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3422100000017

第17章 金代的首饰风俗

北宋末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强盛起来。这个古老的民族一直生活在长白山、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秦以前史书上称之为“肃慎”,西汉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靺鞨”,唐政府又把他们按地域分为“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两部分。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称为渤海郡王。传15世,存在229年,于公元926年被契丹所灭。

五代时期,改称女真。一部分女真人隶属于契丹,称为“熟女真”,不属于契丹的称为“生女真”。“生女真”共有72个部落,他们受尽了契丹人的压迫,时刻想摆脱契丹人的束缚,不久一个叫做阿骨打的女真人趁着人们反抗契丹奴役的高涨情绪,发动了反对契丹的战争。公元1115年,阿骨打正式称帝,建国号大金,都城建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即金太祖。

金朝的版图,北起外兴安岭,南到淮河,西起青海、甘肃、内蒙古,东濒大海,超过了同时期的南宋。金王朝存在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但遗留下来的史料却很少。据统计古时关于它的著述有一千多种,但绝大多数早已散失了。金代继承了辽和北宋的文化,但其文化发展不及南宋。

金代在装饰方面的实物遗留很少。金的统治者一开始崇尚节俭,对男女的首饰及各种装饰有详细的规定,如“妇女首饰,不许用珠翠钿子等物,翠毛除许装饰花环冠子,余外并禁”。到了金朝中期,特别是宋宣宗南渡以后,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一、玉屏花与玉逍遥

金代男女有一种特殊的帽饰叫玉屏花与玉逍遥。这要从1988年在黑龙江阿城巨源发现的金代齐国墓说起。据《金史》载“齐国”是金代封王的20个大国之一。先后受封为齐国王的只有四人,其墓主完颜晏就是其一。这是一座未经盗扰并保存完好的墓葬,国王着装八层,王后着装九层。国王头戴以皂罗折叠缝制的圆顶头巾,在其背面的底部边缘,于左右两侧各固定着一枚透雕鹅衔荷叶形玉饰,并用一条罗带通过两枚玉饰件上的穿孔,在脑后缠绕系节。剩余部分从两边垂下,好像幞头的软脚。这就是金人常服中的头巾,称作“蹋鸱”(音同“它吃”)。它与幞头的最大区别是圆顶,不像宋代的幞头那样具有“前为一折,平拖两脚”的形状。但幞头与金代蹋鸱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脑后两巾的系结处都有一个巾环,两枚为一副,束巾之带穿过它们相互系结,有些头巾已缝制成型,也全靠巾带穿过巾环将它扎紧。使用巾环在宋代已成风气,也成为男子巾子上最重要的饰物。

巾环有铁质掐金丝的,如元曲《黑旋风》中描写白衙内“那厮绿罗衫,绦是玉结,皂头巾环式减铁(铁上镂金银纹)”。有铜质的,如《水浒传》中石勇“裹一顶猪嘴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金不换扭丝铜环”,而石秀则是“脑后两个金裹银环”。贵重的是金质巾环,《金瓶梅》中戴万字巾的人物很多脑后都有“朴扁金环”。从种种记述中可知人们对巾环的重视。常用的圆环形巾环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如《水浒传》中燕青的就是“挨兽金环”。而比金更为贵重的是玉环。《水浒传》中描写玉巾环的有林冲“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而燕青的头巾则是“青包金遍体金销……鸂鶒(音同“息赤”,古书上指像鸳鸯的一种鸟)玉环光耀”,都是非常时髦的打扮。

精美雅丽的玉巾环装饰在金人的蹋鸱巾上绝对是一个亮点。蹋鸱巾虽然普通,但巾环极为精美。这种巾环已完全突破了圆形的轮廓,成为一种有美丽称谓的饰物,即“玉屏花”。齐国王墓的鹅衔荷叶玉屏花两枚为一副,像这样的禽鸟形戴时鸟头向外,鸟尾相对,后部有较大的穿孔以贯巾带,前部较小的穿孔用来将玉屏花系在头巾上。

王妃的头巾与齐王基本相同,后部使用了一对竹节形金环。除了华丽些,最大的区别是在脑后还有一片美丽的玉饰,正如《金史?舆服制》中所记述的,这种巾子“散缀玉钿于其上,谓之玉逍遥”。这件玉饰就是记载中的玉逍遥。

二、具有汉族风格的头饰

金人服饰的一个特点是汉化。女真人纷纷改着汉人的衣冠,就连女子的头饰也逐渐汉化,头上束巾成为当时的时髦追求。如《大金国志?男女冠服》中载:“自灭辽侵宋,渐有文饰,妇女裹逍遥巾,或裹头巾,随其所好。”在仿效汉人的同时,金统治者又推行汉人女真化的政策。由于汉人与女真人接触增多,也使女真人的衣着、发式在一些地区中的汉人中间流行开来。范成大《揽辔录》中:“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以北皆然,而京师尤甚。惟妇女衣服不改,而戴冠者绝少,多绾髻,贵人家即用珠珑璁冒之,谓之方髻。”而女真人女子留发辫或盘髻,男子也蓄发垂于脊肩,上面用带有彩色的丝绳相系,富贵的人还在上面饰以珠玉。女子盘髻的发簪有的很随意,只用一根根银条盘出簪头即可。

三、小巧的耳饰

在金朝建立以前,女真人不论男女都十分喜爱佩戴耳饰,男子“耳垂金银”者很常见。在黑龙江阿城巨源金代齐国王墓中,出有金耳饰两件:平面呈圆形,四周镶以金珠;中间凹空,各镶一枚绿松石珠;背面用粗金丝制成弯钩。这件酷似女性所用的饰物,出土时正位于男性的耳部,左右各一。这时的耳饰,大致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以金丝编成圆形的底托,内镶各色宝石,底托外围还有一圈突出的纹饰,另有穿耳的金丝柄缀连,是金人耳饰中常见的一种。第二种则以金浇铸而成,在开有缺口的圆环上,铸有两枚橡子形装饰。下有叶状饰物衬托,这种女真族的遗物多见于黑龙江流域的金代遗址。第三种多为鱼形饰物,即辽金民族典型的摩羯鱼形耳饰。第四种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装饰部分,后为曲柄形的弯钩。装饰部分以金丝编成各种形状的框架,框架上饰一盛开的花朵,或装饰镶嵌物。这种类型的耳饰,在金代的汉族妇女中特别流行,并一直影响到元明时期。总体看来金代的耳饰简洁小巧,多为贴耳的装饰。

四、十分少见的金代颈饰

金人的颈饰见得极少,基本上有项链和项圈两类。项链的实物有黑龙江阿城巨源金齐国王墓出土的金丝玛瑙管颈饰。由相同的三条金丝玛瑙管组成,造型古朴,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而在北京通州城关金墓出土的项链是用金片制成一个花萼,并在花萼上镶嵌一颗宝石,组成一个硕大的花朵。由于该墓为火葬墓,致使宝石在焚烧时变成了石灰状,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金人的项圈仍保持宋辽的形式。较简单的项圈以一根一厘米粗的银条锤打弯制成环状,锤打后的银条中间较粗,两头较细,两端的交接处还被弯成钩状,以免在使用时碰伤皮肤。戴项圈者在当时多为妇女儿童。河南焦作冯封村金墓出土的砖雕童子和同在焦作出土的一组陶俑中都有颈戴项圈的形象。

五、腰饰

金人的腰带基本上为革带,但玉带受到更多重视。在宋元时有一种习惯,即在身前束腰的带上再加上一条带,外面的带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叫做“看带”或“义带”,下面的仍称为“束带”。金人也沿用了这种风俗。同时金代女真贵族继承了辽代“四时捺钵”的习俗,所以在玉制带具上也常表现有“春水、秋山”的玉饰。

当时盛行的蹀躞带在金人中也广泛流行。在黑龙江阿城半拉城子金墓出土的金带,就是以前所说的那种“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的带饰。它的全部带饰以金片模压而成,上饰宝相花纹,式样有圆形、长方形及半月形等。在圆形金銙的下部,还饰有一个扁环,可视为由蹀躞带向金带过渡的一种带饰。

戴玉佩的习俗也为金人所喜爱。金代石椁出土的白玉折枝花纹佩、北京丰台王佐公社金墓出土的青玉龟巢荷叶佩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除玉佩外,金代女真贵族腰间还佩有一种很独特的饰物。在1973年黑龙江省绥滨县金墓出土的一件金列鞢,全长32厘米,其造型与组合的装饰方法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这种形式的佩饰还见有辽金时期哈尔滨市新香坊王子坟墓地出土的一件牙雕鱼。它是由圆形、两个长条形板和牙雕鱼组成,三组牙制品上都有圆形钻空,供穿绳佩戴,这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