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人在胎体时其元炁运转的小周天线路是畅通的,出生之后自行断开,若要增补先天元炁,就必须把周天线路接通(即所谓连通任督二脉),而且只有通过修炼,聚集足够的元炁能量,才能冲开玄关使小周天线路运行无阻。所谓玄关是指人后天形成的阻碍,一般说法为七关或七门。一是会阴,称漏关也叫地户或禁门,道家称其为虚危穴。会阴位于前后阴之间,与前后阴合称三阴,乃是元炁易漏之所,需封闭。《清微歌》中有:“虚危穴,即地户禁门是也,上通天谷,下达涌泉,真阳初生之时,必由此穴经过,故曰关系最大”。二是尾闾关,称地门。《廖阳殿》中有:“人之尾闾,在尻骨第三节,一名长强,一名三岔路,一名河车路,其下曰漏关,其前曰气海,乃阴阳变化之乡,任督交会之所,丹书名曰尾闾关者是也”。尾闾是入督脉之处,也是进入脊髓的门户,而周天线路是在脊骨之中沿脊髓而上行的,所以称地门。三是夹脊关,称中关又称密户或死户(肚脐为生门,夹脊为死户)。夹脊在大椎穴下,位于背脊中端。人的背脊共有二十四节,夹脊位于中。《寥阳殿》中有:“背脊二十四节,应天二十四气。有关在头尾之中,名双关,直透顶门,此即夹脊关也”。四是玉枕关,位于脑后,又名铁壁。《寥阳殿》中有:“人之脑后,其窍最小而难开,故名铁壁”。玉枕是脑海的门户而且距“天”较近,故为险地。玉枕、夹脊、尾闾合称“背后三关”。《金丹大成》中有:“问背后三关,答曰:脑后曰玉枕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五是天门关,位于泥丸之上。古人认为人的天灵盖骨是后天生的,所以炁路不通,需要靠自身元炁濡养方能开通。六是印堂,称前门,为九宫之门。《元丹上经》中有:“头中有九宫,两眉间上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田,四寸为流珠,五寸为玉帝。明堂上为天庭,洞房上为极真,上田上为玄丹,流珠上为太皇”。七是喉管,称楼门,又叫十二重楼,《金丹诸真元奥》中有:“何谓十二重楼,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人的任脉之炁易逆行,如冲过十二重楼即可进入脑海造成损伤。除上述七门外,还有上下鹊桥。上鹊桥:内指鼻窍下内舌,通关时要外舌内卷与内舌相接;外指外舌,古人认为牙齿为后天所生,因此炁路不通,炼功时应舌尖反卷抵住上腭天池穴以连接泥丸不使神漏并下通任脉。下鹊桥:在尾闾下谷道处,炼功时应闭阴缩肛。武术内功中有许多门派都认为,小周天线路含六脉(与中医学观点明显不同),即从百汇至上鹊桥为阴厥脉,由上鹊桥至下丹田为任脉,下丹田至会阴为阴跷脉,会阴至尾闾(有的观点是到命门)为阳跷脉,尾闾至大椎为督脉,大椎至百汇为阳厥脉(中医中没有阴厥脉与阳厥脉,而有阴维脉与阳维脉,指从脚到头、从头到脚),再加上中脉(百汇垂直到会阴)、带脉(系皮带的一周处),合称“奇经八脉”。
小周天的运行线路是炁自下丹田下行会阴,上行尾闾、命门、大椎、玉枕、百汇,然后过天门下行印堂、过上鹊桥、下行膻中、至下丹田。其法则是阳脉上行、阴脉下行,其理由是“阳气清,上升为天。阴气浊,下浮为地”。
武术内功流传最广的是内家拳法。内家拳多数源于道家,武术界向有“武道同源”之说。内家拳讲“用于人者十之一二,用于己者十之八九”,“以道为体,以拳为用,以道悟拳,以拳证道”等,说明拳法与修炼殊途同归。但在各门派武术内功的心法中,直接与天地交接摄取天地之的内容都较少,大多以增加爆发力为目的,且夹杂很多内外合炼的所谓硬炁功。武家民间门派的内炁修炼大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且没有系统的体系,远不及佛道两家体系完善、理论系统。
四、道家的天人交接法
道家的天人交接法,系统地传承了黄帝、鬼臾区、广成子、容成子、老子等的养气炼炁的思想与方法,并按照黄帝与老子的思想,进一步拓宽了思路,扩充了方法,创立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修炼方法与技术,且历代都有人切身实践,积累了许多修炼的体会与经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丹道文化体系。
(一)长生术(神仙术)
道家修炼方法的核心是内丹术,又称神仙术或长生术。其实神仙术之名,远早于道教。《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列举了四大类方技之术,其中就有神仙术。而且神仙一词也并非现代白话文中的概念。在古文化中,“神”是指心之气,也指灵,即人体生命元炁的最高形态;“仙”是指在山里修炼的人。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许多进山修炼的人,他们所修炼的具体内容是人体生命的“精、炁、神”,其修炼的程序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称三关修炼。《天仙正理直论》中有“初关炼精化炁、中关炼炁化神、上关炼神还虚,谓之三关修炼”。可见“神”是指在山里修炼的人(即仙)所修炼的具体内容,所以把进山修炼的人又称为“神仙”。而“神仙术”则是这些在山里修炼的人所使用的修炼技术。现代白话文中的“神仙”一词的含义是在道教产生之后才形成的,它是被小说家、文学家和宗教人士形象化后所形成的概念,与原义已经相去甚远。现在的神仙一词已经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词,所以以炼炁为主要内容的神仙术,也就很自然地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迷信。为了避免误会,当代的道家修炼者不再使用“神仙术”或“长生术”等词,而均称其为“内丹术”,夸大一点可称其为丹道文化。
作为养气、炼炁之术,早在黄帝时期就有了。黄帝本人就很注重养气,他手下的祝官(负责祭天的官职)即祝融(据说作过火正官)与祝由(传说是祝融的儿子),就是道家敬奉的最早的炼炁士。后来的鬼臾区、巫彭、广成子、容成子以及老子、庄子、鬼谷子等都是传说中著名的炼炁大师。远古时期的炼炁术与长生的思想是连在一起的。长生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也是人类的梦想。据说长生的思想是鬼臾区最早提出的。鬼臾区做过黄帝的医官,他一生致力于医学、药学与养气、炼炁的研究,传说他在临死前留下了一个“长生方”,后代子孙一直在研究并按其方试制长生不老药,这一传说历代都有流传。秦朝时徐福、卢生二人先后两次以在东海蓬莱见到鬼臾区家的后代、并声称已研制出长生不老药为诱饵,骗得秦始皇大上其当后恼羞成怒,并以此为借口焚书坑儒。西汉时李少君以同样的诱饵使汉武帝上当。可见当了皇帝就想长生不死是历代权势者们的通病,这就为道家的外丹术与外丹的炼制提供了客观的基础与条件。虽然历代都有吃金丹中毒的皇帝,但直到明朝仍然有枉死的昏君,外丹术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而以养气、炼炁为主的追求长生的另一思路,则在汉唐以后形成了系统的“内丹术”方法体系。虽然真正的长生不老并无可能,但通过修炼可提高人体生命质量,增强人体生命能量的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以养气炼炁为主要内容的早期的炼炁术与汉唐以后的内丹术,几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而且至今仍在广大民众中颇有市场。相信它今后不仅仍会继续为国人的健康服务,而且将会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二)丹道五派与内丹相关术语
随着外丹术的盛衰兴亡,我国古人对黄、老等传下来的内气修炼法也一直在摸索、探究。至汉代火龙真人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与龙虎真人张天师的《龙虎经》问世之后,内气修炼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内丹修炼方法。虽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方法,但对于具体修炼者来说,因天有时差,地有距差,人也有侧重,所以唐以后的修炼者因不同的实践体验与感受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进而产生了在内丹修炼方法上注重点明显不同的南北两派,至宋元时期又细分为五派。南北两派各有五位著名人物,即后人尊崇的五祖。北派的五祖是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南派的五祖为张伯端(张平叔)、石杏林(石泰)、薛道光、陈翠虚(陈楠)、白玉蟾。五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东派陆西星、南派刘永平、中派李道纯、西派李涵虚、北派邱处机。明初的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派,所以后人又有六派之说。
道家内丹术的思想与方法解说,有许多经典理论与技术方法著述,而且《道藏》中还存有大量的古人修炼内丹与炼炁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许多都是手写笔录。但流传最广、最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老子》称《道德经》、《庄子》称《南华经》、《列子》称《清(冲)虚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龙虎经》、《灵宝毕法》(含《钟吕传道集》与《太乙金华宗旨》)、《性命圭旨》、《悟真篇》、《中和集》、《大丹直指》等。
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中将内丹术中常用的术语介绍如下:“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炁别冬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肝炁),西魄之金(肺炁),南神之火(心炁),北精之水(肾炁),是为攒簇五行。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合和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归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意在脾,故名五气朝元。以精化为炁、炁化为神、神化为虚,故名三花聚顶。以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故曰无漏。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心中有一点真阳之炁,肾中有一点真阴之精,故曰二物。阳炁属离,****属坎,故曰乌兔药物。性者,真炁在心为离,故为火龙;命者,真炁在肾为坎,故曰水虎。抱一守中,炼元养素,故曰采先天混元之炁。朝屯(卦名)、暮蒙(卦名)、昼午、夜子,故曰行周天火候。木液旺在卯,金精旺在酉,故当沐浴。震(卦名)男饮酉酒,兑(卦名)女攀北花,巽(卦名)风吹起六阳,坤(卦名)土藏蓄七数,故当抽添。”
(三)道家内丹术修炼的三个主要阶段
道家内丹术的修炼,虽然有不同的流派,但其基本方法步骤大致如下:一是初关修炼指炼精化炁阶段,以小周天功为主包括炼身摄炁、抽精补髓、补脑(即所谓百日筑基)、运化五行、炼精化炁等;二是中关修炼指炼炁化神阶段,包括大周天与卯酉周天的运行、性宫修炼、孕育黄芽、安胎哺乳、安炉设鼎、采药炼丹等,即所谓的“十月怀胎”与“三年哺乳”;三是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阶段,包括朝元炼炁、炼化阳神、超元脱凡、超凡入圣等,即所谓的“九年面壁”。西派李涵虚又将这三个阶段划分为九个环节,即:“筑基、得药、结丹、炼己、还丹、温养、脱胎、玄珠、赴瑶池”。
1、炼精化炁
《还真集》中说:“初关炼精化炁,抽坎中之阳也”,可见炼精化炁是指把自身元精或吸取的天、地之精,经水火交融冶化为炁来补充自身本元,使真元已亏之人把精、炁、神补足,并使先天元阳回归到童体阶段(即所谓返老还童)。所谓水火交融即心肾相交,主要是指通过运行小周天使坎离相交。《规中指南》中有:“夫坎离****,亦谓小周天,在筑基百日内见之”。《大成捷要·大药到顶实验天机》中说:“百日筑基,周天玄妙,万古不泄之天机”。除周天功外也可直接运行坎离线与乾坤线达心肾相交。
(1)精的含义。精有自身本元之精、动植物之精、地炁之精与天体之精。自身本元之精是指活子时所采到的自身本元精炁;动植物之精是指在修炼外五行采炁时所采到的动物与植物的精炁;地炁之精主要是指在阴乳与阳窝的生炁之穴采到的大地精炁;天体之精是指按日月盈泄法与五行星、北斗七星的旋转趋向及十二星宫与二十八宿的方位,按时摄取的日月星宿的灵。
(2)炼身摄炁。炼精化炁的初步阶段为炼身摄炁,是指炼就摄炁能力,通过摄炁补充自身生命元炁,改善和提高自身生命能量的状态。炼身摄炁一是吐纳(具体方法请参看儒家修炼法),要求行、住、坐、卧无处不修,无时不修;二是行布炁场(参看儒家修炼法),要求达到所布场如白雾迷漫,包容自身;三是运化丹田,即吸入之气在丹田内运化,并要求吸、运、呼、闭连贯,均匀自如,身心平和,意息相合(请参看儒家修炼法)。
(3)运化五行。运化五行首先是运化五脏,称“内五行”,也称“人五行”,目的是把人体的后天精炁炼化成先天五行之炁以还原固本。《中和集·赵定庵问答》中有:“以不闻、不视、不声、不嗅、不动,使精、魂、神、意、魄,各安其位,而后相生制化朝归于黄庭”。即先平心静气,使五脏之炁各安其位然后运丹田之炁下行膀胱,上行肝、心,转而入胃、肺、肾,回归膀胱,运化数周后再收回丹田,运化时,配以手诀与口诀并闭气,以培补五脏之炁。《金丹四百字·序》中有:“五行之诀曰:眼不视而魂归肝,耳不闻则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归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归脾”。运化五行其次是摄取植物之精,称“地五行”。植物取松(木)、桐(火)、柳(土)、杨(金)、柏(水),配以相应动作与发音(即嘘、呵、呼、吹、)摄取植物五行之炁。运化五行之三是摄取动物之精(也属“地五行”)。入世修炼者常以五畜为准,即取犬(木)、羊(火)、牛(土)、鸡(金)、猪(水),配以一定口诀与手诀及意念摄取其精炁。运化五行之四是根据五种不同的地形摄取地炁(即“头圆身直为木,头尖身阔为火,头坪体秀为土,头圆足阔为金,头坪身浪为水)。运化五行之五是摄取天体星宿之,称“天五行”,取东青龙角星(或亢星)、南朱雀柳星与张星、西白虎昴星与毕星、北玄武危星与壁星等之形和中紫微星与天皇星聚河图中五之形,分别配以口诀、手诀与意念程序摄取星宿之。摄取的动植物与天地五行之炁,均按相生序运化而形成五行之生炁,古人称之谓“五芽”。《黄庭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三》中强调“存漱五芽不饥渴”,梁丘子在注中解释为:“五芽者,五行之生炁,以配五脏”。百日筑基阶段仅包括炼身摄炁与运化内五行,外五行通常在周天通后方可修炼。
(4)活子时。子时,原为一日十二时辰之首,在内丹术中,子时指阳气初动、起火修炼的时刻。正常健康之人,在元阳(或元阴)充足的情况下,通常会在子时前后出现元阳(或元阴)引起的冲动,这种冲动状态道家称之谓“子时”。每个人的“子时”其具体时间各不相同,在练功时或其它入静状态下,由于元阳充足引起的冲动称“活子时”。《天仙正理》中有“外贤欲举之时,即为身中活子时”。王重阳在《五篇灵文》的注中说:“所谓坎离****,葵花发现,真铅初落,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时,如初三日,月初庚方之象,正所谓活子时”。“活子时”是指在没有自我欲想意识的状态下,完全是由于元阳充足而出现的冲动。如果事先夹杂有欲想的成份(包括下意识欲想与潜意识欲想)而引起的冲动叫“假子时”,也称假药,采之无益且有害。即所谓:“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