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方术研究导引
3264600000022

第22章 古方术连线(二)(2)

2、吐纳

吐纳乃是各门各派修炼之基础,其意念是随“呼”将意识撒向天边,随“吸”用撒向天边的意识摄取天边之炁,纳入丹田或某特定部位。吐纳的要领是意识的收放,要求意与气合、气随意行,放从浑身汗毛孔出,收从浑身汗毛孔入,而且要求作到匀深细长,心绪宁静。吐纳既是体呼吸的延伸,又是摄取宇宙气场中炁能的基础训练。吐纳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呼气时意念由浑身汗毛孔如千万条线般射向天边,吸气时将天边炁能如无数线状吸入体内;二是呼气时意念由浑身汗毛孔如多层圆面向天边延伸,吸气时将宇宙间炁能收归各层圆面吸入体内;三是呼气时意念随下丹田内球体无限放大与宇宙天体融合,吸气时将宇宙天体逐渐缩小并收归为下丹田内的小型球体;四是呼气时意想自身法相无限增大,充满宇宙并与宇宙融为一体,吸气时逐渐缩小还原为自身原体,并把天体宇宙收归自身体内。吐纳是各门各派的基本功,也是各类睡功的基础。

3、睡功

儒家睡功为:“头朝东、侧身眠,如犬屈、如龙盘,一手屈枕上,一手扶腿弯;先睡心、后睡眼,神不外驰,炁自泰然,收神下丹田”。睡功之要为“先睡心、后睡眼”,指先收心养静,后闭目入睡,神、炁自然归根,入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不必有心调息,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先醒眼、后醒心,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即:“大梦谁先觉,平生吾自知”。宋初的华山道士陈抟曾留有:“蛰龙法”(即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如下:“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曰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三)运化与行布浩然之气

儒家修炼,要求吐纳炼到一定的程度(即纳天边之气入丹田后,丹田内有火热之感)时,开始炼运化之功。“运化”是指在纳吐之间加入运化,在吐纳之间加入闭守。要求将天边之气吸入丹田后闭气运化,并将丹田内热量收缩凝聚,呼气时意念不再撒向天边,而是继续在丹田内运化,气呼出后仍闭气意守丹田。所谓“运化之功”,就是把吐纳细分成了四个阶段,即吸入、运化、呼出、闭气意守。要求这四个阶段时间均匀、意念深透、意气相合、吸运呼守连贯,并且匀深细长、心绪宁静、意识敏感。达到上述要求后,便可行布浩然之气。其布法为吸气时意想把整体宇宙之气纳入丹田,呼气时将丹田之气布于自身周围,以自身为中心,以下丹田为球心,布成球形气团将自身包在中央。收功时再纳归丹田,散布全身。此球形气团即所谓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修成后,再炼“充塞”,即孟子所说的“塞于天地之间”。其具体方法是呼气时用意念将浩然之气无限扩大充满宇宙,吸气时将整体宇宙气场缩纳为自身浩然之气的球形气团,即为“塞于天地之间”。同样,收功时将其收归丹田再散布全身。上述即孟子所谓的“养吾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

(四)六行道

读过《大学》这本书的人,肯定都知道“三纲领”、“八条目”与“七证”。“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是指:“知、止、定、静、安、虑、得”。唐朝人李翱在解释八条目的修身之术时,将《大学》中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释为儒家修身养气时循序渐进的六个阶段,即:止、定、静、安、虑、得。后世有个“理宗教派”将守空修炼法的这六个阶段(层次)称作“六行道”。

1、“三纲领”与修行之道

儒家认为:“德”是天地之灵的本质特征,修德就是修心、修性、修念;炼浩然之炁主要是修德,而且修德本身就有养气炼炁的功效。所谓“德慧相齐”或“德功相齐”,即是指德力与慧力和功力是相等的,德行不够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大智慧与高功力的。所以儒、释、道三教及其它各门各派都注重修德。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指作大学问的人,首先要明了什么是“德”,要明了“德为爱人,爱为善政,政在养民”的本义,与“德”为天地间义理法则之本质的含义。要掌握“农、食、医、养”等养民之术,掌握天地运转与万物生灭的基本法则,掌握天道、地道与人道的正执方为“明德”。所谓“明明德”,是指真正明白“德”获得大德,同时获得智慧与能量的妙门在于“明”。《仙佛合宗》中有“两眉间,号明堂,明光发现之处也。明光发现之时,恍如掣电,虚室生白是也,谓之明”。《黄庭内景经》中有“炼精之时,明光一现,即当采炼,以培其真阳。明光二现、三现之后,即可止火。故曰:止火之候,是明光三现”。可见,“明”是指“静极光通达”,有瞬间的光通达即瞬间之明与持续地光通达即持续之明,这是古人对灵力开发状态的描述。瞬间的光明可获得一定的智慧与能量即通达,持续的光明才是获得大智慧、大能量、明了大德的必由之路,即所谓“明明德”。“亲民”一词最早见于刻在成汤浴盆上的《盘铭》,古字中“亲”通“新”,所以“亲民”本义是使民“洗心”,即洗涤心中的污垢,目的是修德也称“沐德”;其引申义为“官以民为衣食父母,应视民如双亲”为“明德”之要;汉以后视官为民的主人,把地方官看作是代天子“司牧”或“巡守”的人,称地方官为“太守”或“牧”;后来又由“爱民如子”演化成官为民之父母,即所谓的“父母官”。所谓“止于至善”,是指行为与做事严格以善为标准,做到“非善勿言、非善勿行、非善勿为、非善勿视、非善勿听”等,方为“至善”,其目的是通过修德以达尽性(关于人们熟知的“三纲领”、“八条目”中所反映的儒家思想,此处不再介绍)。古人对德赋予了天地精神实质的含义,把天地精神的质(即德)与天地灵之能视为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并强调二者的一致性。所以有“德与慧齐”、“德与功齐”的思想观念。

2、正心与修行之道

“八条目”中,“正心”、“修身”与儒家的浩然之气密切相关。所谓“正心”是修德的基础,也是修炼浩然之气、获得智慧与能量的前提与基础。“正心”包括的含义较多,除了儒家思想所介绍的内容外,还包括消除贪心、嗔心、痴心、傲慢之心、多疑之心,树立忠孝之心、慈爱之心,养成好善之心、慈悲之心,对人有礼让之心、教化之心,对事有平常之心,对万物均有善待之心、和睦之心,等等;还包括对事物的理解与辨别,要始终作到“正见”,克服:“偏见”(即偏面看问题)、“我见”(主观见解)、“身见”(以自身所识为主的见解)、“边见”(局限见解)和教条地看待问题,等等;还包括以平常心对待生老病死,正确地认识人体生命的生灭法则,克服常人的****之心,物欲之心,不满足的忧怨之心、憎恶之心、悔恨之心等。在浩然之气的修炼过程中,当接近于完全无我状态时,将会出现许多引诱与怪诞的幻景,佛家称之谓“发相”。如没有“正心”、“正见”为基础,则很容易被引诱,以致把不住玄关功亏一篑,甚至坠入魔道。所以儒家说“守正,百邪不侵”,并强调“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正心正见,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也”。

3、修身之道

修身除儒家所讲的自身行为的修养与心理素质修养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修身之道,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讲的“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养气炼的修行步聚,即所谓的“六行道”。

六行道的第一行为“知止”,所谓“止”是指心止,也叫调心入静。调心入静包括调声、调身与调心,以达到声止、身止与心止的状态。调声(也叫调息)目的是声止,即呼吸均匀,达到匀深细长、绵绵不绝而毫无声息。调身目的是身止,指浑身放松、不使任一部位有紧张状态,浑身上下无有不适、无处不松且浑身经络与穴道皆无跳动、抖动之态,即为身止。身止的要领是放松,当心静达到一定程度时,体内气机则会循经而动。如身体有未放松之处,便会影响气机流动与内气运转而引发身动。调心的目的是为达到心止。所谓“心止”就是制止杂念,使心中无任何念头。孔子所说的“斋心”也是此意,“斋者,清心也(指内心清静),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规中指南》中强调“大道教人先止念”,并要求“念起时,不留不著,任其消失”,达到“前思已断,后思未继”。也就是说前面想的是什么、曾经想过什么均已遗忘,后面该想什么,也无从知晓。现时什么也没想,什么也不想甚至不会想,大脑瞬间忘记了一切,达到了念空的状态即为心止。佛家把这种状态叫“无想定”。

六行道的第二行为“定”,是修炼的第二阶段或层次。儒家的“定”类似于佛家的静,是指稳定持续的心止。在心止情况下最容易产生新的念头,要保持住“前思已断、后思未继”的状态,决不产生新念,这种持续地心止进入忘我状态即为“定”。此时的要点是放下万缘,一丝不挂,方能“天心正位乎中”。佛家把这种状态称作“无想生”。

六行道的第三行是“静”,即修炼的第三阶段或层次。儒家的“静”类似于佛家的“定”,是指持续地心止、心定达到了一定深度,已完全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使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皆无。佛家称其谓“无心定”。

六行道的第四行为“安”,即自在安和之态,是修炼进入第四层次身心出现的愉悦感受。心中的愉悦感觉称作“喜”,身体的快乐感受称作“乐”(此时体内自身阴阳交合故生出喜乐),心与身的喜乐合称为“安”或安和(指体内阴阳和合),佛家称其谓“自在”;其喜乐感觉的持续加深称作“大安”,佛家称其为“大自在”,并把这种心身喜乐的入定状态称为“离生喜乐”与“定生喜乐”。

六行道的第五行为“虑”,也是儒家修炼的第五阶段或层次。随着心静深度的加大,而达到“心静极而炁动,炁静极而神动”的状态,出现白光笼照自身称为“明”,即形成“静极光通达,寂照涵虚空”的情境,这种光通达的过程,儒家称之谓“虑”,即“明光隆照,虑其脑海”。佛家称之谓“觉”或“观”(心止觉生谓之观)。

六行道的第六行为“得”。指灵力得以开发,由此认识天地的本质(即德),获得常人没有的智慧与能量。这是儒家修身养气的最终目的,佛家称此阶段为“慧”。

儒家功法属“入世修为”,入世必有诸多干扰,故需不断排除干扰即:“止而静”。儒家功法是从诚意、正心入手,以达格物、致知,存心养性、奉天立命。儒家以内省、慎独、正心,去邪念、止于善、止于仁,克己妄欲以达正心。儒家强调,唯诚意方能正心,而“诚意者,唯意念专一使精神与注意力集中是也”。儒家的诚意之法与道家的“守一”异曲同工,同为“心住一境”。诚意、正心,又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毋意”指戒用意过重;“毋必”指戒追求境界,不要被境象所误,不要认境象为必然;“毋固”指戒固执,不要固步自封,气机要开放才能达“心体气应”;“毋我”指戒自我为中心,“空心识”达“坐忘”以求“忘我”。如此方能“止念”,才可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循序渐进。

儒家自汉代董仲舒以后,偏重于思想修养,修身也偏重于行为规范与心理素质的修养,对养气修身法已不再重视,因此大多数的读书人都不再进行浩然之气的修炼。宋朱熹以后,偏重伦理道德,对“德”的概念理解更是偏重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与社会伦理的要求,对其天地本质的含义也解释为三纲五常。宋以后,已很少有儒士修炼“浩然之气”,也很少有学堂讲授修炼法门,所以儒家正统文献中很少再有论述。而浩然之气的修炼方法反被旁门左道(如理教)与江湖帮会据为己有,并在某些武术门派的江湖儒士中零散流传,实属历史憾事。

三、武术内功的一般修炼方法

中国传统武术的门派林立众多,在内功修炼上各派均秘密修炼,很少互通有无。由于各门派都敝帚自珍,且历代均有不完整传授(即留一手)的陋习,使许多门派的内功心法都残缺不全,远不如佛道两家系统完整。而且在内功修炼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门派其内炁修炼与道家内丹术相近。另有相当一部分门派与佛家修行术相近,故可归类于道家或佛家。而不属前两类的民间小门派,其内炁修炼之法虽有千差万别,但其基本思路均不离“周天学说”。由于武术内功大多都属命宫修炼,很少涉及性宫,相对于道家、佛家来说,层次较浅,但也明显透出了天人交接之意,所以本书仍然将其作为古人天人交接的方法之一作一简介。现举“七式门”内功修炼之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站桩与行式

武术中的各门派均重视站桩与行式。所谓“站桩”是指通过一定的固定姿势与固定的意念运行线路训练,既锻炼下盘根基,又练习行炁线路,并能开通重要穴位练习内炁外放与外炁内收的方法。站桩既可达到练力的目的,又可打下练炁的基础,是内外功共同的修炼基础。所谓“行式”是指通过某些简单固定的功作重复运行,锻炼不同的经络运行、内炁运行线路与外放内收等的方法。“行式”不同于拳路,行式单一,以练内气运行为主并借以增加形成爆发力的潜能,拳路复杂并以练速度、技术与爆发力为主。

1、站八贞

“站八贞”是七式门中的站桩法,含四个死架也称“定桩”,四个活架也称“活桩”,共八个桩式合称“站八贞”。死架(定桩)是指每桩一个姿式和一个引领导炁的意念线路,一直重复运行。七式门的四个定桩是:恨天无把(马步、两手托天、掌心向上、力在掌心、两劳房穴收发与天之炁交接,收至丹田,发至天际);恨地无环(马步、两手握拳垂直于胯后、两涌泉穴与地炁交接,收至丹田,放至入地);白猿缚桃(两脚脚尖站马步、两手瓦棱掌、掌尖向下相捧、似闭似合、力透指尖、两劳房穴之炁内收);脑后掌(两脚尖站马步、两掌置于脑后、两臂与肩平、掌心向后、炁透指尖)。四个活桩为:黄莺探爪(意行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两足根基不动,意行三周后上身两臂两爪及身形可左右轮换(下同);灵猿探枝俗称“吊钩手”(意行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仙人指路(意行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同上可左右轮换);仙鹤吸水(意行督脉、任脉)。

2、七躺式

“七躺式”为七式门之核心,包括汤平式、插花式、辘轳式、搜头式、旱沿船式、夜行张犁式、栌盘式,共七套行式,俗称七躺式。七躺式分练十二正经与阴维阳维脉,主要是以意领气、疏通经脉,并以意引力、意到力行。

(二)武家小周天

武术内功炼到一定程度,各门各派均注重打通任、督二脉,即周天功的运行。人体主干部分,外围中线上有九大穴位:头骨最高处的中间为百汇穴,两眉中间向上一指为印堂穴,两乳间正中为膻中穴,肚脐向下一寸半为气海穴(下丹田),下部前后阴之间为会阴穴,后正中线底部椎骨最下端尾骨处为尾闾穴,沿脊椎向上至腰部为命门穴,脊椎与颈椎连接处为大椎穴,头后正中线后脑底部为玉枕穴。沿此九大穴运行一周,即为“小周天”。《天仙正理》中对其名称来历的解释是“小周天云者,言取象于子、丑、寅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