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01

第1章 《三字经》文旬与五谷杂粮趣谈

一、《三字经》归纳概括的文句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从古至今,甚至今后,仍然如此。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皆离不开“主食”和“副食”。

其实,“主食”和“副食”,则是属于今日生活中,人们归纳出来的认识和说法;而古时候,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认识和说法恰到好处,归纳叫做:“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素问·脏器法时论》)

古时生活中人们的这种认识和说法,实际上就已经包括了今日生活中人们习惯所说的“主食”和“副食”的基本内容。因为今日人们所说的“主食”和“副食”,所包含的内容,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方面,就是指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生活中人们皆离不开食用各种各样的粮食,或曰“五谷杂粮”;另一方面,所谓“副食”,就是指生活中人们亦离不开各种肉类(亦包括水产)和蔬菜、水果、禽蛋等。

“主食”和“副食”,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既然如此紧密和重要,所以,在流传千古著名的《三字经》里,亦作了必要的反映,其文句恰到好处,高度概括叫做: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二、与《三字经》文句所包括的“主食”和“副食”相关的引伸

古人对主副食的认识,需要从“五谷”先说起。

五谷,指农作物中的五种谷物。古时候,对五谷有多种说法。由于地区的不同,再加上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对五谷的称谓就会出现多种说法的情形。例如: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对古籍《周礼·天官·疾医》所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中“五谷”的注释为:“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西魏北周范阳,对古籍名著《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里说的“五谷”的注释,基本上与郑玄同。其不同之处,就是“豆”作为“菽”解,“菽”是古时候人们对各种豆类的总称。

东汉时期的经学家赵岐,对名著《孟子·膝文上》里记载的“树艺五谷”中“五谷”的注释,为:“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东汉文学家王逸,对《楚辞·大招》里记载的“五谷六仞”中“五谷”的解释,为:“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唐医学家王冰,对《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记载的“五谷为养”中“五谷”注释,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总之,古人对农业上的五种作物的多种说法,在工具书《辞海》里,皆给保留了下来。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将“五谷”多种说法,又归纳叫做“五谷杂粮”,不管有多少种,都给包括进去了。

《三字经》文句中说的“马牛羊,鸡犬豕”,实际上就是属于“副食”中的肉类,亦是比较普遍受人们欢迎而所喜食的“副食”中的几种肉类,并且自古始,生活中,人们一直都没有离开食用。

其实,《三字经》文句,包括的“主食”和“副食”,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本味》篇里,就已经作了较系统认识性的反映。

著名的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第十四卷里的《本味篇》的内容,其突出的特征,是记载了商初大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鲁迅认为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小说。然而,更重要的是:《本味篇》历史性地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之美食,书中所提出的烹调认识和概括性的理论,以及所列举的各地名产,都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依据,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部分生活;《本味篇》的特征,可以说是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对烹饪的认识和理论;对了解我国烹饪发展的历史有一定帮助。

自古始,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饮食就包括主食和副食两大方面:主食,则就是指人们天天食用的各种各样的粮食,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皆离不开的“五谷杂粮”;副食,则是指各种各样的菜蔬,以及各种肉类、水果等等。

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营养,皆离不开主食和副食。而所谓营养,就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的整个过程的统称,亦用以表示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

古时,人们对主食和副食的认识,是很有趣的。生活中,人们虽然没有对营养具有现代这样的科学认识,对饮食亦没有区分为主食和副食,但在生活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对主食和副食有了区别性的认识,并概括性地指出了主食和副食中的一些佳品。

主食中的一些佳品有:玄山出的谷子,不周山出的小米,阳山出的穄子;南海出的黑黍,等等。

按照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的认识,称之为“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柜”。

副食肉类当中的佳品有:猩猩的嘴唇,獾獾鸟做的烤肉;隽燕尾部的肉;述荡的肘子,旄牛尾巴和大象的鼻子,等。按照古人之说,称之为:“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燕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等。”

副食鱼当中佳品有:洞庭湖的鳟鱼;东海的鲕鱼;澧水出的一种鱼,名叫朱鳖,有六只脚,皮上有珠玉一般的斑点;藿水出的一种鱼,名叫鳐,它的形状像鲤鱼,但是有翅膀,经常在夜间从西海飞到东海,等。

按照古人归纳出的认识,称之为:“鱼之美者:洞庭之□,东海之鱼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藿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副食菜当中的佳品有:昆仑山的苹草,寿树的果实,指姑山的东西,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树上长的叶子;馀瞀山的南边,在最南边的山崖上,有一种菜,它的名字叫嘉树,颜色翠绿可爱。华阳山的芸菜,云梦泽的芹菜;太湖的菁菜;浸渊出的一种草,名叫土英。

用古人归纳出来的,称之为:“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始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

副食调料当中的佳品有:四川阳朴出产的生姜;桂阳招摇山出产的桂皮;越骆国出产的甘露,其颜色如玉一样洁白,等等。按照古人从生活中的归纳概括,称之为:“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鳢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

副食水果当中的佳品有:沙棠的果子;常山的北面,投渊的上面,生长着百果,是过去帝王喜欢吃的;大江两岸生的橘子,云梦出产的柚子,汉水上游出产的石耳菜,等等。按照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归纳出的简要语言为:“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本篇的引文,皆引自中国烹饪古籍丛刊《吕氏春秋·本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