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适时求新求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借用“外脑”、聘任“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革,以确保企业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良性运行,这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些外来的精英们往往会在实施革新举措的过程中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企业的功臣派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那些创业元老,追随老板多年,掌握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忠诚度,与企业有着深厚感情,在企业内部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一旦他们阳奉阴违或根本不执行改革措施、甚至怂恿别人起来反对改革,那么,这些外来的精英或年轻的管理者们要想有所作为,是非常困难的。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老板也会感到左右为难。对于功臣,老板要考虑到人情问题;对于新的管理者和决策执行者,老板要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许多聪明的老板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让双方各自退一步,暂时平息矛盾。但是,就是因为这种聪明的做法,往往更容易导致企业无法持续发展。因为矛盾虽然暂时平息了,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一些影响企北发展的瓶颈问题可能会积重难返,成为企业的沉重贞担。企业一旦背上这样的包袱,很有可能会坐失良机,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事实证明,那些真正做大做强了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很好地消弥了企业的功臣意识,为企业的革新和发展排除了阻力,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在与同行的竞争中确保了主动和优势地位。比如联想集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柳传志说:“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处理新老交替中要出问题?首要的一点就是怕发生冲突,不敢提产权。”相反,联想很好地利用经济杠杆消除了元着们的功劳意识。
一些企业纯粹靠老总与“元老”之间的情感认同或默契来跨越利益分配的障碍,柳传志却不以为然:“联想所有东西都是放在桌面上,可以让大家评说的,坚决不尤许桌下任何交易。如果不在根子上把利益问题解决好,就会默许一些人从桌子下拿东西,这最终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为了消除一些元老的功劳意识,实现好新老接替,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势头,柳传志认为,让那些长期跟随他艰苦创业的、“不计报酬地挑水、施肥、挖虫子”的老同志退位,只给他们很低的退休金,是过意不去的。现在企业的发展有“结果”了,让元老们明台自己不适合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主动让出自己的取位,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于是,柳传志就以产权为切入口,将联想的股权相应地分给这些元老,让他们组成员工持股会,让他们能够安心退位。
联想集团每年都会在人事安排上做一次变动。这种变动的核心内容是把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推上经理、总经理的岗位……直到把一个又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为止。在联想,为了消除资工的功劳意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今部长期培植的“尊重老一辈创业者”的企业文化,使一些元老和功臣在精神上受到了尊重,减少了他们对“退位”的抵触情绪。
在远大集团,总裁张跃为了防止员工出现功劳意识,实行了“三条红线”的管理方法。张跃说:“三条红线是对工龄超过十年的员工的要求,一条红线是对工龄超过两年的的要求,两条红线是对工龄超过五年的员工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于企业本身也好,对于员工自身一辈子的职业也好,长期服务于一个公司是有好处的,于人于己都会有好处,所以员工也很关注这件事情,条杠多的人比那些条杠少的人更应该自觉一些,时时刻刻给所有人敲响警钟。三奈杠的现在有一百多人,这些人是最稳定的一个群体。远大从管理角度上讲,最感到自豪的就是有能力的骨干成员长期都在这里。”
在远大集困,员工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发展要基于公司的发展。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计划,员工们可以在公司各个岗位里寻找到自己的空间,允许员工换岗。张跃告诉大家,不要存钱,要存知识、存本事、存经验,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由于张跃很好地实施了三条红线的管理办法,在远大集团,所有员工都没有明显的功劳意识,他们都有“归零的心态”,到了一定阶段又重头开始,并不沉溺于自己曾经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整个企业始终保持着你追我赶的活力。
总之,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某些员工在企业里有了一定的资历和功劳后,往往会滋生功劳意识和元老意识。这些员工沉迷于过去的成功体验,尤其是那些与企业一道走来的创业元老们,他们往往会以过去的荣耀、功劳为背景,居功自傲,倚老卖老,无形中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一股消极势力。他们作为“元老”、“长老”,掌搓着公司的人事大权,将经营私有化,干预重要的经营决策……这一切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更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其实,功臣不应该成为特权阶层,在企业内部,任何员工都是平等的,立功受赏后的员工和其他员工没有什么区别,一切都得从新的起跑线开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八、收回“逐客令”
【史海回眸】
韩国与秦国接壤,饱受秦国的侵凌。由于韩国自身国力弱小,无法同强大的秦国抗衡,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只能任由秦国摆布。秦国进攻楚国时向韩国借道,而在罢兵回国时,秦军常常顺手牵羊,对韩国攻掠一番。这让韩国感到非常尴尬,既不敢跟秦国闹翻,又不能完全依附于秦国,进退维谷。
有人向韩王建议,韩国要想免遭秦国的欺负,既然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其他渠道解决问题呢?最好的渠道是让秦国在不知不觉中劳民伤财,消耗国力,使它无力侵略他国。于是,韩王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往秦国游说,说服了相国吕不韦,在关中修建工程浩大的水利灌溉枢纽——郑国渠。果然,秦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在开挖渠道上,明显拖住了秦国对外征战的步伐。
秦国的宗室大臣嬴菲很快察觉出了这个阴谋,上奏秦王说:“以前,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就批准了这项工程。因为水渠开通后,沿岸荒地将变成良田,吕不韦在沿岸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可以从中获利不少。现在,吕不韦畏罪自杀,这项工程应该立即停止。此外,主管情报工作的李斯对此不闻不问,显然是知情不报,有意偏袒,应该放逐”。
嬴非还说:“东方各诸侯国的人前来投奔秦国,并非都是为了帮助秦国建立霸业。有的人认为在秦国谋职有利可图,于是一心一意地为自己谋求利益,以致贵为大臣,却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利用职权宫商勾结,例如吕不韦就是这样的人,有的人则充当各囯的间谍,受到秦国重用后,便利用职位替各国游说或者提供情报,而对各国的动态则知情不报,或是伪造假情报迷惑秦国,例如李斯就是这样的人;有的人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得到权势后就阴谋造反,根本不对秦国知恩图报。例如嫪毐就是这样的人……一句话,东方六国的客卿在秦国做官管事的人越多,对秦国来说危险就越大”。
嬴非上书后,那些曾受到吕不韦排挤的宗室大臣也纷纷上奏,声称外来的客卿个个靠不住,并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
众口一词,秦王政一听觉得有道理,因为不久前发生的嫪毐事件、吕不韦事件都是客卿造成的。现在,嬴非又揭发了郑国渠的阴谋,这一系列的事情连结起来,使他深信很多客卿的确存在着重大的问题。
于是,秦王政下令停止修建郑国渠,打算处死郑国。郑国说:“我的确是以间谍的身份来到秦国的,不过请大王明鉴,郑国渠一成,秦国获利非小。试想,我为韩国延命几年,却为秦国建功万世,望大王探思。”秦王政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就饶了郑国,让他继续负责完成这项水利工程,不过,秦王政认为除了郑国以外,入秦充当诸侯间谋的客卿大有人在,这些人是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必须尽快清理掉。在宗室的煽动下,秦王政下达了“逐客令”,在秦国的外籍客卿一律被限期离境,李斯亦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觉得自己对秦王忠心耿耿,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如今无辜被逐,感觉非常冤枉,于是冒险给秦王写了一份奏疏:《谏逐客疏》。疏中写道: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骞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是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