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立秦国的指导思想
【史海回眸】
一天,秦王政来到书房,发现王后正在读一箱叫《说难》的文章。他拿过来顺手翻了翻,立即被其精彩的文字吸引住了——天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秦王政感叹说;“这个写书的人非常懂得游说的技巧,知道说服君王必须要投君王之所好,前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寡人要是能和他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就是马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王后提醒他说:“书是从韩国那边传过来的,写书的人可能是个韩国人。大王可去问李斯,也许他会知道一些情况。”
于是,秦王政召来李斯,问及此事。李斯接过竹简一看,笑着说:“我以为写书的人是谁呢,原来是我的同学韩非,大王要见此人并不难。”
“韩非是谁?”秦王皱着眉头问道。
“韩非是与我一起在大儒荀卿那里读书的同学,他的才华远在我之上。”
“那好,秦国实行新政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你想办法把韩非弄到秦国来。”
李斯见秦王政如此欣赏韩非,内心突然有些失落。他说:“韩非有口吃,对著书立说比较内行,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但不善于说话,恐怕大王见后会失望。”
秦王政说:“寡人有耐心听他结结巴巴地说话,再不然,请他为寡人著书立说,为建立适应秦国国情的行政制度有何不可?”
李斯见秦王态度如此坚决,改口说:“大王急着见他,只怕韩王不肯放人。”
“这好办,寡人下令桓将军加紧进攻韩国,韩国抵挡不住,必然想和谈,到时寡人就点名让韩王派韩非来谈。”
果然在秦军的强大攻势面前,韩王只得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希望能借韩非的游说,缓和一下秦军的攻势,让韩国喘口气。
韩非到了咸阳,秦王政召集百官上殿,隆重地接受韩非呈上的国书,并设国宴招待韩非,由丞相等大臣作陪。
宴毕,秦王政在书房召见了韩非,并由王后在一旁作陪。
秦王政一见到韩非,就对他有几分好感。韩非虽然不像一般的辩士那样口若悬河,不过,说话却非常有条理,层次分明,只要不是兴奋激动,口吃并不严重。
秦王政从韩非那里得到了不少启示,尤其是在法治方面。两人谈兴很健,但只要韩非一提到韩国问题,秦王政就会转移话题,左顾而言他。
韩非心里明白,秦王政灭韩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找他谈话完全是为了要和他一起研究秦国的法治问题。
“韩先生就留下来协助寡人吧。”秦王政最后说。
“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人,著书立说尚能应付过去,但是处理政事、待人接物不是我所擅长的。我留在秦国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韩非推辞说。
“先生此言差矣。”秦王笑着说,“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了用之于世,如果是为了留给虫咬,那么岂不是违背了著书立说的本意。”
“每个人的禀陚不一样,有的人辩才无碍,机智善变,适合奉使国外,不辱君命;有的人雄才大略,目光远大,造合为人君筹划策略;有的人细心严谨,勤于治事,可为大王牧民施政。”
“依先生之言,先生自认为是哪个类型的人呢?”
“我这个人性急口吃,爱发牢骚,只能关在家里著书立说,排遣一下郁闷而已。”
“先生所言恐怕太过谦虚了吧!据我所知,你曾几次劝说韩王实行法治,怎么会没有一点用世之心昵?”
“那些都是过去的事,眼看故国积弱不振,而韩王身边尽是些谄媚阿谀的大臣,我太过着急,自不量力,向韩王作了些无用之谏,至于说参与政事,那不是臣的本意。”韩非继续推辞说。
“其实,”王后在一旁插话说,“先生要是能留下来为秦国建立或修改一些秦国刑名制度,那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商君为秦国订下的法令制度已经非常完备。韩非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
“先生认为秦国的执法有什么不妥之处吗?”秦王问道。
“执法贵在平等,不能有法外之人,即使是人君也不例外。”韩非看了秦王政一眼,不卑不亢地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权贵显要不服法律限制,执法者往往又歪曲法令来将就个人,这都是法令无法彻底贯彻执行的原因所在,所谓上行下效,因此罚应自上起,而不是所谓的刑不上大夫。”
“先生此言正合吾意!”秦王政击案称善,“寡人今后照此做就是。”
谈着谈着,不觉东方已白,秦王该上早朝了。他吩咐近侍传诏奉常,为韩非准备起居之处,他想将韩非留下收为己用。
临去前,秦王突然问韩非,姚贾为人怎样。韩非为人率直,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姚贾以前的一些恶劣行为。谁知韩菲无心的话很快就传到了李斯和姚贾的耳朵里,引起了两人的嫉恨。
李斯得知秦王政与韩非通宵长谈,内心非常妒忌,在他看来,秦王政有重用韩非的迹象,一旦韩非受到重用,那么自己在秦王眼里就无足轻重了。于是,他与姚贾、赵高合谋,伺机算计韩非。
姚贾、李斯对秦王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此次来秦国的目的是存韩弱秦,并不打算为秦国效力。现在大王打算吞并诸侯,韩国首当其冲,韩非始终会站在韩国一边,不会为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韩非久后归国,必为秦患,不如罗织罪名将其诛杀。”
秦王政听了他们的话,又见韩非拒绝留在秦国,深以为然,便派人把韩非关押起来,命令查办韩非。
李斯则趁机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要面见秦王,官吏不许,于是只好服毒自杀。
随后李斯上奏秦王政,说韩非畏罪自杀,已死于狱中
秦王政正准备赦免韩非,闻韩非死讯,感到非常震怒和惋惜。他下令薄棺薄殓,派使者将韩非送回韩国首都新郑,指责韩王极不友善,竟派韩非来秦国做间谍。随后,秦国大军压境,大举进攻韩国。
韩非一死,韩国别无良策,只好束手待毙。秦王十四年(前233),韩王献地称臣,秦王十七年(前230),秦军攻韩,俘韩王安,悉取韩地,置为颍川郡,韩国灭亡。
从此,秦军名正言顺地在颍川郡屯军储粮,为进攻楚国做准备。
【经营哲学大讲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崇尚法治,秦王政更是法家思想的遵循者和推广者,在他眼里,用严肃的法律来治理天下,是最为理想的管理模式。他一心要统一天下,但总感觉到秦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当他看到韩非的文章时,恨不得马上能得到韩非,为己所用。为了得到韩非,他不惜以战争相威胁,要求韩王派韩非入秦。韩非入秦后,秦王政与他切夜交谈,听取他对依法治国的看法。虽然在李斯等人的挑拨离间和陷害下,韩非最终未能为秦王政所用,但由此可以看出秦王政对于法家思想的推崇。其实,依法治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在战国初期,各国都实行变法,惟有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并且一直得到了坚持,这是秦国得以强大并灭亡东方各国的主要原因。毕竟在国与国的角逐中,实力决定一切,而没有法制作后盾的国力是难以稳步提升的。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王政坚持依法治国,秦国蒸蒸日上,对东方六国形成了鲸吞之势。
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就要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样,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也要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一个金业要想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必烦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作为思想和旗帜,去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企此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并突出地体现在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作风和企业形象上。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前景,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引导合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而不良的企业文化则会误导企业走向没落。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它是由企业的价值观,信念等因素构成,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
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能用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去凝聚员工的战斗力,使他们更加积板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张裕是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巨头。张裕公司之所以能够从小做大,百年不衰,是与其“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企业精神分不开的。
张裕的创始人张弼士是著名的爱国商人,一直倡导“实业兴邦”,并最终争取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得到在国内投资的通行证,使张裕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工业酿造的葡萄酒生产企业。
在1987年第25届世界优质产品评选会上,张裕获得了金奖和银奖。但是,在颁奖会上,主办者却以台湾旗作为中国的国旗高高悬挂在会场上。当时,张裕的总工程师毅然退场,拒绝领奖,主办者不得不重新换上五星红旗。这个事例,充分展示了企业的精神,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层表现。
企业文化的第二层表现是企业制度。一个企业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这种制度一定要直观地反映该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例如,麦当劳的管理制度就体现了该企业注重细节的企业文化。
在麦当劳的企业文化中,他们提倡QSC。Q就是Quality(品质),公司要提供高质量的食品,S就是Service(服务),公司要提供一流的服务,C是Cleanliness(清洁),公司要保证所提供的食品清洁卫生。为了体现这一企业文化,他们在企业制度上明确要求全球各分店必须统一执行总公司颁布的统一标准,总公司不允许分店撞自尝试新花样,并由地区顾问随时检查。
这种注重细节的企业文化,为麦当劳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并把麦当劳的生意做到了五大洲,分店达几千家。
企业文化的第三层表现是企业作风。企业作风是通过行为体现,包括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虽然行为的主体不同,但实际上都是人的行为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企业行为直接与企业目标相关,不同的价值现决定不同的企业行为,不同的企业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员工行为是员工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当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感,由此引发动机,从而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不同企业的员工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事的行为往往会有所不同。
很多做大做强了的企业,其企业作风都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深受消费者信赖。
在中国家电行业,荣事达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荣事达之所以能成为业界的一面旗帜,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始终提倡“和”的企业作风。在企业内部,他们提倡和谐,无论是生产、科研、开发、质检、采购等部门都要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状态。而在市场竞争中,荣事达则提倡“互相尊重、相互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诚信至上、文明经营,以义生利、以德兴企”,并先后向社会推出《荣事达舍业竞争自律宜言》和《市场竞争道德谱》,主张同行之间以“和”为贵,通过道德规范形成共赢的市场局面。
在1988年的抢购风潮中,凡是找荣事达供货的商家,荣事达都会想办法不让他们空手而归,尽量给货。这些在其他生产厂家受够了气的商家得到了荣事达如此客气的接待,自然也就成了荣事达在生意上的明友。因此,当1989年下半年经济大紧缩时,这些商家毫不犹豫地帮荣事达维持正常运转,而其他生产厂家则出现了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
还有一次,当一个经销商因水灾损失严重时,荣事达为经销商部分受损的产品更换零件,对完全受损的产品则无偿退货,此举赢得了所有经销商的一致尊敬。
正因为荣事达处处以“和”为贵,所以,它很快就从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巨头之一。
企业文化的最外层是企业形象,体现为产品设计,质量、厂容厂貌、员工眼饰等,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嗅觉传递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打造一个统一、鲜明、有生命力的企业形象,需要从理念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经营管理形象、公共关系形象,环境形象等方面共同入手,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无异于实施一套系统工程,千头万绪,但必须要把它做好,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张烫金名片,有了它,无论是同行还是消费者,都会对企业刮目相看。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从容自信,处变不惊,一步步地做大做强。
二、制定兼并的战略目标
【史海回眸】
为了适应对外兼并战争的需要,秦王政对朝中的人事重新作了调整。他任命李斯为廷尉,除掌理刑狱外,还负责对外谍报工作;任命尉缭为国尉,掌管军队。
对于任命李斯为廷尉,大臣们无话可说,但对于任命尉缭为国尉一事,很多大臣都表示质疑。丞相王绾认为,秦国朝野上下对尉缭这个人都不了解,现在突然任命他为国尉,恐怕难以服众,如果众将不服,他将何以指挥调度军队。
秦王政见大家对尉缭心存疑虑,便让蒙武向大家介绍尉缭的基本情况。蒙武在向大家介绍尉缭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尉缭才识的钦佩。
原来,尉缭曾建议秦王釆取“分强为弱,各个击破”的策略,深得秦王政赏识。他劝秦王不要爱惜财物,用重金贿赂各国权臣,破坏和扰乱各国之间的合纵计划,从而有利于秦国对东方各国各个击破。这些策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众大臣见蒙武如此推崇尉缭,而且秦王政也坚持自己的任命,也就无话可说了。其实,李斯和蒙武最明白秦王政的意图,他任命尉缭为国尉,目是就是想由自己直接掌握军权。在以往,无论是由吕不韦的人还是由宗室大臣担任国尉,都和统军将领有着深厚的渊源,容易发生嫪毐式的谋反事件。现在,任命与秦国将领毫无关系的尉缭担任此职,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由于国尉与众将领彼此毫无瓜葛,自然也难以操纵诸将,这样,他就纯粹成了君王的幕僚,帮助君王处理一些日常军政事务,办理君王交代的其他事务,而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则掌握在君王手里。
为了加强王权,维护秦王对秦国的绝对统治权,秦王又发布了一系列命令:
1.今后对有功将士只封爵位而不再裂土,也就是说,爵位只是一种世袭荣誉,不再拥有土地和兵权。
2.在被征服地区推行郡县制,今后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所占领关东各国的土地,一律依照秦国的制度在那里设立郡或县。
3.建立抚恤制度。战死及伤残者给予优厚抚恤及协助,并规定壮勇从军,家无男丁可从事农耕者,应由地方政府协助其农耕,并免除田赋,以免军人在前方作战有后顾之忧。
4.恢复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外国商人不得在秦国购买土地,贷款给农民的利率由政府规定,商人不得以高利贷剥削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