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隆裕太后为例。
隆裕,姓叶赫那拉氏,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光绪十五年,在慈禧的一手操纵下,和光绪成婚。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年号宣统。慈禧临终时,立隆裕为皇太后。1913年2月22日早晨两点半,隆裕太后因患疾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6岁。
隆裕去世后,已退位的溥仪“下旨”:“朕以冲龄,钦奉皇祖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仰蒙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日就安痊,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当日申初,隆裕太后遗体装入梓宫,然后由掌礼司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梓宫从长春宫经吉祥门、景运门、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运至皇极殿停放。溥仪及王公、后妃诸人随至梓宫前祭拜。1913年2月27日,溥仪依旧例尊谥大行隆裕皇太后为“孝定”。据谥法考解释,慈仁日定,而隆裕皇太后德行渊涵,仁慈无边,超越前古,所以谥为“孝定”。如此溢美之词用在庸碌无为的隆裕身上,不啻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隆裕的丧礼极为隆重,场面宏大。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前,搭起了数座高大的灵棚。挽联、缎带高悬在城楼之上,白色的花环、花篮遍布宫中各处。数十名喇嘛,诵经数日,以超度隆裕的亡灵。
其时袁世凯已登上大总统的宝座,实与隆裕有关(她曾亲下退位诏书,并在诏书中说“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袁世凯闻知隆裕去世的消息后,似乎极为悲痛,他首先派国务大臣阴昌前往皇极殿灵堂,代为致祭,并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官员穿孝27天。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6日休会一天。28日,袁世凯臂佩黑纱亲赴灵堂举哀,并赠奠资三万元,以为丧礼之用。
同时,外地军政要员或亲赴京城吊唁,或发来唁电,以示悼念。唁电的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吹捧、阿谀之词,极为肉麻。副总统黎元洪的唁电为“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的唁电则称“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国民哀悼委员会的发起者吴景濂的“公启词”最为离奇,他说:“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他并倡言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以追念“仙人”。隆裕若地下有知,听了以上诸多赞美之词,不知要作何感想了。
隆裕太后的梓宫,于1913年4月3日运往易县梁各庄,于1913年12月13日与光绪帝梓宫同时安葬在金龙峪崇陵。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