岁”,而且把每年农历五月别称为“恶月”,认为这是“不吉利的月份”。今天看来,当然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鸣蜩”、“蜩”俗名“知了”,昆虫学名为“蝉”。《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 “五月鸣蜩”。据此,尔后人们就将“鸣蜩”当作农历五月的别称了。

五月的别称,还有“榴月”、“蒲月”、“仲夏”等。

六月

“荷月” “荷”,亦称“芙蓉”、“莲花”,古称“芙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倍受人们赞赏和喜爱,被美誉为“花中君子”。古时江南生活风俗中,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被定为“观莲节”,并以此日为“荷花生日”。

“暑月” 每年“小暑”和“大暑”,正值农历六月初伏和中伏前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所以,农历六月又别称为“暑月”。

“溽暑”、“季月”、“季夏”、“焦月”等,亦为农历六月的别称。

七月

“凉月” 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把一年四季的风向,东、西、南、北正方向的四风和偏方向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风,密切结合“二十四节气”,归纳概括出每年从农历七月“立秋”开始,至“秋分”,在这45天时间里,多为西南风,名曰凉风。据此,农历七月,逐渐被人们别称为“凉月”。

“首秋” (初秋) 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一年四季的第三季,即秋季。因农历七月为秋季三个月的开始,故被人们别称为“首秋”、“初秋”。

“上秋”(早秋)(瓜时) 农业生产上,有的庄稼在“一上秋”(即指农历七月)时就开始成熟了,或者叫做早成熟的农作物,所以,人们将农历七月别称为“上秋”,或“早秋”。一般说来,也是各种瓜熟的时候,故又别称为“瓜时”。

八月

“中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时间的一半——“正中”,称为“中秋”,并取我国民族传统中秋佳节之意,故人们将农历八月别称为“中秋”。

“正秋”(大秋) 何谓“秋”?东汉文学家蔡邕作了解释:“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作物,普遍是在每年阴历八月间开始成熟。所以,人们将农历八月别称为“正秋”或“大秋”。

“桂月” 桂花,俗称“樨”,一般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月月桂等。桂花,其特征是:每年秋季才能花繁香浓(平时开花十分稀少,香也较淡)。因桂花开放时间正在农历八月,所以人们将农历八月又别称为“桂月”。

九月

“菊月” 菊花在每年秋季农历九月间,“霜降”前的“寒“露”节气始开花。农历九月正值天高气爽,露结霜重、群芳尽落的清秋季节,菊花虽然不像牡丹为花中之王,但与兰花,梅花一样,均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故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之说。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农历九月美称为“菊月”了。

“青女月” 青女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女,主管降霜雪。唐代李商隐的诗中曾写道: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农历九月的中原开始见霜,于是人们又给九月冠以“青女月”的美称。

十月

“小春”(小阳春) 古时,人们对小春已经作了解释,如《初学记》里记载:“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所以,生活实践中,人们把著作中“小春”的提法运用到历法上,故把农历十月别称为“小春”或“小阳春”。

“上冬”(初冬) 我国早在春秋时,人们将一年四季概括称之为“四时”,如《礼记·孔子闲居》里记载:“天有四时,春、秋、冬、夏。”以后逐渐把“春、秋、冬、夏”四时的开始,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作为一年四季每季三个月开始的节气。“立冬”,每年在农历十月初旬。所以,人们把农历十月别称“初冬”或“上冬”。

十一月

“畅月” 将农历十一月别称为“畅月”,在《礼记·月令》里有记载:“[仲冬之月]命之日畅月”,东汉和唐代的经学家郑玄和孔颖达分别作了解释。郑玄注:“畅,犹充也。”孔颖达疏:“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故也。”

“龙潜月”龙,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但它一到冬季就不能兴云降雪了。冬天降雪的任务,要由神话中的霜雪神来完成。每年冬天降雪的时期,神话传说中的龙就潜藏起来。所以,农历十一月,就逐渐被人们别称为“龙潜月”。

十二月

“冰月” 古时,人们对冰已有了认识,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月令气候图说》),或者称作为“水寒而凝结也”(《荀子·劝学》)。每年农历十二月“大寒”节气,水已凝结成很厚的冰。据此,人们把农历十二月别称为“冰月”。

“腊月” 腊,为古时农历十二月祭名,始于周。如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民间百姓生活中讲究“猎禽兽以岁终[即指农历十二月]祭先祖”,并将祭先祖之日称作为“腊日”。不仅如此,而且古代人们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讲究腌制肉类,并把腌制的肉类,统称之为腊肉。所以,人们把农历十二月别称为“腊月”。

14.“月相”与商业上的盈亏

商业上的“盈亏”一词,其来源与人们对“月相”的认识。我国古代,将月亮因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不同形状的现象,称之为“月相”。

“月相”,虽然细分为不同之称,但基本分为“盈”与“亏”。而所谓“盈”,即指“月相”为“望”,亦称之为“满月”。按照古学者孔颖达的解释:“盈谓月光圆满。”按照时间来说,就是指农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的月面,称之为“望”或“盈”,也叫做“满月”。古人将“满月”(望)前后的“月相”,均称之为“亏”。而“亏”又有不同的区别:人们将“满月”前十一至十二日前后可见亏的月面,称为“凸月”,将“满月”后十七至十九日前后可见亏的月面,称作“残月”;将“满月”前后初十及二十至二十三日前后可见亏的形如弓的月面,叫做“上弦”和“下弦”;将初五、六前后可见亏的形如蛾眉的月面,称为“蛾眉月”;将初三,四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之为“月牙”等。

后来,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对“月相”盈亏的认识,运用到商业上。即取“望”和月光圆满之意,与商业上的经营紧密结合,所以将赚钱的现象,概括称之为“盈利”。相反,人们取“满月”前后“月相”为亏之意,亦同商业相结合,所以将赔钱的现象,概括名曰为“亏损”等。

15.月相与月相示意图

人们将阴历每月初一、二夜间看不见月亮的现象,称之为“朔”。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暗的标记,表示为“朔日”。将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几天夜里,人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到月亮圆而又亮的现象,给称之为“望月”,或者名曰为“满月”。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明的标记,表示为“望月”。此时,月球和太阳在正相反的方向,便可看见整个月而。

此外,根据月亮上半月和下半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来的现象,即将“月亮”可见部分的形状,及其特征如“弓”形,故被称之为“上弦月”和“下弦月”;在历法和历书上,采用□□这种半明半暗的标记,以示为“上弦月”和“下弦月”。

总之,自古始,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对月亮的观察、摸索和归纳总结,则就逐渐归纳概括出了比较完整的一套反映月亮圆缺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同“月相”。

16.“岁首”和“日影”

“日影”,除了阴天以外,人们到处可以见到它。我国古代通过对“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

早在夏、商、周时,就已经产生了计算年月日的历法。如称年为“岁”,把一年的第一个月叫做“岁首”。但三朝的历法又不同: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及汉初还曾以十月为岁首。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夏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较合实际,也较符合天文历法的科学性。所以,汉武帝时颁布了《太初历》确定恢复使用夏历,后来历朝一直沿袭使用夏历至今。

显然,“岁首”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不断研究和总结,才有了比较科学的统一认识。对“岁首”的认识是这样,而对“岁”的时间的认识,人们则是经过长时间对“日影”的观测研究和总结之后,才发现了它的规律性,经过多次连续的观测,人们终于发现,“冬至”正午时的“日影”需每隔四年才准确无误地恢复原处。所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把四年即1461天确定为一个周期,把这一周期分为四份。每份平均为365天加四分之一天。将这些天称为一“岁”(即一年)。但是,按照现代科学精确计算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作为一年,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古时当然没有这样精确了)。为了计算方便,古人就给取个整数,规定一年为365天。多出来的时间三年就够一个月。古代科学家们便又归结出了“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这条法则。就把多出来的时间问题给解决了。

古时人们通过对“日影”变化的精心观测和研究,不仅是确定出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摸索出了“冬至”、“夏至”、“秋分”和“春分”四大节气,对于逐渐完善我国独创的农业“二十四节气”,起了良好的开端。

17.年别称为岁的来历

度过元旦,春节亦快来了。

将年别称为“岁”,我国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它究竟是怎样来的,你知道吗?

在周代以前,就已经将年称为“岁”了。商代时,已经重视对天象的观测。如甲骨卜辞中,就有不少月食的记录,对恒星亦有了一定的认识。到周代时,天文历法比商代又有很大进步。鲁国天文学家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对天文科学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如对恒星的观测,自鲁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六百六十五年)到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五百一十一年)一百多年间,就有很多恒星观测记录,并且对于我国古代的“二十八宿”大体上都已经提到了。随着天文科学的发展和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我国古人不仅将木星叫做“岁星”,而且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称为“岁”。对此,不仅在《书·尧典》里有记载: “定四时(春夏秋冬)为岁”,而且夏商周三代时,确实有将一年开始之时称作为“岁首”,即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阴历)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及汉初曾以十月为正月。但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还是以正月为岁首比较符合实际,也符合天文历法的科学性。所以,自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时起,统一改用以正月为岁首。所以,我国早在周代以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就习惯将年称为“岁”以后,这一历法一直被历代沿袭使用。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把新年给称为“新岁”,曾诗曰:“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再例如,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把“年三十晚”称为“岁晚”:岁晚相与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其实,直到如今,有的地方,人们仍然习惯使用“岁”表示为年的意思。人们相互问年龄时,亦比较习惯使用“岁”,如问:今年您多大岁数了。或者,称小孩为一岁、两岁等。

18.阴历正月的来历

古代,就“正”给确定为“一年的开始”。所谓“正月”,就是阴历一年第一个月,亦称为“岁首”和“正岁”等。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已经产生了计算年、月、日的历法。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三代以后,秦代及汉初,曾以十月为“正月”(即“岁首”)。但是,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和实践证明:还是最早夏代以“正月”为“岁首”较为符合实际,较为符合天文历法的科学性。所以,自汉武帝时颁布的《太阳初历》确定恢复使用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后来,被历代沿用。并且一直到如今使用的“阴阳历”,仍然是以“正月”为“岁首”。所以,“岁首”和“正月”之称,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实,周代以前称年为“岁”,后来演变成为年的通称,而且还形成了“除夕”(亦称“别岁”)和“守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年别称为“岁”与“新岁酒”

度过元旦,我国人民最喜欢的传统佳节,“春节”,亦快来到了。

年别称为“岁”的来历。自古始,人们就将长寿和丰收年,称为“大年”。后来又把“年三十”别称为“大年三十”。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我国普遍讲究“辞旧岁”和“守岁”的喜庆风俗。

那么,为什么将“年”别称为“岁”,它是怎样来的呢?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已经出现人们将“年”称作为“岁”了。因为随着天文科学的发展和实际生活中的需要,古时,人们不仅将“木星”叫做“岁星”,而且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称为“岁”。对此,不仅在《书·尧典》里有记载:“定四时[春夏秋冬]为岁”,而且夏商周三代时,还出现将一年开始之时称作为“岁首”,即夏代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阴历)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及汉初,曾以十月为“岁首” (即为“正月”)。但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还是以正月为“岁首”比较符合实际,亦符合天文历法的科学性。所以,自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时起,统一改用以正月为“岁首”。所以,我国早在周代以前,就习惯将“年”称为“岁”了。此后,这一历法一直被历代沿袭使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把新年称为“新岁”,曾诗曰:“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再例如,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把“年三十晚”,称为“岁晚”;“岁晚相与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新岁酒。酒的出现甚早,我国早在夏代前,禹时就出现“仪狄作酒”(《国策·魏策二》);另一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对此,《说文解字·巾部》里作了解释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然而,少康就是夏朝十三世十六王中的第五王。所以,自古始,仪狄和杜康,皆被视为我国“酿酒鼻祖”。

不仅如此,更有趣的是,古时人们将酷好饮酒的人称为“酒仙”,如唐大诗人杜甫,他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特别是每年欢度春节,好饮酒的人,讲究“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以示迎接“新岁”(年初一)的到来,要饮上一杯喜庆酒,名为“新岁洒”,正如大诗人白居易曾诗曰“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

然而,社会生活中,还逐渐形成人们饮酒时,进行助兴取乐,比较完整的一套游戏,名曰“酒令”,即在饮酒前,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者做其他的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如《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载,“[鸳鸯]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