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701200000016

第16章 《千字文》对夏代以前(3)

这样,传统的推贤举能的“禅让”制,自“大禹传子”开始,王位继承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开始了王位世袭。大禹的儿子——禹子启,所以能够继承王位,是由他的父亲大禹在位时,就已经给他创造了良好的继承王位的条件。

大禹的儿子——启,不仅世袭了王位,而且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夏。古代,国为姓,所以,我国史学家们,将大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启”。

当然,王位世袭与夏王朝的建立,则是同其他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必然会要遭到传统归势力的反对。当夏启继位后,伯益就率领强悍的东夷部落的武装队伍,向夏启发动了进攻,打败了夏启的武装队伍,并将夏启俘获,囚禁起来。日子不久,夏启逃了出来,重新组织了武装队伍,向伯益发起了反攻。经过艰苦奋战,在最后一次交战中,伯益部下向夏启缴械投降,夏启将伯益捉住杀掉了。对此,在古籍《古本竹书纪年》里作了反映性记载:“益于启位,启杀之。”

其实,反抗夏启的势力,不仅有伯益,还有夏族的同姓邦国有扈氏。夏启曾经率兵讨伐过有扈氏,大约经过一年左右的较量,夏启终于征服了有扈氏。

夏启战胜了有扈氏,标志着夏王朝终于站住了脚跟。为了庆祝夏王朝的建立,夏启在钧台(今河南阳翟)大会诸侯,举行宴享,各方诸侯纷纷前来朝贺。由此开始,以夏启为首的夏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各方诸侯的正式承认。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建国以后,夏王朝共传十三世、十六王,到公元前十七世纪夏桀亡国,共经历了五百年左右,并且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的世系王朝。

夏代虽然基本上实行的“王位世袭”,但仅仅是属于最初确立“王位世袭”的阶段,而真正发展和为“王位世袭”制打下了基础的应该属于后来的商、周时代,特别是从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文开始。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宣父是周族的第一个首领。他有三个儿子,在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时,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虞仲没有跟着一起迁徙。古公亶父临死时,就把他的周族首领地位传给了他的幼子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

季历是个很能干的首领,曾多次率领周族征伐邻近的戎狄部落,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使周族统治者增加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使周族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受欺压的地位,一下子跃进到显赫的奴隶主贵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胜利,对当时商朝的安定是有利的,因此季历被封为商朝的“牧师”(一种职司畜牧的官)。但是,随着周族统治者力量日益强大,加剧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的发展,把季历杀掉了。

季历被杀后,其子昌世袭了王位,即历史上很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诸侯东征灭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袭制,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1.原始社会传说的三次战争

大约四千多年前,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族。这里土地肥沃,适于开垦种植发展农业,有利于部落族生活的安定和繁衍。为此,各部落都想独占这块沃土,部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但在传说中有三次较大的战争。

蚩尤和共工氏战于涿鹿之阿

以蚩尤为首来自南方的这支部落族和以炎帝为首来自西方的这支部落族,是中原地区众多的部落族中势力较强的两支部落,所以这两大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而来自南方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其势力强大于以炎帝为首的“羌族”一支部落,使“羌族”这支部落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区落不住脚,被迫逃避到涿鹿,处于不安定的那种游牧部落生活。尽管如此,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对以炎帝为首的“羌族”一支部落,仍然是跟踪追击,步步紧逼,正像古籍中所记载的“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这里说的所谓“涿鹿之阿”,即在今太行山东侧,“阿”是指山麓的意思。“九隅”同“九有”、“九土’、“九州”一样,是共工的九个氏族居住的九块地方,全部被蚩尤部落攻占了。据传说,这场战争相当激烈而残酷,共工氏拚死抵抗。史籍《淮南子·天文》中记载了这场战争:“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移焉。”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当然,这是属于对这场战争的一种夸张描述而已。而炎帝部落的这支共工氏,在战局非常紧急的情况下,被迫求援,同居住在涿鹿地方山湾里的,以黄帝为首的由熊、罴,貔、貅、貔、虎六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反击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共工氏与黄帝联合起米抵抗奋战,最后取得了胜利。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决不甘心他们第一次的失败。经过一段时间的整休后,蚩尤就与以黄帝为首的由六个氏族组成的强大部落又开战于涿鹿之野,这次战争的结果正像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记载的:“据说‘蚩尤作兴’,武器好,又是在优势条件下同黄帝开战的,因而黄帝开始处于守势。”但是,经过一场激战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族彻底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蚩尤被擒杀,其余被迫南逃。对此,史籍中也作了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诼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古代历史有黄帝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的传说。这场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打败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后,黄帝和炎帝在第一次大战时结成的那种友好的联盟关系,逐渐也就破裂了。其原因,就是黄帝和炎帝都想争当盟主。由于争夺盟主的矛盾日益激化,所以就发生了“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这场大战,炎帝被打败了,随之也就出现了黄帝统一天下的局面。

蚩尤和共工氏战于涿鹿之阿,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传说原始社会时期著名的三次大战,它的历史作用和功绩就在于它成为古史传说最初统一天下,逐渐形成华夏族。所以,我国历史上会有流传至今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之说。

2.“九黎族”与黎民百姓

古代,将居住在南方的人,泛称为“蛮族”。而南方各族中亦包括“黎族”人。据说有“九黎族”。所谓“九黎族”,就是当时有九个部落,都是“黎族”人。相传这九个比较大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里又有9个兄弟氏族,总共由81个兄弟氏族组成。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领。

由81个兄弟氏族组成的“九黎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部落。他们比较早地进入中原地区,由于这个地区土地肥沃,非常适于种植和发展农业。所以,成为古代强大部落族之间互相争夺之地。

古代,将居住在西方的人,泛称之为“戎族”。相传“炎帝”就是西方各族中“羌族”的首领,而羌族的一支也较早自西方游牧到中原地区。这样,来自南方的和西方的不同部落为了争夺土地肥沃的中原就经常发生激烈冲突。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其力量强于以炎帝为首的“羌族”,使得炎帝为首的“羌族”不得不逃避到涿鹿(此地方,一说在河北怀来县,一说在涿鹿县)。

由于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对胜者的各种颂扬。其中亦包括神话传说,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说成是兄弟81人,并且个个都是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等等。

由于以蚩尤为首来自南方的“九黎族”的力量强大,不仅占居了中原地区,而且又步步紧逼进入到炎帝逃避的涿鹿之地侵扰,使炎帝为首来自西方的“羌族”一支生活不能安定,使炎帝被迫与居住在涿鹿地方山湾里的黄帝族联合起来,反击“九黎族”的侵扰。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尽管实力强大,但终于被炎帝联合黄帝的强大力量击败了,但涿鹿之战,其双方毕竟都是强者,所以事后人们将强者双方在涿鹿之战的情形加以神化,传说,蚩尤曾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而黄帝亦请天女下凡相助。但涿鹿激战的结果,蚩尤被杀掉了。

后来,“九黎族”的情况究竟如何?

其基本情形是:“九黎族”经过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到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了“黎国”,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后为周文王所灭。春秋时,其地被纳入晋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直到西周时,仍然有“黎民”之称。如《诗·大雅·云汉》里就有记载:“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年)作了注释性的解释:“黎,众也。”而《孟子·梁惠王上》里,亦有这样的记载:“黎民不饥不寒。”但据古人杨筠如在《尚书诂》里指出:“黎民当即九黎之民。”可见,“黎民”之称,始于古代南方“九黎族”。而“百姓”之称,源自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如《诗·小雅·天保》里记载:“群黎百姓。”但这里说的“群黎百姓”,并不指一般的“黎民百姓”,郑玄解释:“百姓,百官族姓也。”战国以后词义发生了变化,“百姓”“之称用作为对一般平民的通称,如《墨子·辞过》里载:“当今之主,……必原作敛于百姓。”以后,一般人也比较喜欢使用“我是黎民百姓”这样的口头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