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03

第3章 《三字经》文句与金木水火土趣谈(2)

六、话说北京的中山公园与社稷坛

今北京天安门西侧著名的中山公园,它原是明清时代的社稷坛,即为帝王隆重祭祀“社稷神”的场所。

而“社稷神”之说,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神农”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我国远古社会时期,最初是靠男人猎取禽兽来维持生存的。但是,由于猎取禽兽没有保证,后来同时由妇女采集野生植物,协助男人共同进行维持生存。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生活中,经过观察、摸索和无数次的试种,终于成功地使许多野生植物变成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就是我国“农业”之始。显然,这实际上就是远古社会时期的妇女为人类的生存,开辟和创造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了以示纪念妇女为人类做出的这一重大贡献,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神奇的记载和传说。如古籍《白虎通·号》里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远古社会“神农”时期以后,奴隶社会以前,即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像“神农”式的两个典型人物,一个是共工氏,其子名曰为“后土”,他能“平九州”,而所谓能“平九州”,就是指后土善于开垦和治理土地,推进了农业发展;另一个是烈山氏(一说为“历山氏”),其子日农,他会种植百谷和蔬菜;总之,由于这两个“神农”式的典型人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像“神农”一样,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社会上的尊重和爱戴,所以被神化,同“神农”一样,亦被尊为“神”,即将“后土”称之为“社神”(俗称“土地神”);将烈山氏之子称作为“稷神”(俗称“五谷神”)。因此,我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祭祀“社稷神”的生活风俗,并且上至帝王,下至民间百姓,均比较讲究祭祀“社稷神” (即“土地神”和“五谷神”)。

而帝王为什么讲究祭祀“社稷神”呢?古籍《白虎通·社稷》里作了比较透彻解释:“王者所以有社稷所?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亦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不仅如此,而且逐渐形成了祭祀“社稷神”的节日,即每年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对此,《岁时广记·二社日》里作了记载:“《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那么春秋祭祀“社稷神”(“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即在“社日”这天,民间百姓是怎样祭祀“社稷神”呢?古籍《荆楚岁时记》里作了历史性的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牲醪,其意杀牲祭酒)不仅如此,而且唐著名大诗人杜甫在诗作里亦有记载:“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

到明成祖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紫禁城”(俗称“皇宫”,即今“故宫”)的时候,根据“左祖右社”的制度,建造宫殿的大师们,根据朝廷的决定,紧密配合帝王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将“承天门” (即今“天安门”)的左侧,修建成一座皇家祖庙,名曰为“太庙”,将“承天门”的右侧原为“万寿兴国寺”改建成名曰为“社稷坛”,成为明清两代帝王每年春秋两季隆重祭祀“社稷神”的场所,并且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总之,我国古代各郡县都有大小不等的社稷坛,只不过是有不同的称呼罢了,帝王在都城设的“社稷坛”,称之为“太社太稷”,而各郡县设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坛,只简称为“社稷”,都城设立的“社稷坛”,由帝王主祭;郡县设立的“社稷坛”,由帝王派出的郡县官吏主祭。而民间百姓怎样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呢?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作了记载,即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农家每年一到“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采取以“湿种”(即浸种)的形式,表示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神”)。不仅如此,而且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每年春秋一到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节日,还要演社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野台演出。如鲁迅就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场所,曾被美国侵略军的司令部霸占,即美国侵略军的司令部设在“社稷坛”。1914年,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于10月10日这一天将“社稷坛”正式开放,取名为“中央公园”,后改为“中山公园”,至今。

从1914年起,社稷坛被辟为公园,在坛墙外四周陆续建起了不少风景建筑,东部有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西部有迎晖亭、春明馆,绘影楼、唐花坞、水榭、四宜轩,另外还有从其他地方移来的建筑和叠石等。

七、与“五行”中的“木”密切相关的引伸

1.草木萌动与草木黄落

人们对草木萌动的认识,亦比较早,如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每年一到农历“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于木”(指百草树木渐渐萌芽),“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因百草树木,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较突出典型,即每年一到春季“雨水”节气,大地上的百草树木,皆开始渐渐发芽新生,所以吴澄将这种自然现象,归纳叫做“(孟春之月]天地合,草木萌动”。因此,它被选列入七十二候,将“雨水”节气三候的候应,概括叫做“草木萌动”。

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每年一到“霜降”节气,大地上的百草树木,皆被霜打得变黄,并逐渐脱落。所以,古时人们将节气规律性变化的这种反映,概括为百草树木皆“色黄而摇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并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秋季“霜降”节气二候的候应,概括名曰为“草木黄落”。

2.桃始华与桐始华

花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每年一到农历三、四月间,正值桃花、樱花、海棠、杜鹃、牡丹等盛开的季节。以桃花为例,我国对它的认识甚早,如《诗经·周南·桃天》里记载: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古时,“华”同“花”)后世,在唐诗人的诗作里,出现不少观赏桃花的绝妙佳句,如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花卉中的桃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名贵,但它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较突出典型,即每年一到“惊蜇”节气始开花。所以,它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人们将它对节气的反映,概括名曰为“桃始华”,作为“惊蜇”节气候的候应。

植物中的桐树,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植物中的桃树,更为突出典型,即每年一到“清明”节气,它不仅是始开花,而且有趣的是,据古书《月令气候图说》里记载:“桐木知日月,闰年一枝生十三叶。”(平年一枝生十二叶)所以,它亦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清明”节气一候的候应,概括名曰为“桐始华”。

3.“群木之长”与北京街巷地名趣谈

群木之长,是松柏我国的树木种类繁多,有的树木还很名贵。例如,富有香气的楠木,是建筑和制造器具的良材,花纹美观的红木,材质坚硬,耐久,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但是,不论楠木和红木怎样名贵,都不能成为群木之长。而松柏,尽管没有楠木和红木那样名贵,可是它一年四季,总是苍绿,不怕严寒和冬雪,所以,据传说,当仓颉造字时,就将群木的木字,旁边分别加上公字和白字,并封松柏就已经成为群木之长。

从古时候开始,古人就很喜欢在墓地和寺庙等地方种植它。大诗人杜甫,不仅亲手栽了四棵松,而且还专门写了一首叫作《四松》的诗说:“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人们喜欢种植松柏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当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后,周围就立刻移植来了许多比较讲究的苍松翠柏。

松柏也有落叶时 对“松柏”的认识,人们则应讲究科学的认识。因为一提到“松柏”,在人们头脑中立刻会浮现出“四季长青”的印象,不少人认为松柏是不落叶的。其实,这种印象并不正确。

松柏和其他树木一样,也是要落叶的,只是其生长规律不同而已。一般树木,都是春天生新叶,秋天落叶。而松柏却不同,秋天不落叶,严寒的冬天,仍然和夏天一样绿油油的。到了春天,却是在生新叶的同时,其越冬的旧叶即变黄而逐渐脱落。这一过程,一般不为人注意。所以才会感到它像不落叶似的。

以群木之长——松柏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 因群木之长——松柏在全国各地,其影响皆比较深,所以,我国各地的许多城市与广大农村,亦有许多用松柏命名的街巷地名。而北京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一样,亦有用松柏取名的一些街巷地名。例如:

柏林胡同 东城区:东起炮局胡同,西至戏楼胡同。门牌1号至21号,2号至32号。

柏树胡同东城区: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42号。

四根柏胡同 西城区:北起前帽胡同,南至宝产胡同,西至赵登禹路。门牌1号至19号,2号至42号。

松林街崇文区:北起永定门西滨河路,南至永定门火车站。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24号。

劲松路朝阳区:东起东三环南路,西至广渠门南滨河路。无门牌。

劲松东街北起垂杨柳南街,南至东南郊灌渠。无门牌。

劲松西街北起垂杨柳南巷,南至东南郊灌渠。无门牌。

劲松中街北起垂杨柳南街,南至东南郊灌渠。无门牌。

劲松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七区、八区,其每区的门牌号,这里就不必一一记述了。

五棵松路 海淀区:北起昆明湖南路,南至复兴路。无门牌。

松鹤胡同 西城区:东起枣林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街。门牌1号至41号,2号至36号。

松柏胡同 西城区:东起真武胡同,南至松鹤胡同。门牌1号至35号,2号至20号,

红松巷崇文区: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小兴隆街。门牌1号至9号,2号至8号。

东松树胡同 西城区: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门牌1号至31号,2号至22号。

当然,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有密切相关趣味性知识内容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必一一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