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中国北方河西走廊一带,于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中的一支,早期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的河曲一带活动,以狩猎游牧为主。公元六世纪,西羌衰微,党项族才初露头角。《北史?党项传》是中国史书中有关他们的最早记载。从公元585年,党项大首领拓跋宁归附于隋朝。此后,党项部落大批内迁归属中原。至唐代后期,内迁的党项族人形成了三大部分:一是定居于甘肃东部的东山部落;二是定居于夏州(今内蒙古和陕西交界处)的平夏部落;三是定居于陕北的南山部落。而留在原地的党项族人被东进的吐蕃所统治,被称为“弭药”,别译有:缅药、穆纳、母纳、木内、木雅、弥娥、密纳克、敏里雅等。
唐朝末年,党项拓跋氏开始了地方割据。公元前1038年,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建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在宋朝史书中称之为“西夏”。据《宋史?夏国传》载:西夏“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肖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北抵大漠,境土二万余里”。它先同北宋和辽,后与南宋和金形成鼎足之势,进入极盛时代。虽然它与宋、辽、金相比仍是相对弱小的,但他们却十分善于在宋、辽、金中周旋,利用其矛盾在夹缝中发展。
西夏从元昊建国起,传十帝,经过近两百年后,国力衰落,终于在1227年被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大军所灭,从此四分五裂,逐渐消失,于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和众人心目中被称为是一个神秘的王国。这些在十三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臣民经过现代史学家们几经查找,终于有了一些答案。
西夏亡国后,一部分西夏人南渡洮河,穿过松藩草原,沿金川河谷南下,经丹巴、干宁到达了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一个叫“木雅”的地方,并建立了一个小政权,存在了470多年,如今这部分党项族人已基本融合到藏族中去了,但至今这些被称为“木雅藏”的藏民在建筑、服饰、风俗、语言上还保持了许多与藏族不同的西夏古俗,并保留着西夏时代的许多历史遗迹,与周围的藏族文化有明显差异。
另一支称作木雅司乌王孙的西夏后裔,在王朝覆灭时辗转来到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境内,至今仍有人能够说出他们辉煌一时的国名以及流传民间的故事。
逃入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保安一带的一支,逐渐融合进当地民族之中。而亡国后来不及迁徙的西夏国民,有的被编入蒙古军籍,还有成千上万人东逃入宋,有一些定居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南部,还有的在河北、江苏、浙江等地与汉和其它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
西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灿烂文明,建立了宏伟的城市,发明了独立的文字“西夏国书”。但是西夏王朝及其文物典籍却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残踏殆尽,如同金朝建立后大肆破坏辽墓一样。西夏被元朝灭亡后,元人修辽、金、宋三国史时,独不肯给西夏王朝修写同等的纪传体正史,导致西夏史料湮灭亡佚,百存不一。几百年后,西夏京城故地城垣颓败,几无人烟,西夏王朝也渐渐被人遗忘。之后在西夏故地发现的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献也分散它国。
一、冠
大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王国,在党项语中,称大夏为“邦泥定”,意思是“大白上国”,即崇尚白色的国家。以游牧为主的党项族人早年是披发蓬首。后来元昊下秃发令,除贵族官僚外全国男子在三日内剃光头发,从此“剃发、穿耳戴环”就成了党项人的标准形象。西夏男女冠饰的大致形象可以在敦煌壁画中见到,但却没有发现实物。而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市高油坊西夏古城遗址中发现的几件镶宝石金冠饰件,也许能使我们联想到那极其华美的冠饰。
而西夏族的妇女形象,则与当时的汉族女子十分相近。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的西夏女子供养图中,可以看到头梳高髻,发髻上插有成双成对的簪钗,耳带耳环的形象。同时西夏的女子皆喜戴冠。在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的西夏女子供养图中的三位西夏中年妇女,均头戴冠饰,头插簪钗或步摇类头饰,庄重华美。
二、耳环与耳坠
西夏人无论男女皆穿耳戴环,这些都可以在有关西夏的壁画中看到。在内蒙古临河县高油房出土了一对精美的透雕人物金耳饰,每支耳饰上雕有三个人物,中间一人双手合掌坐在三朵金花之下,左右各一侍女站在两旁,花蕊之中均有宝石镶嵌,可惜都已脱落。西夏人盛信佛教,从这对耳饰中就可以看出,同时它也反映了西夏人高超的制作技术和首饰风格上极富民族特点的造型和独特构思。
三、腰饰
在很久以前,西夏人就以各种金、铜饰牌来装饰腰带。早期的腰饰主要是作为腰间皮带扣的各种饰牌,如宁夏固原县、宁夏西吉陈阳川等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各种动物形铜饰牌,多表现动物间的厮杀、母爱等情节,于小小饰牌间展现了人们对动物精妙的观察和富有情趣的表现手法。
而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西夏第八号陵区出土的西夏金带饰也较有特色。它呈长方形,四边凸起,图案为三个草莓果并列组合而成,枝叶缠绕其间。草莓果采用高浮雕手法与枝叶纹形成两个层次,显得粗犷而真实。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西夏服饰的主要来源是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在敦煌千佛洞的492个洞窟中,西夏建造的至今还有六十多个。
到了隋唐时期,西夏男子的腰间装束也汲取了辽、金与宋的习俗而戴蹀躞带。在敦煌壁画回鹘王供养图中,回鹘王腰系蹀躞带,并在带上悬挂着各种饰物,如刀、香囊等。而在回鹘男子供养图中,画中贵族男子的腰间则戴有两条腰带,一条为系腰之用,另一条则为挂物和装饰用的蹀躞带,带上也挂有刀、觿、香囊等丰富多彩的饰物。
腰间饰物的实物也常有发现。如在内蒙古临河县高油房出土的西夏双鱼纹金剔指,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为手指甲美容的工具。这种饰物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到,极具特色。腰饰中还多见有一种银盒子,如宁夏灵武县出土的一件,是西夏佛教徒日常不离身的携带物。另见有金质圆形扣饰,它正面凸鼓,构图似为二虎二鹿,背面有钮为缀挂之用。一些不知名的金饰亦为装饰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