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02

第2章 《三字经》文句与金木水火土趣谈(1)

一、《三字经》文句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日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或者俗称的金木水火土。然而,不论怎样称谓,其本质是一样的,属于五种物质。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古代思想家们,皆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有关这方面的认识和解释,较早的资料,则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一些古籍名著里。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 “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从哲学上来看,这些观点,的确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五行”说,则虽然是被后来唯心主义思想家们给加以神秘化,但“五行”说包含的合理因素,则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当然,使古学者宋代时的王应麟(一说为“区适子”)亦不例外,亦深受影响。所以,王应麟在编缀《三字经》文句的时候,亦恰到好处,将“五行”说编缀到《三字经》里,给归纳成的文句,叫做:

日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其内容是什么意思呢?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的《白话三字经》一书影印的注释里,作了这样认识性的解释,其原文为:

天地之间,阴阳二气,伯生五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之生序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此五行之性之德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万事万物无不有五行贯乎其间,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天下之数,皆由此推,不可不知也。

然而,按照笔者的认识和理解来说,“五行”说——金木水火土,这种五种物质,不论其古代,还是现在,甚至今后,则仍然如此,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多趣的。所以,下面举些例子,来说一说。

“五行”说中的“水火”,这两种不同的物质,生活实践中,人们就离不开。人们离不开美味佳肴,而佳肴美味的由来,则又是与“五行”说中的“水火”这两种物质的关系极为密切,为了说明问题,所以,下面以《佳肴美味的由来》为题目说一说。亦就会使您读了后,深切感到的确是挺有意思挺有趣的。

二、佳肴美味的由来

从古至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夏秋冬,生活实践中,以人们食动物的肉类来说,虽然有各种各样,亦比较繁多,但归纳起来,大体上为三种气味,即腥、臊、膻。人们对动物肉类的这三种气味的认识也比较早,如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里指出:“水居者腥,肉猩者臊,草食者膻”,就是说生活水中的一些动物,如各种鱼类,其气味,居多为比较“腥”;所谓“肉玃者臊”是指食肉的一些动物,如虎、豹、鹰、雕之类等,其气味为“臊”;陆地上食草的一些动物,如牛、羊等,其气味皆属于“膻”。

尽管动物肉类的气味腥、臊、膻,但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其所以能够逐渐将不同气味的动物肉制作出符合食品要求的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概括说来,最起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实践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和不断学会善于调“五味”,将各种不同气味的肉类,制作出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佳肴。“五味”,即指甘、酸、苦、辛、咸(亦俗称酸、甜、苦、辣、咸)。那么将“五味”调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恰到好处呢?古人在这方面,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叫做:“甘不哝”,即指甜而不过头,“酸而不酷”,指酸而不强烈,“咸而不减”,即指咸而不涩嘴,或者叫做“淡而不薄”,“淡而不寡味”,“辛而不烈”,指辛辣而不过度,等。二是生活实践中,人们除了需要不断学会和善于调“五味”而外,要将各种不同气味的肉类,制作出美味佳肴,还需要注意讲究使用调料,即俗称的“作料”。而调料中的佳品,如四川阳朴出产的生姜,桂阳招摇山出产的桂皮;以及比较好的葱、蒜、料酒等作料的搭配,对于制作出美味可口的佳肴,亦属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三是掌握火候的重要性。生活实践中,人们可根据烹调各种不同食物的需要,可时而用“武火” (即“炽火”),时而用“文火”(即“微火”),才能除去动物肉类的腥、臊、膻等气味。总之,变动物肉类腥、臊、膻等不同气味为香,则人们务必需要注意讲究掌握好火候,即概括说来,叫做不要违背用火的规律性。古人在这方面,归纳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叫做烹调食物“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其实,人们对动物肉类三种气味的认识,以及归纳出烹调食物的宝贵经验,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本味》篇里,不仅已经作了反映性的记载,而且东汉著名的学者高诱在《吕氏春秋训解》里,亦作了认识性的解释,《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的原文为:

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高诱在《吕氏春秋训解》里,注释的原文,亦转引出来,以供您方便阅读和欣赏研究。其注释的原文为:

水居者,川禽鱼鳖之属,故其臭腥也;肉玃者,狸孥肉而食之, 谓鹰鹃之属, 故其臭臊也, 草食者, 食草木,谓麞鹿。臭恶犹美,若蜀人之作,羊腊以臭为美,各有所用也。五行之数,水第一,故日水最为始;五味,成苦酸辛甘,三才水木火。纪犹节也,品味,待火然后成,故日火为之节。旧本正文,作火之为纪,令从御览乙,正与注合。用火熟食,或炽,或微,治除臊腥,胜去其臭,故日必以其胜也;齐和之节,得其中适,故日无失其理也。

三、熟食与祭灶的来历

发明熟食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赢蟒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白虎通·号》)。但是,随着火的发现,原始人将火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生产上,如出现刀耕火种;生活上,如出现熟食。自熟食的出现,使人们显著减少“多疾病毒伤之害”,对延长人类的寿命,显然是一重大贡献。而熟食与烹煮食物设备的“灶”,是互为密不可分的。正如《说文》里指出的:“灶,炊也。”“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汉五行志》里,作了高度概括认识:“灶者,生养之本。”

那么,发明熟食与“创造食物”的“灶”,究竟是谁呢?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如《礼记·礼器》篇里记载:“灶者,是指老妇之际。”东汉经学家郑玄,不仅是明确指出是妇女,而且则认为创造食物的“灶”,则亦是妇女。他说: “老妇,先炊者也。”(郑玄释:《礼祀·礼器》)而与郑玄同一时期的经学家,许慎则认为是祝融,他说“为祝融,祀以为灶。”对于此说,东汉时期的学者高诱则加以解释,说祝融是“火正”,“死为神,托祀于灶。”后唐经学家孔颖达则将史前的“老妇”之说,与祝融为“火正”,“死为神”的解释相结合,提出合二为一的看法,就是为了以祀发明熟食与“灶”的创造者,主张“祀火神而以老妇为配”,他说“古者原奥神,礼器所谓燔柴于奥者也,盖老妇之际,历世奉以为炊。中夏则祭灶,而此奥配之。”

孔颖达的“合二为一”之说的基本特征,为既不称作为祀“火神”,也不叫做祀“老妇,先炊”,而是笼统合称作为“灶神”。所以,此说,不仅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生活中讲究“祀灶”的习俗,而且亦逐渐受到帝王的重视,如《五经异义》里,作了比较透彻解释:“孟夏祀灶,王者所祀,古之有功德于人。”

唐著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亦深受“五行”说的影响,所以,在他撰写的《千金食治》一书里,密切结合中医学说,将“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亦恰到好处,写进了书里,提出了一套认识性的看法,这里将有关的一段原文,转引出来,以供您方便阅读和欣赏研究。

四、孙思邈深受五行说影响

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闻乎?伯高对曰:“夫食风者则有灵而轻举;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癜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亦色宜苦;脾土黄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肾水黑色宜咸。内为五脏,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金”,这种物质,与物质性的“玉”,亦被梁武帝萧衍的文学侍从周兴嗣恰到好处,给编缀成了《千字文》里的文句。

五、“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本意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金”和“玉”这两种不同的物质,的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金”和“玉”,这两种不同的物质,自古始,并且至今,皆属于生活实践中贵重的物品,所以,梁武帝的文字侍从周兴嗣在编缀《千字文》的时候,在文句里作了反映,给恰到好处,高度概括叫“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其内容意思,指出了“金”和“玉”出产的地方。

按照现在的认识和解释,所谓“丽水”,又叫“丽江”,它发源于青海省,流经云南省丽江县的一段,即人们熟知的“金沙江”,以产黄金著名。而所谓“昆冈”,就是指昆仑山,以产美玉著名。

其实,对《千字文》里的文句“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古学者孙谦益先生在《千字文释义》一书的参注里,亦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他说:“金,黄金也。丽水,在今云南丽江府,一名金沙江。金生水底沙中,土人淘而出之。昆,昆仑山也。在今西番。尔雅云:山脊日冈,又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墟,璆琳琅玕焉,则此山出玉者也。”

“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土”这种物质,因它对人类生存的贡献,尤为重大和突出,所以,从古时候开始,渐渐形成了“封土立社亦有土尊”,进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以示祈丰收美好愿望的一种精神生活礼俗。

为了说明问题,下面以话北京的中山公园与社稷坛为题目说一说,其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是相当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