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29

第29章 自然现象,阴阳与阴阳历(2)

古时,又将一夜分为“五更”,即从天黑点灯“戌时”起算,包括人定“亥时”,半夜“子时”,鸡鸣“丑时”,天亮日出前“寅时”,如半夜三更,就是指夜半十一时至一时;鸡呜“丑时”,就是指夜三点钟左右,雄鸡就开始啼更报晓。其特征是:雄鸡啼更要啼三次,当第三遍啼后,天就快要亮了。

那么雄鸡为何能啼更报晓?据生物科学家们经过许多实验研究后,归纳概括出科学的认识,就是认为雄鸡则是属于一种“生物钟”,即可以从雄鸡头的松果腺中找到答案:按照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就是因为“雄鸡的松果腺能够分泌一种抑鸣激素,但这种激素分泌量的多少跟昼夜光线强弱的变化有关。例如,在雄鸡报晓时的光度照射下,抑鸣激素分泌量少,雄鸡就啼鸣,在其他光度(特别是黑暗)的照射下,抑鸣激素分泌量多,雄鸡就不啼鸣。这就说明雄鸡之所以能定时啼鸣,就是具有‘生物钟’的缘故。”

9.为何称一刻钟

明代以后,我国才有了计时钟表。

明代以前,我国使用的计时仪器,名曰为“刻漏”、 “漏壶”、“壶漏”和“铜壶滴漏”等。这种古时候计时仪器,至今在北京皇宫“紫禁城”内尚能观赏到它。

今北京皇宫“紫禁城”中路“交泰殿”内珍藏着的“铜壶滴漏”,是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制造的,它是由5只贮水壶组构成的计时仪器,从前使用时,每天正午十二时,将最上层的壶装满水后,水开始从壶前的龙口流出,依次向下壶滴漏。最下层的“受水壶”盖上的铜人合抱着“漏箭”,箭上刻着十二个时辰。“漏箭”底部安着空鼓形水漂(亦称“箭舟”),放在“受水壶”内,水涨舟浮,漏箭上升,以铜人手握处的刻度为十二个时辰,共九十六刻,进行观察时间,经一昼夜水满箭尽,将水倒入池内,再重新装水滴漏。

昼夜十二个时辰,平均每一时辰为八刻;而每一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共合为九十六刻。自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曾经做过试验,即钟表走完十五分钟,古代计时仪器“漏壶”刚好滴完一刻。所以人们中外结合,将钟表走的十五分钟,称之为“一刻”钟,如12点1刻,1点1刻,两点1刻等。

10.铜壶滴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路“交泰殿”里,陈列着5个水壶构成的铜壶滴漏,更有趣的是在西路的“翊坤宫”里,还存有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一诗的贴录。第一句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漏声即是指的铜壶滴漏之声。

那末,铜壶滴漏到底为何物,怎么又会人杜甫的诗句?

“铜壶滴漏”,是古代一种计时的仪器。《周礼·夏官》上已经谈到设官以管漏刻,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用简单的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了。这种古代计时仪器,分为两种:单壶和复壶。我国建国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著名的“复壶”,属于元延祜年间(1314—1320)的“漏壶”,是“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迭置”而构成的计时仪器,现在,“故宫”陈列着的“铜壶滴漏”(亦称“漏壶”),也是属于“复壶”的类型,它比“元延祐年间”漏壶的组成,多了一只贮水壶,是由“五个壶”构成的。

“铜壶滴漏”古称“漏刻”、“刻漏”,“漏壶”。“铜壶滴漏”名称来自唐诗人温庭筠的诗句“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见《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而杜甫把漏声写入诗内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秋,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首都长安。肃宗率众官从风翔回到长安。杜甫时任左拾遗,同朝为官的诗友有王维、贾至、岑参等,他们时相唱和,歌咏唐室的“中兴”。其时贾至写了一首诗,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于是,僚友们纷纷和诗。杜甫的和诗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的这首七律。诗中描绘了大明宫的景色:桃花竞艳,旌旗翻卷,燕雀逐风,香烟氤氲,这一切都是杜甫在侍奉早朝时,耳听铜壶滴漏,所看到的绚丽春色,所以铜壶滴漏之声也就自然而然地入了杜诗。

11.历法和时辰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它是由“儒略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所谓“儒略历”,其主要内容就是: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年中的平年为365日,4年1闰,闰年366日;年分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公元前46年,因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这种历法,所以得名为“儒略历”。其后,继承人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在“儒略历”的基础上,将2月减去1天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但是,不论怎样改,“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十六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后经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加以修订,而成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为了避免由于积累而成的误差,将置闰的法则,给改为公元纪年为标准: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例如,公元1900年不是闰年而公元2000年是闰年),闰年2月份增加1日。

我国独创的阴阳合历,即“阴阳历”,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相比较、相对照,也是相当科学的。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已经产生了历法。特别是到春秋时代,当时用“土圭”(观测仪)进行观测日影的长短变化,经过较长时间观测之后,最后确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例如,《左传》里就记载有两次“日南至”(“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一次在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一次在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通过对日影进行较长时期观测,发现日影变化的规律,即从观测开始第一年和第二年两年的记载,“冬至”正午时的日影,是不相同的,但是经过连续进行4年观测后,日影才恢复原处。所以,古人发现每4年——即1461天为一个周期,把这一周期给分为4份,每份是365天加1/4天。并将这些天,给明确规定为一年。因观测日影规律性的变化,是以“日南至”(“冬至”)为准的,所以古人把“冬至”给称作为是“岁首”即一年开始的意思。后来,根据对日影和月亮圆缺规律的变化,我国古人又创造发明了阴阳合历,即“阴阳历”。它的特征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年、月长度都依据天象而定。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里,把它给概括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九年七闰法则”。

我国古代创造发明的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是相当科学的。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夜11时至次晨1时,为“子时”(俗称为半夜“子时”);后半夜1时至3时,为“丑时”(俗称鸡鸣“丑时”);下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俗称天快亮时称为“寅时”);5时至7时为“卯时” (俗称天亮后日出“卯时”);7时至9时“辰时”(俗称早饭前后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俗称“小晌午”为“巳时”);11时至13时为“午时”(俗称日当午为“午时”);13时至15时为“未时”(俗称午后日偏西为“未时”);15时至17时为“申时”(俗称晚饭前后为“申时”);17时至19时为“酉时”(俗称日落前后为“酉时”);19时至21时为“戌时” (俗称晚上点灯前后为“戌时”);21时至23时为“亥时”(俗称“人定”为“亥时”,指人们已经睡觉了)。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创造发明了计算“十二时辰”的计时仪器,名曰为“刻漏”或“漏刻”,也称“漏壶”和“铜壶滴漏”。如今,在北京故宫中路交泰殿内,仍然有宝贵的实物珍藏着。

12.现行公元纪年的确定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历法是阳历,全称太阳历,也叫公历。公历纪元也叫基督纪元,它来源于古埃及的太阳历。

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剩余的五天放在年终做为节日。这种历法与回归年相比仅差1/4天,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后来,埃及的太阳历传人欧洲。古罗马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根尼的帮助下,以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订出一部历法,公元前46年,由古罗马独裁者恺撒宣布采用,史称“儒略历”。儒略历规定每年平均为365.25日,为计时方便,取整数,确定平年一年为365天,每四年置一闰年,闰年为366天。还规定每年12个月,以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如此算来,一年应为366日,多出一天;据传说,当时罗马每年在二月份判处犯人死刑,人们认为二月不吉利,不愿过得太长,因此,恺撒下令将二月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在平年为29天,闰年为30天。因为恺嫩出生在七月,所以七月被称为“儒略”。

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即屋大维)当了罗马帝国皇帝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无上权威,也模仿恺撒的样子,把自己生日所在的八月称为“奥古斯都”,从二月抽出一天来加在八月上,使之成为大月,并把九月、十一月定为小月,十月、十二月定为大月。现行公历的大小月安排和每月的天数如此混乱,就是那个时候人为地造成的。

历法虽然有了,可是从哪年开始纪元呢?公元532午,意大利僧侣狄安尼西提出,把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这个建议受到教会的大力支持,并逐渐在基督教盛行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所谓公元,拉丁文的意思是“主的生年”(Anno Domini),通常用拉丁文A、D来表示;在此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Before Christ),通常用英文B、C来表示。由此可知,这种纪年法实际上是公元后六世纪才开始使用,以后逐渐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

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曾组织一批天文学家对儒略历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简称为“格里历”或“新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按儒略历规定,一年有365天,将每一年多出来的5小时48分46秒积累四年,置一闰年,为366天。但闰年多出来的这一天,并不足24小时,只有23小时15分零4秒,积累起来,四百年就又少了三天。于是格里历规定四百年中取消三个闰日,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例如公元1900年不是闰年,公元2000年是闰年)。这样格里历所使用的一年就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极为接近。大家知道,我国元朝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在1280年制定的《授时历》规定的每年的天数与格里历相同,但时间却早了三百多年。

我国使用公元纪年,是在1949年9月27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的。

13.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亦名“正月”,而“正月”又有不少别称。例如:

“长月” 自古始, “松柏”为“群木之长”。以“群木之长”之意,人们结合历法的需要将农历一月,即“正月”看作是一年“十二月之长”故别称为“长月”。古籍《尔雅》里有记载,曰:“正,长也”。

“正岁” 周代以前,木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黄道十二宫”为“一周天”,木星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称之为“岁”,木星被誉为“岁星”。人们取“岁星”之意,将十二月为一年,称之为“岁”,并用以纪年。所以,一年“十二月之长”的“正月”,也就称为“正岁”。

“岁首” 夏以正月为“岁首”,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以十一月为“岁首”。秦及汉初,曾以十月为“岁首”。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证实,以夏的“正月”为“岁首”,较符合天文历法的科学性。所以,自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起,恢复统一使用夏历,故“正月”被别称为“岁首”。

“端月” 将“正月”别称为“端月”,始于秦。秦始皇名“政”,古时“正”与“政”相通,为避讳,故将“正月”改为“端月”,取一年开头之意。

“嘉月” 将“正月”,为春季开始的头一个月,人们结合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取美好、吉利、喜庆之意,象征性地将一年开始的“正月”,美称为“嘉月”、“新月”等。

二月

“仲春”(亦称仲月) 旧时兄弟排行讲究以“伯、仲,叔、季”为序,生活中,亦使用“盂”、“仲”、“季”作为月份的称渭。仲,表示居中的意思。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称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花月” 阳春二月,有的植物始开花,于是,人们将农历二月别称为“花月”。

“杏月” 农家谚语说:正月里迎春花;二月里杏花;三月里桃花,四月里梨花,五月里牡丹……据此,人们将二月别称为“杏月”。

“丽月” 阳春二月,风和日丽,为春季三个月中最美好的月份,故美称为“丽月”。

三月

“季春” (亦称季月) 旧时,兄弟排行讲究以“伯、仲,叔、季”为序。所以,人们常将最后的小娇儿呼之为“季”。以后,人们将“季”字运用到对月份的称谓上,即把每季最后的一个月(三、六、九、十二),称之为“季春、季夏、季秋、季冬”,三月也就被别称为“季春”了。

“杪月”“杪”(miao秒)指树木的末梢。而农历三月,为春季三个月最后的一个月,故被别称为“杪月”。

“桐月”每年“清明”时节,多逢阳春三月(有时也在二月中、下旬)。此时,桐木(古时,将树称“木”)始开花,这既被看作是清明节气的候应,又成为三月的一种别称。

“桃月” 桃花,历来被人们所喜爱。古诗中留下不少关于桃花的绝妙佳句,如,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行”(宋苏东坡),等。桃花盛开在农历三、四月间,这样,三月就又别称为“桃月”。

四月

“孟夏” 农历四月,为夏季三个月的首月。过去,对兄弟中排行居长者,尊称为“孟兄”。因而,将“孟”字,运用到月份的称谓上,所以,每季第一个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被别称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