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28

第28章 自然现象,阴阳与阴阳历(1)

自古始,阴阳皆属于自然现象,并且其特征是“阴”与“阳”相对,或曰“阳”与“阴”相对,亦可。

说起来,人类的生活中,人们对“阴”和“阳”,或曰“阳”和“阴”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早,这里将“阴”和“阳”分别举例作一介绍。

一、阴

人类的生活中,自古始离不开“山”和“水”,而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例如有:岱阴、华阴、江阴、淮阴,等。对此,古籍名著《史记·货殖列传》里,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其内容意思说,以著名的泰山为界,鲁国在泰山之阳面,而齐国在泰山之阴面。不仅如此,《列子·汤问》里还指出:“自此,冀之南,汉之阳,无陇断焉。”

其实,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将天空云层密布,阳光少见或日天色阴暗者,称之为“阴”;而能说明问题,又具最有代表性的,如《诗·邶风·终风》载:“噎其阴”。

再例如,春天有的时候,由于出现阴暗,阴冷,使花开都不会及时,如项斯《晚看花》诗云:“阴洞日光薄,花开不及时。”

然而,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自然现象——天气之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凡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积8/10及以上者,称作为“阴”。显然,这种认识和规定,就更为科学了。

阴,本来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家们,将自然现象中的“阴”,恰到好处,运用到天文历法上来说,就成了“阴历”。

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则是属于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阴历”,阴历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历月和四季寒暑无关。从世界上来看,例如希腊历和******教历都是阴历。

二、阳

与“阴”相对。例如,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亦有属于阳,生活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亦比较早,如《诗·大雅·皇矣》里指出:“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又《大明》一书中载:“在洽之阳。”《毂梁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水北为阴,山南为阳。”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奴隶制的社会时期,反映西周社会生活状况的名作《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其实所谓“仓庚”,亦名为“黄莺”、“黄鸟”、“黄鹂”等,它属于一种观赏鸟。因为人们对这种鸟的认识相当早;所以,在《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说“春日载阳,有呜仓庚。”

鸣仓庚 亦名曰为“仓庚呜”。为什么?因为自古始,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仓庚”这种鸟,不仅是被人们喜欢的一种观赏鸟,而且它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春季“惊蛰”节气,就会出现黄鹂婉转悦耳的鸣叫声。人们结合农业二十四节气的需要,将它与大雁和小燕一样,亦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春季“惊蛰”节气二候的“候应”,给归纳概括叫做“仓庚鸣”。

阳,与“阴”一样,本来亦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家们,将自然现象中的“阳”,恰到好处运用到天文历法上来说,就成了“阳历”。

所谓“阳历”,按照我国古代生活中,人们的习惯说法来讲,其全称叫做“太阳历”,亦是属于历法的一种。历法中的这种“阳历”,归纳概括说来,它的特征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和月相盈亏无关。一年中分为若干个月也是人为规定。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则是通用的阳历创始于罗马(公远前46年),后经教皇格列高十三世(Gre goriuSXⅢ)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目前所用的“阳历”(即公历,亦称“格列历”)。

三、与阴阳历密切相关内容的例举

1.年、月、日趣谈

追溯起来,人类最初产生的是对“日”的认识。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们男耕女织、刀耕火种。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从洞穴中出来,打猎、捕鱼、采集野果;当太阳下山时,他们便回到洞穴中休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断地循环往复,久而久之,人们便在习惯上把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自然而然地看作为一日,在头脑里逐渐形成了“日”的概念。

与此对应,人们把中午叫做“日中”,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里记载:“与庄贾约,旦日中,食于军门”。将太阳落下去,称之为“日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中说:“月流春夜短,日下秋天速”。如此等等,还有很多。

尔后,古人又通过对月亮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月亮圆缺变化的观象也很有规律性,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时间约为二十九日多。于是,人们为了计时方便,将月亮朔望变化的一个周期,取其整数,或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作为一个“月”。从此,人类的时间意识中就有了“月份”的概念。

有趣的是,古人不仅把月亮在一个月内的不同变化概括为“月相”,而且还把一个月内不同时间的“月相”,分别称之为:“朔”(初一、初二、看不见月面)、“望”(亦称“满月”,十四至十六左右,能看见整个月面)、“上弦”(月形如镰,初八至初十左右)、“下弦”(二十至二十三前后)、“凸月”(十一至十三前后)、“残月”(十七至十九左右)、“蛾眉月”(形似蛾眉、可见于初五、初六)、“月牙” (亦作“月芽”,时间是初三、初四)等等。

在日、月认识的基础上,古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通过较长期的观测,人们将连续四年即1461日的观测,作为一个周期,并把这一周期分为4份,每份是365天多。为了计时上的方便,取其整数,将365天确定为一年(古代将年称为“岁”)。这样,人们思想意识中就有了一年是365天的概念。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计时的要求越来越准确。于是,根据太阳来计时的“阳历”应运而生。“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作为一年,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和计时上的方便,亦取其整数,以365天作为一年。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来计时的,月有阴晴圆缺,每一变化周期为29天12小时4分3秒,取其整数,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对于阴、阳历计时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采取“闰年”或“闰月”的办法解决。

2.太阳的雅号

随着日出和日落的自然现象,人们头脑里最初只有“日”的认识和概念。但后来为什么将“日”又称作为“太阳”呢?这是与我国古代对“天”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何谓“天”?随着对九大行星的认识:因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所以古人将环绕太阳运行的九颗行星概括叫做“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洪兴祖对《楚辞·远游》的补注)而“太”与“阳”所以能够被人们给相联系在一起,其原因是:“太”,指很高的天空;而所谓“积阳为天”,是指天空中的九大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只有“日”才会发出很强烈的光,所以将很高的天空,同发光的“日”联系在一起,称为“太阳”。这是一种认识,另一种认识,就是将“日”发出的光,称为“阳”。有“阳”,就会有“阴”。所以,按字义解释,阴的意思是暗,阳的意思是明。

不仅如此,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很自然地产生了许多太阳的雅号,如将春天的太阳称为“春晖”(“晖”,指“日光”),夏天的太阳叫做“骄阳”,秋天与夏天的太阳有共同的特征,即炎热,所以称为“盛阳”。至于说,冬天的太阳与夏天的太阳的区别,西晋学者杜预作了比较透彻认识性的解释,叫做:即“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所以,将夏天的太阳称之为“烈日”、“炎日”等;将冬天的太阳俗称之为“暖日”或“暖阳”等。而早晨和黄昏太阳的雅号就更多了,如早晨的太阳,雅号叫做朝阳、朝曦、阳光、朝晖、初旭、初景等;黄昏的太阳,其雅号亦有不少,如父阳,父晖、残阳、斜阳等。但是,早晨和黄昏太阳的雅号,尽管也有许多,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出自人们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作品里。

3.“月”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月球在一个周期间内呈现出的各种不同形状概括为“月相”。还把不同时间“月相”定出了不同的名称:农历三十、初一、二看不见月面,称为“朔”;十四至十六能看见整个月面,称为“望”。上半月,初三、四可见的月面,称为“月牙”;初五至初七的月面称为“人蛾眉月”;初八至初十可见的月面,称为“上弦月”;十一至十三可见的月面,称为“凸月”。下半月,十七至十九可见的月面,称为“残月”;二十至二十三可见的月面,称为“下弦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可见的月面,渐渐变化成像上半月的初五至初七的“月相”一样,称为“蛾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可见的月面,和初三至初四的“月相”一样,称为“月牙”,直到三十、初一、初二夜间看不见月面。总之,“月相”的更替,非常规律的,月月、年年基本如此。

4.何谓甲子年

所谓“甲子”年,它是我国古代独特创造的一种相当有规律性的“干支纪年法”。而这种古老中国式的“干支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是很不习惯使用它了,但是由于它是祖国古老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具有科学价值,我国的历史仍然使用它。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是用数字来表示“纪年”的,即以传说中耶酥基督诞生那年为公元元年。

我国古代创造发明的阴阳合历,即“阴阳历”采用的”纪年”方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纪年方法不同,它采用的是独创的“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法,是由“天干”和“地支”两者而组合成的。“天干”共十个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两者组合成的“干支纪午法”,其基本特点和规律性是:从“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个字,将“天干”的字放在前面,把“地支”的字放在后面,顺序搭配起来,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一共六十对,这就是从前俗称的“六十年花甲子”。

例如,1982年为“壬戌”年,1983年为“癸亥”年;1984年就又从“六十甲子”开始进行“纪年”,所以1984年为“甲子”年。其实“六十甲子”纪年法,是相当科学的,它可以周而复始地表示纪年。

5.“干支纪年”与“十二辰制”

天文学上,将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称之为“黄道”。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家,不仅是以黄道十二星座作为划分“十二天区”的标志,而且还创造发明了一项著名的“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有十,所以亦称“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故亦称“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谓“纪年”,就是指以十“天干”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俗称“六十年花甲子”纪年法。如下表:例如,从1984年开始,为“甲子”年,1985年是“乙丑”,1986年是“丙寅”(即俗称“虎年”),其余依次类推。直到六十年以后的2044年便又回到“甲子”年了。

┏━━━━┳━━━━┳━━━━┳━━━━┳━━━━┳━━━━┳━━━━┳━━━━┳━━━━┳━━━━┓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 癸酉 ┃

┣━━━━╋━━━━╋━━━━╋━━━━╋━━━━╋━━━━╋━━━━╋━━━━╋━━━━╋━━━━┫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 癸未 ┃

┣━━━━╋━━━━╋━━━━╋━━━━╋━━━━╋━━━━╋━━━━╋━━━━╋━━━━╋━━━━┫

┃甲申 ┃乙西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 癸巳 ┃

┣━━━━╋━━━━╋━━━━╋━━━━╋━━━━╋━━━━╋━━━━╋━━━━╋━━━━╋━━━━┫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 癸卯 ┃

┣━━━━╋━━━━╋━━━━╋━━━━╋━━━━╋━━━━╋━━━━╋━━━━╋━━━━╋━━━━┫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 癸丑 ┃

┣━━━━╋━━━━╋━━━━╋━━━━╋━━━━╋━━━━╋━━━━╋━━━━╋━━━━╋━━━━┫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已米 ┃ 皮中 ┃ 辛酉 ┃ 壬戍 ┃ 癸亥 ┃

┗━━━━┻━━━━┻━━━━┻━━━━┻━━━━┻━━━━┻━━━━┻━━━━┻━━━━┻━━━━┛

将它运用纪日的规律性,亦是如此。还是以1984年“甲子”年为例,这年的“甲子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廿九开始,十二月卅日为“乙丑”;正月初一为“丙寅”;正月初二为“丁卯”;正月初三为“戊辰”,其余依次类推下去,周而复始运用之。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家,不仅创造了“干支”纪年、纪日法,而且还发明了著名的“十二辰制”,即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使用十二地支进行计时。如子时、丑时、寅时……这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即:

夜11时至次晨1时为“子时”(俗称“半夜子时”);

后半夜1时至3时为“丑时”(俗称“鸡鸣丑时”);

下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俗称“天亮寅时”);

5时至7时为“卯时”(俗称“日出卯时”);

7时至9时为“辰时”(俗称“早饭辰时”);

9时至11时为“巳时”(俗称“近午巳时”);

11时至13时为“午时”(俗称“日中午时”);

13时至15时为“未时”(俗称“日偏未时”);

15时至17时为“申时”(俗称“晚饭申时”);

17时至19时为“酉时”(俗称“日落酉时”);

19时至21时为“戌时”(俗称“点灯戌时”);

21时至23时为“亥时”(俗称“人定亥时”,即指人们已经入睡了)。

6.生肖和时辰

古时,为什么把“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相配在一起,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呢?

显然,这与古代的游牧生活分不开。特别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靠猎取禽兽来维持生存,接触的事物亦比较单一,人们自然喜欢用一种动物作为本民族的“标记旗号”,即称之为图腾。

明代以前,采用计时的仪器,叫做“漏壶”,亦称“刻漏”或“铜壶滴漏”。使用“漏壶”,是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计算时间的,每一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总称为“十二支”,也叫“地支”。我国古代,研究历法的“科学家”创造发明了以“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用于年、月、日、时纪序的“六十年甲子”(俗称为“六十午花甲子”),因受原始社会时期图腾的影响,所以又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半夜子时是鼠最多出洞活跃的时间,故概括为“子鼠”;日落酉时,天黑之前,鸡开始上窝,所以,归纳为“酉鸡”;从点灯戌时开始,狗多夜间“看家”,所以,总结为“戌狗”;点灯以后,人定亥时,就是说,人已经入睡了。猪也是如此,所以换成属相,称之为“亥猪”;其他寅虎、卯兔和申猴等,均为同样道理,就不一一列举了。逐渐术数家又把和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同“六十年花甲子”结合,如丑年山生的人,属牛;寅年出生的人,属虎。其他,均依此类推。据清史学家赵翼《陔馀丛考》记载:十二相属之说始于东汉,汉以前是未有“十二生肖”之说的。

7.动物与钟表

我国古代,除了使用计时仪器和靠观察日影规律进行计时外,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还通过对动物活动规律的观察,与“十二辰制结合在一起,规定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是与十二种动物的活动规律与十二辰制紧密相关的。如鼠多在半夜子时出洞活动,故称“子鼠”;牛白天吃草,天黑以后,直到半夜子时,均处于入睡的状态,但从下半夜“丑时”开始反刍,故称“丑牛”;寅时,虎已睡醒开始游走觅食,故称“寅虎”;兔从天黑后入睡,直到日出才跑出窝觅食,故“卯兔”;蛇一般是巳时开始爬出洞外寻食,故称“巳蛇”;马和羊这两种牲畜,龙其在炎热的夏天,与马歇午、羊歇未,故分别称“午马”、“未羊”;猴玩耍了一天,至下午日落前,由于疲倦就要安歇了,故称“申猴”;鸡在天黑之前,日落酉时开始上窝,故称“酉鸡”;天黑后,从点灯戌时,狗开始守夜看家,故称“戌狗”;点灯以后,人是亥时,人已经开始入睡了,而这时猪也开始安歇了,所以称为“亥猪”;而“辰龙”与别的有点不一样,就是“龙”这种动物实际上是没有的,它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想象,由于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取吉祥之意,所以将千家万户吃早饭的时辰,配为龙,称“辰龙”。

8.雄鸡为何能啼更报晓

钟表未传人中国以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除了少数人家使用古老的计时仪器(如“滴漏”等)外,多数人家则是依靠观察日影的变化,进行观察时间(如中午时的日影,是比较正的),而夜间,则是靠雄鸡啼更报晓。

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每一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从夜间一时至三时是丑时,晨三时至五时是寅时,余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