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领导
3534300000028

第28章 人格平等性格不平等(1)

人格平等说明说人的起点平等,性格不平等说明人的命运不一样。亲疏有别,体现了这个平等与不平等的辨证统一。

先承认人格平等

时下,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系最重要”等等。这些顺口溜是员工对某些领导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的讽刺和批评。应当看到,像员工批评的这种凭关系用人的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还相当严重。目前在用人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种庸俗关系:其一是利害关系。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不顾政策、原则,以对象与自己的利害程度来决定是否提拔使用。凡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就提拔重用;对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便靠边站。其二是裙带关系。注意提拔使用自己的子女、亲友,在一些单位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网。其三是依附关系。千方百计寻找保护伞,以人划线,依附于某个领导。今天我提拔你的子女,明天我就可以得到重用。如某部有位政委雷某,上任后考查干部不是考查其德才表现,而是考查其父母亲友是否有当“大官’的;如果找到了大官的子女在自己手下工作,就不顾原则地给予提拔,以求自己也得到庇护提升。

用人上存在的这种“关系格”,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组织形象,破坏了员工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唯德才是举,是破除旧格选贤任能的最根本的依据。有了这个“大格”,才能够不拘种种“小格”,而不至于出格。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

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讲时,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那位参议员的目的就是要打击林肯的自尊心,好让他退出竞选。

此刻,人们都沉默了,静静地看着林肯,听他会说些什么来反击那位议员。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林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众人不约而同地为林肯鼓起了掌。

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

“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接着,林肯又对所有的议员说:   “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

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为真诚的掌声。

后来,林肯如愿以偿,当上了美国总统。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他惟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类拔萃的、扭转不利局面的才华。正是关键时刻的一次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包括那位傲慢的参议员,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

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里的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来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的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北大的新生由此细节开始,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在你的下属当中,会有少数人出身“高贵”,他们或有亲朋好友手握大权,或家庭背景显赫。同样,也会有些人出身寒门,是凭着自己的执著和才干一步步走到今天。你是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些人呢?

对待前一种人,客客气气,态度温和,甚至他们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想尽办法说服自己网开一面,宽恕他们;而对待另一种人,从来没正眼瞧过人家,只要犯了错误,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失误,也要严加斥责,大抖领导的威风。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团队内部的分裂。因为你不尊敬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因为你截然不同的态度使第一种人难免傲气十足,另一种人心怀不满,如此下去,要不了多久,你的团队恐怕该分崩离析了,或者你走人为先。

所以,对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尊重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

出身并不重要

作为领导,要想成功,要想使下属心服,就不能计较他们的出身。

春秋时期,百里奚得到秦穆公的赏识而荣登宰相职位时,已经是70岁的老翁了。在此之前,出身贫寒的他,为求官而到齐国,却连一个侍卫的职务都没得到,无奈之下为别人养了几年牛。

后来,百里奚迁徙到一个叫虞的小国,并且当上了士大夫,由于他长期不得志,而现在却能够展露头角,高兴的不得了。然而虞国只是一个小国,后来因虞国得罪晋国,被晋国吞并,百里奚也成了晋国的俘虏。

当时,秦晋两国联姻,百里奚随晋王女儿出嫁于秦国,因而沦落为奴仆,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他便趁机在中途逃跑了,顺利地逃到了楚国。于是在楚国过起了牧羊生活。

秦穆公是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贤君。当他得知百里奚已逃到楚国时,便设计通告楚国,拿几张羊皮赎回了百里奚(声称他潜逃有罪,而且不敢出高价,以防止楚国怀疑,不放回百里奚),委以重任。

得到明君信赖的百里奚,大展宏图,辅佐秦穆公,内治其乱,外御其敌,最终使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区区几张羊皮就能换回的百里奚,可见他的出身是何等的卑微,但秦穆公却立即委以重任。他这种不计出身的做法不仅令百里奚深为感动,决心一死以酬知己,而且也令其他大臣深为感动。

出身卑微并不代表没有能力。像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众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从来不重视下属出身,只要你有才能,他们就会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而不是因为出身高贵,就授以要职。

1946年,中学教师乔治?蓬皮杜成为戴高乐为残疾儿童设置的慈善信用基金--“安娜?戴高乐基金”委员会的司库,他办事精明,深得戴高乐夫妇赏识。1947年4月,戴高乐组织法兰西人民联盟,并让蓬皮杜担任办公室主任。从此,蓬皮杜成为戴高乐的得力助手。

1958年6月1日,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理,蓬皮杜被任命为内阁办公厅主任。12月,戴高乐被选为共和党总统。陪同新总统前往的,既不是作为共和国第二号人物的参议院院长加斯东?莫内维尔,也不是即将就任总理的米歇尔?德勃雷,而是名气不大的蓬皮杜。1962年4月9日,既非议员,也非前任部长,更非要级人物的蓬皮杜,却被戴高乐授命组阁。

在这个例子中,蓬皮杜的出身仅是一个中学教师,然而,却被戴高乐授以重任,从一平民一跃而升为总统的红人。在后来,蓬皮杜为戴高乐这种不计出身、破格提拔他的做法深为感动,于是对戴高乐尽心尽力,以报答戴高乐的知遇之恩。

汉朝刘邦手下掌握兵权的韩信,也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当刘邦授予韩信将军称号时,还有人向刘邦说起他的“胯下之辱”(韩信年青时,曾从别人胯下爬过),这么没出息的人怎能拜为大将。但是,刘邦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仍旧授予韩信兵权。在随后的日子里,韩信果然为刘邦的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文王时期,姜尚只是一个六十岁的老翁,家有恶妻,整天连肚子都几乎填不饱。而周文王得知他有才华时,便毅然拜他为相。而姜尚为了感谢周文王的知遇之恩,极力辅佐武王,并帮其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江山。

作为领导,对待下属千万不能以出身来论英雄、论等级,只要有才能,就应当予以重任。这样才能赢得众人的信服,才能为你的成功奠下群众基础。

来头面前不弯腰

也许在为数众多的员工中间有一两名特殊人物。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或一串让你头痛的称谓:XX经理的爱子(或爱女),XX上层人物的好友(或同学)。总之,他们与一些可能支配到你的权力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虽是员工却有着甚至想要压过你这位主管的派头,所以领导的权力要在他们身上使用恐怕不会一帆风顺。

这些有后台的员工一般说来也有很强的自信心,这应该算是他们的一种自身优势。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正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高于他人的自信,所以只要你引导得当,让他们的自信更多展示在工作岗位上,那么他们通常会取得比同等能力水平的人更高的成绩,这是乐观的看法。如果悲观一点,让我们从反面角度来审视这些“金枝玉叶”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骄横自大往往是公司内部矛盾的导火索。

所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导他们、管理他们是领导工作的一部分。首先在这位不同凡响的员工正式上岗之前,你有必要与他(她)进行一次较深入的谈话。这项谈话的主要目的是让你对他(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特长、他的缺点等等,把这位新手的特点进行抽象概括,以便以后能有效的驾驭他。同时不用回避有关他身份的一些问题,因为这对你来说不应该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另外,借这个机会试探一下他的口气,他是以此为荣还是无所谓;他是否愿意让周围的人知道他的这种身份;是否暗示你给予他一些特殊的照顾。应该说这些信息都是十分重要,你必须在明确了这些信息之后才能决定在今后工作中你对待他的态度和方法。最后不要忘记以退为进的鼓励他一句:“XX经理早就名声在外了,你身为他的长子,一定不会令他失望,也一定不会给他丢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然后,你们就要开始相互适应地合作了,对于一般的此类员工,你对待他最佳的指导原则就是让他自动解除顶在自己头上的光环走到你们中间来。若即若离也许是你对待他们的最好办法,表扬要适度、批评要公正,有时候让他感觉很亲切,似乎你在对他额外照顾;有时候又让他感觉好像你对每个员工都是这样,在你与他保持着这样一种若隐若现的关系时,发扬部门一贯的团队优势,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和互相关心荣辱与共的精神逐渐吸引他,让他有这样一种加人到你们中间来的渴望,并不断激发他的这种欲望。更知道除非是特别的孤僻者,正常人都有一种加人到一个良好的集体当中的要求--毕竞人是天生的群居动物。然后让他亲眼看到在你的部门内具有绝对公正的竞争,每个人包括领导都和其他人有同样的起点,你不以自己为主管而盛气凌人,相反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像其他员工们一样向同伴们求助,当你犯错误的时候。你会坦率的承认,当你工作出色的时候,你也不会拒绝员工们对你的称赞。你是主管,但同时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仅是你,你的团队中的每个人对于团队来说都是平等的一员,不存在优劣之分。让他了解这所有的一切,等待他忘掉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大帽子,像每个正常员工一样,努力工作,为团队工作。

当然,如果你遇上的是一位自负狂妄的“特殊人物”,你在与他保持绝对距离的同时,对他的胆大妄为是绝不能姑息纵容的,否则你就不是服众的主管了。

总之,不要把处理有背景员工的问题只与你的前途挂起钩来,要时刻以你的团队利益为重,用团队的力量帮助他克服心理问题,让每一个团队成员以你为自豪。

秉性能识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人。

领导者要想说服下属,让他们依照你的意思行事,就必须摸清下属的性格,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牛不吃草强按头”。

摸透下属的秉性,必须对下属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下属的情况知道的越多,越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领导,你应该尽一切力量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的全部情况。

下属们的工作态度、习惯不只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如果将个人情绪发泄,则容易影响到其他下属的士气和工作效率。身为领导不能忽视下属的性格问题,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性格,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以理服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领导,对下属的性格可谓了解得极其透彻,他能针对不同的下属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所以能让所有下属都心服口服。

关羽自傲自大,诸葛亮在华容道之战前,利用他的自大、自傲,使其立下军令状。其后,关羽果然是如诸葛亮所料,放走了曹操。他也从此对军师诸葛亮更加信服。

而张飞,性格鲁莽、脾气暴躁。诸葛亮对这一莽汉则采取激将的办法,往往激得张飞不惜生命南征北战,从而取得胜利。事后,张飞对诸葛亮也是心服口服。

孟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他淳朴但又奇猛无比。对待这样的人,诸葛亮则采用了攻心战术。七擒盂获,使益获由衷地佩服诸葛亮,并从此对诸葛亮、对蜀国死心塌地。

对于不同的下属,你一定要先把握他们的性格,才能够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逐个让他们信服。

对于那些事事悲观,对新观念不抱希望的下属,他们的这种性格使他们不想面对现实,阻碍了整体的前进。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下属,在他们面前一定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态度,让他们有所放松,并多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对于那些脾气暴躁的下属,他们的性格或许会令单位永无宁日。对待这些下属,应当在他们心平气和时,让他们知道乱发脾气是不恰当的。并强调单位是个整体,不容许个别人破坏纪律,也不会姑息乱发脾气的行为。当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好先不要发言,听他们诉说心中的不平。一个愤怒的人,通常会有很复杂的情绪,细心地聆听可以令他感觉到你在注意他,并会对你慢慢地有好感。

对于一些个性极强的下属,则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让他明白不能无视单位的纪律,以直接劝告来达到说服他的目的。

作为领导,面对着有着不同秉性的下属,要懂得去了解他们的性格,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以理性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