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章节中,我提到过关于在我们的社会中,手机和智能手机如何制造出人们对孤独或对“被他人认为孤独”的恐惧;自相矛盾地,我们不断地和他人保持联系,又激发了我们对于“不受欢迎”和“不被他人喜欢”的恐惧。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站,也揭露出很多人在多大程度上害怕我们的观点和存在对别人来说无关紧要。就像我们时时与人联系会导致“其实我们很孤独”的恐惧一样,我们评论、发表意见或时时广播自己,也会导致我们对“其实没人在乎我们说什么”的恐惧。我认为正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促成了一个最具传染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Facebook。
首先,我来说一下关于Facebook的一些事实和数据。到2011年,Facebook已有近7亿活跃用户,占了所有网民的22%,而且这个数字仍在以每个月5%的速度增长。据《时代》杂志报道,“如果Facebook被授予国土,那么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比美国还要大2/3。”50%的用户每天至少会登录一次Facebook,而至少有3 500万用户每天都会更新状态,这样总共每天就有超过
6 000万条状态更新。
但是问题在于,Facebook是怎么成为如今这样一个全球性现象的?它是如何在所有社交网站(相信我,社交网站太多了)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必须”要加入的在线王国的?很简单,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上面。邀请都是从那里发出,聚会照片也上传到那里,人们也在上面聊天,而且我们也逐渐在那里建立了社交生活。在一个每月分享至少250亿条信息、每周有10亿张照片上传的地方,谁不会觉得被世界排除在外呢?但不上Facebook就肯定会被社会隔离,就像把家搬到了英国最北端的设得兰群岛的小屋一样。
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几乎没人知道,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连接到Facebook的说服力量来巧妙地宣传和营销他们的产品。就拿Facebook的一个功能“喜欢”(like)按钮来举例吧,它之前叫作“成为它的粉丝”。最初,人们用这个按钮来“赞”他们朋友的状态更新;这是我们表达赞许的一种方式,比如“詹尼刚刚吃了一个火腿芝士三明治”,或者“比利之前在阿鲁巴岛玩得很开心”。但是越来越多地,这个网站开始鼓励用户区“喜欢”他们喜欢的乐队、书籍、电影、品牌和产品—这一招极其成功,以至于网站每天能产生大约1亿条“喜欢”。你喜欢看一部叫《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的电视剧吗?如果你去看Facebook的节目页面,它会告诉你你有多少朋友也“喜欢”这部电视剧。等等,艾丽卡也喜欢《胜利之光》吗?你认为艾丽卡很酷,所以现在你得到了那个被营销者称作“社会认同”的东西,你是可以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它授权你去向你最好的朋友们推荐这部电视剧,所以在意识到这些之前,你就点了“喜欢”按钮—而它正好在页面的下方弹出来了。之后它就会出现在“消息源”(newsfeed)里,让你的所有朋友都看到,然后他们可能也会点“喜欢”按钮,就这样一直传下去,直到传到某个看到有关这个节目的消息的Facebook用户那里,一条信息会弹出来,上面写着“鲍勃、弗莱德、马丁,以及712 563个Facebook用户都喜欢《胜利之光》”。这就是发挥到极致的同侪压力广告,而且很有效。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表示,营销者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秘密了,她说:“我就很喜欢做(或买)朋友推荐做(或买)的事情(东西)。”
但Facebook并不是唯一被营销者和广告商拿来利用我们的社交网站。比如Foursquare,一个我们之前提过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站。多亏了便携式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程序,它在任何指定的时间都能追踪你的位置,所以你只需打开iPhone或黑莓手机上面的Foursquare程序,它就会自动显示出你附近的餐厅、酒吧、商场和店铺。但它不仅仅是一个多了实时位置追踪功能的查格(Zagat,美食评论网站)。这一程序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多地在那些已建立的位置“签到”,然后Foursquare就会自动把你的位置信息广播给其他Foursquare用户,当你在餐厅、酒吧、咖啡厅或商店签到时,还可以选择把该信息立刻同步到推特或Facebook上(大部分用户都会这么做)。每签到一个地方还可以赚点数,访问某个位置最多的用户就可以成为“地主”。这个游戏不仅非常令人上瘾(就如我们在第三章中讨论过的),能让你定期在这些地方消费,而且因为它会把你的位置广播给所有Foursquare用户、Facebook好友,以及推特上的粉丝,所以它为你每个签到过的地方都做了免费广告。推特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曾说过:“在下一个10年中,有很多大生意将是关于‘让我们的(消费者)行为信息更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