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07

第7章 宫廷大阅规制

清朝以骑射开国,武功定天下。武备,在整个清代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统治者视骑射为祖制,倍加重视,按期举行大阅,检验八旗兵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演武宣威。

清初规定,大阅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南苑围场。康熙以后,大阅地点不固定,或在南苑,或在卢沟桥,或在玉泉山,或在口外的多伦诺尔,也不一定以三年为限。

清代大阅始于人关前,天聪七年,皇太极亲至北武场阅兵。是日,八旗护军分为左右翼,旧汉兵马步军为一营,满洲步军为一营,分列武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红衣大炮30门,各种小炮数百门一字排开,摆放在队伍的前面。武场内旌旗招展,八旗官兵身着雪亮的铠甲,精神抖擞,军容整肃。

皇太极身着盔甲,腰悬宝刀,肩背雕弓,纵马而至,先率诸贝勒环场阅视一周,下马,升御座。大阅开始,八旗护军居前,贝勒率亲军压阵,三声炮响,八旗兵们呐喊而进,闻蒙古号角声即退,如此往复三次。旧汉兵马步军、满洲步军亦如此。大阅自始至终按实战的要求进行。为此,皇太极特意指出:“凡临阵对敌,必整齐队伍,各依讯并驰而前。”并警告八旗官兵,大阅中凡贻误、敷衍塞责者绝不姑息,一定从重治罪。

人关后,大阅规制日渐复杂,规模盛大,仅参加的步兵、骑兵、炮兵就有18771人之多,所用器械、旗纛、枪炮、金鼓、海螺的数目也有明文规定。大阅逐渐程式化、公式化,其实战作用越来越小。

每逢大阅,钦天监先择吉期上奏皇帝,皇帝批准后,有关机构分头准备。如大阅在南苑举行,先期二日,武备院在南苑晾鹰台搭建御用营、帐,营帐后设圆幄,以备皇帝小憩及更换甲胄用。大阅期至,皇帝驾临南苑行宫,行宫外陈卤簿,驾出,奏铙歌大乐,至营帐。兵部恭请皇帝更衣,御圆幄,去礼服,换盔甲,在大臣们簇护之下,至武场,奏壮军容之乐,大阅开始。

武场正中,立大旗一面,以为军表。八旗将士左右分开,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列于左,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列于右。阵内诸军,各按旗依表为队。最前为汉军火器营、满洲护军火器营、骁骑火器营。汉军火器营每旗抬鹿角棉甲兵80名,鹿角两旁引绳兵各4名,长枪兵20名,连枷棍兵20名;每旗神威将军炮10门,炮手30名;御炮车马甲110名,护炮鸟枪马甲100名;参领纛10面,执纛马甲30名;小旗20面,负小旗随炮领催20名;红旗2面,麾旗领催2名;鸣金马甲10名,抬鼓棉甲兵4名,击鼓马甲2名,鸣螺马甲5名;每旗参领3人,散秩官10人,骁骑校10人。以上所列,仅为汉军火器营参加大阅的人数和所用装备。参加大阅的八旗满洲火器营、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的人数和装备更加庞大。

皇帝至武场后,在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演兵大臣、御前大臣、待卫、乾清门侍卫、满洲大学士、豹尾班侍卫、执纛仪卫、执盖仪卫导引下,自八旗左翼人,出右翼,再至中路,阅视一周,登上最高处的御用营帐,众大臣及侍卫环护御帐四周。这时,兵部尚书上前跪请开操。角兵、螺兵齐至队前,蒙古大角一声长鸣,海螺依次吹响,直达阵前。司炮官引火发炮,三声炮响后,鼓声又起,八旗兵抬鹿角整队前进,鸣金止,一字成列。领队甲士挥红旗,枪炮齐鸣,鸣金,枪炮止。再击鼓鸣螺,队伍续进,挥红旗,再发枪炮,鸣金止。如此九次。初进20丈,再进7丈5尺,至第十次时,枪炮不间断地鸣放,约十分钟左右,鸣金三次,枪炮止。开鹿角为人门,首队前锋、护军、骁骑营士兵依次出,其他各营士兵继之,火器营士兵列于后。鹿角门闭,诸军出角门外,螺声又起,八旗士兵演变各种阵法,如此数次,最后将队伍还原成大阅之初的队形。大阅结束后,皇帝亲赐酒食,并按功行赏。皇帝归圆幄去甲胄,更礼服,还宫。

清代,康熙、乾隆祖孙二人十分注重武备,不仅经常举行大阅,并多次强调八旗训练的重要性。康熙曾说:“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每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炮。尔部(兵部)即传谕八旗都统等,预为整备,朕将亲阅焉。”其孙乾隆帝还作有大阅诗数首,其中一首为:“时狩由来武备修,特临南苑肃貔貅。龙骧选将颇兼牧,天驷抡才骥共骝。组练光生残雪映,旌旗影动朔云浮。承平讵敢忘戎事,经国应知有大猷。”乾隆帝的诗或许并不高明,但他“承平讵敢忘戎事”的思想却跃然纸上。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