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3147400000021

第21章 教典之十一:共同创业,不靠控股来管理(2)

我和我们所有的同事第一天就讲好给他们签股票证书的事。我说这张证书签回去交给你外婆,然后忘了它。如果你脑子里老是记着这些东西你的事业不会成功,人也不会开心,老是想上市,老是想股票,这时你就问问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开不开心,对自己的成长开不开心。但三五年五六年七八年以后,如果我们万一上市了,你说外婆我交你的那张东西呢。

阿里巴巴创立不到半年,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马云选择了融资,软银、高盛等5家风险投资公司共携2 500万美元入股,其中软银投资2 000万美元,持有阿里巴巴30%的股份。虽然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仍处于控股地位,但其股份被进一步稀释。

2005年8月,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收购。雅虎陪嫁10亿美元巨资,持有阿里巴巴40%权益,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马云等创业者的股份再一次被稀释。但阿里巴巴因此获得了雅虎所有新技术的使用权。

的确,一个公司的领导人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股份来控制这家企业。而应该用智慧、胸怀、眼光来管理领导这家企业。

2005年10月17日,“2005胡润IT富豪榜”正式揭晓。阿里巴巴CEO马云以30亿身价位居榜单第四。面对财富排行,马云说,他是有财富的,但一个人的财富并不能只用钱来衡量。显然,马云并没有把金钱看得过重。阿里巴巴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马云持有的股份不到5%。而按照招股说明书,阿里巴巴持股的4 900名员工包括董事在内,共持有4亿零400万股股份、3 919万1 700股认股权以及25万零800股受限制股权,合计4亿4 350万股,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万零500股,这将产生近千个百万富翁。

马云所持有的不到5%的股份,如果以后你创业成功了,上市了,而你的股份只有5%,那时候你就知道自己心情。国内某著名领袖级企业就是因为掌门人持股太少,阻碍了上市的进程。而马云有这个胸怀。心胸有多宽,创业之路就有多宽!

当年阿里巴巴之所以脱颖而出,拿到孙正义的风险投资,对方正是冲着马云一点:他的心胸。马云和其他渴望风投的老板最大的不同在于持股少。马云愿意将自己的股份稀释给为他效力的团队,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这样的团队怎么会没有战斗力?

所以,想要创业成功,不要做一个自私的人,这很关键。俗话说:做事先做人。

【业界看台——马云共同创业的机制和理念】

创业有许多种模式,企业制度也有好几种。在互联网产业,盛行的企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创始人控股的企业,像搜狐、百度、盛大、网易;一种是风险投资方控股的企业,像新浪。前者模式的企业占了大多数,后者模式的最大风险是频繁换帅。

马云的创业思路与众不同。他走的是共同创业,团队控股,共同成功,共同致富的道路。

马云的理念是:“我不想让你们为我马云打工。”

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合伙人公司。马云一开始就不想个人控股,而是主张集体集资,共同持股,团队控股。

“CEO不要靠股份控制公司,而是要靠智慧、胆略和勇气来经营公司。靠控股就会弄得别人给你当奴才,反正你是老板,怎么说都可以。我从第一天就没有控股过。我对我的同事说,我今天不是你们的老板,而是你们的CEO,我不付你们工资,工资是你们自己挣的。我不希望你们爱我,而只希望你们尊重我。”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之后,马云所占股份不过5%。马云是中国网络企业老板中所占股份最少的一个。阿里巴巴虽然没能造就出浙江首富、中国首富来,但它却造就了最多的企业百万富翁。

在阿里巴巴创业过程中,曾经用股份换取过孙正义的巨额投资(第二笔为8 200万美元),也曾经用股份换取过雅虎的10亿美元,但至今阿里巴巴还是团队控股。阿里巴巴的大股东还是创业团队。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让你的员工为了你而工作,应该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或者使命,或者是一个理想去工作,绝对不要因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工作。”

阿里巴巴是有理想、事业、使命、价值观的。但这个理想和事业不是马云一人的理想和事业,而是整个团队的理想和事业。

马云共同创业机制和理念造就了阿里巴巴团队和员工为自己干的局面。不是为了投资者干,也不是为了马云(尽管他魅力四射)干,而是为了自己干。为自己的工资干,为自己的股份干,为自己的理想干,为自己的事业干。只有为自己干才能焕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和干劲。这也是阿里巴巴能够所向披靡的原因。

马云对自己期望很高,要求也更为严格。他说,一个企业家首先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一种品格,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必须要有企业家的胸怀和眼光,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只有把别人的时间、精力、资源当做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做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做一个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对于共同创业的18个人,马云后来说,“你回过头来看,还是最早创业的18个人,每一个人都有伤疤,说明我们还活着。再看这些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将。因为如果公司要出问题,我要离开,你们先离开。这个是大家的理想,不是我马云的理想,第一天创办的时候,发誓要创办全中国的第一个阿里巴巴。普通人是可以成长的,我最近分析出来,我觉得我太普通不过了。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是我们经历了许多失败。”

【相关链接——企业家的领导力与个人控股权的关系】

中国企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有一大批担心权利被稀释的经营者们、企业家们高喊MBO(管理层收购)。结果股权增加了,权利也增强了,在员工和公众中的影响力却鲜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有一批从来不控股、甚至要继续减持股份的企业领袖们,用一种独立于股权之外的力量领导着他们的企业。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业老大华为公司,施行全员持股,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个人持股比例不足1%;联想教父柳传志在联想集团持股仅0.28%;马化腾在腾讯公司也只占有12%的股权。但是,没有人否认,这些人在他们的公司里都是绝对的精神领袖、灵魂人物。马云也一样,他也是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领袖、灵魂人物。

一个CEO究竟该不该控股,有多大意义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蒙牛的牛根生在二次创业的时候,就在这个问题上很较真,他甚至跟早期的投资人接触时,就毫无忌讳地宣称:“我就是一台印钞机,要以无形资产入股,而且是绝对控股!”最后,老牛也的确如愿以偿了。

2004年底到2005年初,一条消息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迅速传播,它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国企业家的看法。这条消息就是蒙牛董事长、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牛根生要将自己持有的约10%的蒙牛股份全部捐献出来,创立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

牛根生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其实,牛根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散财”了,也不是蒙牛第一次散财。蒙牛除了“散财”给消费者,也“散财”给企业的职工,为企业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安心为蒙牛工作,继续创造蒙牛的辉煌。这就是蒙牛提出的“财散人聚,人聚财聚”的原理。

2004年4月,慧聪国际总裁郭凡生在一次讲演时表示,慧聪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关键在于企业实行了全员皆股东的理念。郭凡生说:“让有才能的员工成为公司的老板,这是知本经济的规则。不分股权或者说不会分股权的老板肯定不是好老板。”据了解,慧聪国际除了郭凡生个人股权外,还有一半以上的股权分给了员工,其中的126人已经因为公司在香港上市,通过股票分红的方式成为了百万富翁。

马云说,一个CEO最后要取得的决定权不是人,是他讲的理念思想、战略战术是不是确实有理。所有人都觉得你说得有理,他们就会跟着你。我不希望我手下的所有同事是奴隶:因为我控制了51%以上的股权,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这没有意义。

很多业内人士也丝毫不担心因为股权的稀释而影响马云的领袖地位。比如,神州数码CEO郭为认为: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影响,无论是在员工还是在股东中都不是因为股权而是他的领导力。他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战略制定和影响力都非常优秀;前盛大总裁唐骏认为:对于马云来说,持股多少并不是很关键,只要他能控制董事。就像微软的比尔·盖茨,只持有微软10%的股份,但他永远是这个公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