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山林、矿产、盐、铁全部收归国有,地方政府不得私自租卖给商人。
6.秦国货币因为各国通商频繁,非常混乱,今后由官方铸钱,各国货币及私人铸钱不准流通。此项制度随着军事征伐的进程推广到新征服的地区。
7.广设关卡,过关货物须按成收税,以筹军费。
在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方针策略后,秦王政又召集一班重臣,讨论平定天下的战略目标及出兵的先后顺序。
有人主张应该先灭掉楚国以增强国力,同时避免侧背之忧,有人认为应该先灭掉韩国和魏国,再进军赵国和齐国,免得后方遭到袭击。
李斯认为,赵国是中原的核心,攻取赵国,东可以取齐国,北可以攻燕国,南可以伐魏。赵国与楚国有长江天堑阻隔,这等于秦军的侧背有了依托,不存在侧背受楚国威胁一说,所以应该先“攻赵灭韩”。
秦王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对群臣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所有军费、兵员、后勤支援等事项,必须在半年内全部完成,预定在秋季发动对赵国的攻势,再顺道灭韩。
为了一举攻灭赵国这个最强大的军事对手,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秦王政亲自主持了作战准备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丞相王绾、国尉尉缭、廷尉李斯、将军王翦、裨将蒙武及其他文武大臣。当时,大将军桓齮巳经率领20万大军在赵国边境部署,等待秦王政下达攻击令。
会议上,秦王政公布了统一天下的总方针:
1.全力攻赵,争取中原轴心,
2.顺道灭韩,除去侧背威胁;
3.胁迫魏国合作,以此作为进攻赵军的后方;
4.与燕、楚搞好关系,加强对楚国的防备;
5.中立齐国,避免其援助赵国。
国尉尉缭通报了军民动员情况、士兵阵亡、负伤者的抚恤制度,以及远征军后勤补给的准备与执行情况。
兼管情报工作的廷尉李斯通报了各国动态。
丞相王绾及其他大臣也分别通报了自己所经办的战备事务。
在这次战略讨论中,如何使齐国中立是中心问题,大臣们的意见开不一致。
丞相王绾认为,齐国目前政策摇摆不定,如果对齐国强硬威胁,就等于逼齐国走上与赵国联合的道路。况且齐国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国内经济状况良好,国力雄厚,要是与赵国共同抗击秦国,胜败就难以预料了。
国尉尉缭则认为,如果向齐国示弱,答应给予他们优厚的中立条件,齐国就会自恃强大,认为自己有左右战局的能力,一定会开出令人无法接受的条件,反而会弄得谈判不成反成仇。这样不就是逼迫齐国与赵国联合吗?因此,如果一开始就对齐国采取强硬的态度是必要的,况且齐国升平日久,朝野上下都恐惧战争,对他们强硬一些,反而能吓住他们。
李斯说,最好是双管齐下,先派人示好,再以战争相威胁,但不宜过于明显,否则会使齐国自认为能左右战局而走向秦国的对立面,并引起赵国的警惕。
秦王政觉得李斯的意见可行。
此时,蒙武一言未发,秦王政点名要他发言:“蒙将军今晚未发一言,听了这么多意见,想必是胸有成竹了。”
蒙武说:“微臣奉命调军协助王翦将军,理当考虑驻韩秦军情况,对于这些国家大事,微臣没有资格发言。”
“与会者都有资格发言,希望将军不必自谦。”秦王政鼓励说。
“微臣私下认为,对齐国无论是威胁还是利诱,都应该在暗中进行,而且要选定对齐王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目标不必多,选准一,两个就行。”
秦王政大笑,对众大臣说:“大家看看怎么样?这才是箭不虚发,发必中的,蒙将军与寡人所见略同。”
众大臣相对无言。
会后,秦王政命蒙武前往齐国游说齐国丞相后胜,授予他全权处理此事,必要时可以便宜行事,威胁利诱甚至暗杀都可以,但是必须要让后胜就范。同时命令李斯向蒙武提供一切有关后胜的个人资料,以及蒙武此行所需的一切援助。
【经营哲学大讲坛】
为了加快统一天下的进程,秦王政一改过去蚕食请侯的策略,制定了更为明确的兼并目标——攻赵灭韩,联合魏国,结交楚国和燕国,中立齐国,他认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重要的一环是避免赵国和齐国联合起来。因为赵国军队勇武善战,战斗力是东方六国中最强的,一向是抗击秦国的主力;而齐国财力雄厚,一旦强大的财力和强大的军队战斗力结合,就会成为秦国兼并道路上的拦路虎,谁胜雄败,难以预料。只要能想办法让齐国保持中立,自长平之战以来国力不振的赵国就成了孤掌难鸣,难以抵挡秦国强大的攻势,一旦解决了赵国问题,整个东方六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后来的战争进程表明,这一战略目标是切中了六国形势的要害,对于战略全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战略决定成败,明确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团队、集体的行动纲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有了它,就能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对战争是如此,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是如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没有目标的企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并猛烈“攻击”目标、靠近目标、占领,目标,企业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强。
《管理实践》的作者杜拉克认为:“管理者要完成的任务必须来源于公司的目标,所有组织都会因目标和获取目标成果的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最有效的管理就是让人们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就是使组织的目标具体化。管理者最根本的挑战就是将自己组织机构肩负的使命转换为具体行动的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第一动力,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需。
在1999年,蒙牛名列中国乳业的第1116位,数年之后,蒙牛成为中国乳业的巨擘。仔细算起来,在最初3年的1000余天里,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它的业绩在5年里增长了200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牛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2005年,蒙牛成为液态奶销量的全球冠军、冰淇淋销量的全国冠军。
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蒙牛乳业在做大自己的同时,非常注重制定目标。2001年9月,蒙牛乳业制订了未来发展的“五年计划”,牛根生大胆地将2006年的销售目标锁定为100亿元。此议一出,众皆哗然。蒙牛2000年的销售收入不到3亿元,2001年前三季度做到了5亿元左右,而要实现2006年做到100亿,一些理性的人都认为这个目标“太夸张”。但是,牛根生认为,自己当总裁“胆子小”,如果换了别人当总裁,那可能就不是100亿,而是200亿!
在一片怀疑声中,老牛耐心地做董事会的工作,做高管人员的工作,勉勉强强,大家通过了这个“五年规划”,并逐步制定每年每月的具体计划,鼓励大家一起去完成。由于每一个计划完咸得比较好,到了2002年,蒙牛销售收入达到了16.7亿,到了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达到了72.138亿……没有2001年的“百亿计划”,没有这个目标,蒙牛不可能在资源配置结构上“大派”——盖全球样板工厂,建国际示范牧场,放眼华尔街、携手摩根,开拓香港市场并最终上市等等。
毫无疑问,“有准备的仗”和“没准备的仗”其结果是不一样的。老牛嘴上就经常挂着这样一句话:“有信心不一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赢,但没有行动一定会输。”只有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和目标。蒙牛善于制定目标,并对终极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所以才在短短的几年中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了。
蒙牛乳业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典范。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领袖企业竞争优势峰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王怀宝的发言非常中肯,给人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对于蒙牛乳业公司,在我们这个行业当中来讲,我讲过这样两句话,第一,它是‘空前’的;第二,在相当长的未来岁月里,它也将是‘绝后’的。它是我们中国奶业的佼佼者。”他的话是对蒙牛乳业发展的最好评价,也是对蒙牛老总牛根生的最好评价。
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认为,对于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做大做强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做大的速度,就没有做强的机会。企业要做大,必须要有大远见。心有多大,牌子才有多大,只有具备大远见,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的平台。
在国内,其他很多优秀企业也非常重视制定自己的企业目标,并正努力朝着这些目标前进,结果它们都迅速成长壮大起来。联想集团为自己制定的企业目标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结果联想不仅扭转了国内PC市场被国外几大品牌厂商垄断的不利局面,还成功地收购了IBM在全球的PC业务,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C业务经营商;海尔集团为自己制定的企业目标是做世界家电龙头,结果海尔集团不仅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的巨擘,而且是享誉国际的知名品脾,万向集团为自己制定的企业目标是奋斗十年添个“零”,日创利润一千万,结果万向集团的产品畅销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包括26家海外企业在内的企业帝国……
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确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杜拉克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相反,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当然,经营管理者也应该明白,企业的目标也要切合实际,要定得有可能实现,而不是很容易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果企业的目标过于远大,严重脱离实际,那就会让员工摸不着边际,看不到希望,从而影响士气,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相反,如果企业的目标定得过小,很容易实现,就必然会导致员工缺乏压力,毫无紧追感和危机感。一个企业的员工若普遍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这个企业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在制定企业目标时,还要避免陷入某些误区。比如,有的经营决策者喜欢把赚多少钱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什么是热门就赶紧投资什么,他们抱着赌博的心理去制定企业目标,一旦运气不佳,往往会输得个精光。还有的经营决策者喜欢把企业应获取多少利润和拥有多少资产作为企业的目标,这同样会陷入一个误区,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的高利润期都是非常短暂的,不可能长时间维持在一个高位水平;同时,如果要以资产为目标,那么大量收购企业就可以达成这一目标,但盲目地大量收购、追求大而全,其结果往往是多而不精,大而不强,最后反而会被拖累拖垮。
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企业决策者一定要克服盲目的思想,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根据行业状况和自身的产业优势,确定自己该集中精力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扬长避短,把自身的优彆发挥到最佳水平,一步一步地做大做强。
秦军在蚕食六国领土的过程中,一向是胜多败少,照这个趋势下去,兼并天下是迟早的事。但秦王政却认为这样的进程太慢,于是,他一改蚕食政策,以鲸吞的方式加快对外征战步伐,由于战略目标制定得非常合理,很有针对性,这就大大加快了统一天下的进程。同样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仅仅靠运气,而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断地升级和实现奋斗目标。
三、确定战略性合作伙伴
【史海回眸】
秦王政确定了攻赵灭韩、联魏,结交燕、楚、中立齐国的战略目标后,便派蒙武以秦国富商的身份前往齐国首都临淄,开展中立齐国的活动。
到了临淄,蒙武便向秦国派驻在齐国的内线了解齐相后胜的一些情况。
内线告诉他,后胜这个人胆小贪财,这在齐国是出了名的。齐国的老百姓都看不起他,朝中也有很多大臣反对他,嘲笑他当政所采取的政策是“乌龟政策”,遇事失一缩,就什么都不管。对他这样的人,既可以釆用利诱的手段,也可以采取威胁的手段。
蒙武从内线那里进一步了解到,现在的齐国由于30多年没有战争,物阜民丰,国库充实,国库里的粮食吃不完,很多都腐烂了,钱库里的铜钱用不完,穿钱的绳索都腐烂断了。民间的市井小贩都穿上了珠鞋丝袜,有钱人更是夜夜笙歌,极尽奢华之能事。现在的齐国人享乐惯了,所以人人厌战惧战,听到说国事、谈战争就摇头避席。年轻人好逸恶劳,很多苦脏累险的活都没有人干,幸好有魏国和赵国那些因战争逃到齐国的难民来干,整个齐国的军备相当松弛,自后胜担任丞相以来,每年春秋两季的军事训练都敷衍了事,战备设施落后,很多武器装备还是三十多年前的。
一段时间后,在内线的安排下,蒙武带着贵重的礼物前去拜见齐相后胜。后胜在丞相府秘密接见了蒙武。
蒙武说明来意,后胜说:“秦王的好意老夫心领了,您的重礼老夫也不敢收,全都拿回去吧。”
蒙武见后胜开口就拒绝,便强笑着说:“相国真是太客气,谈事不成,主客的礼仪还在啊,这些薄礼只是聊表敬意而已。”
“黄金千斤,无价白璧十双,再加上那么多竒珍异宝,可以说是价值连城,还能算是薄礼吗?老夫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后胜的脸上浮现出微笑。
“既然如此,相国能否说出个中原因,也好让在下回去向秦王交待。”蒙武的口气仿佛有些绝望。
“蒙先生可以转告秦王,齐国主战派势力转强,老夫一人无力回天。”后胜依然保持着微笑。
“这么说来,相国是主张和秦国修好的?”蒙武看到了一线希望。
“天下人都知道,先太后在世时,齐国与秦国的交往非常谨惧,与诸侯的来往也非常讲信用,所以,齐国虽然与贵国交好,却不受诸侯的怨恨,齐国政策的着眼点是极力与民休养生息,轻税薄陚,藏富于民,所以齐国才能有今日的小康局面。现在,先太后已经去世,齐国如果继续遗世独立,但求自保,在贵国各个击破的战略进攻面前,迟早是要灭亡的。”后胜叹了口气说。
蒙武说:“这只是赵、魏等国歪曲我国的宣传而巳。事实上我国也一直想像贵国那样与民休养生息,藏富于民,之所以出兵于赵,实在是迫不得已。譬如,先前赵国挑拨我们大王与长安君成蟜兄弟相残,现在又一再煽动上党地区的民众造反叛秦。赵国三番五次地向我国挑衅,我国不得不出兵对付。”
“既然如此,那么贵国一再攻打韩、魏,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呢?”后胜出语犀利,但脸上始终不失笑容。
蒙武回答说:“既然要讨伐赵国,就要借道韩国,并且要防止魏国从侧翼袭击我们,因此,两国象征性出兵,也是不得已之举。”
“如此说来,贵国的不得已太多了!”后胜笑着说。
“相国明鉴,在下并非舌辩之士,我国的军事行动的确是不得已之举,老百姓都想过安定的生活,谁也不想大动干戈,战争毕竟是要死人的,我国的老百姓和贵国的百姓一样,都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
两个人相视而笑,气氛比先前缓和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