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49

第49章 清初皇帝的火葬

清代初期满族的葬俗大都沿袭女真族的旧礼,即人死之后用火葬。这是与汉族葬俗迥然不同的。对此雍正帝曾说过:“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可见这种丧葬制度是与当时满族居无定所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并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族就火化死者。据《建州见闻录》一书说,那时候人死后的第二天在旷野中将其焚化,亲属都参加火化仪式。这从现在发掘的清永陵武功郡王、恪恭贝勒二墓中没有棺椁,只有装着骨灰的瓷罐中可得到证明。以后满族火葬不断发展,至顺治九年议定了火葬制度:“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俟造坟完,方出殡,期年而化;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而化;固山贝子以下、公以上停丧三月出殡,五月而化;官民停丧一月出殡,三月而化。”与努尔哈赤时相比,这时的火葬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

清代共有三位皇帝实行火葬,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福临。其制度基本为先停丧在宫内,等陵墓修好后,再移灵至陵区建筑中安放,一年以后再火化葬人地宫。与王公大臣的葬礼相比,皇帝的火化仪式相当隆重。以皇太极的葬礼为例:他于崇德八年八月九日逝世于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其尸体于日落之后入棺停放在故宫崇政殿内。九月二十一日移至沈阳城北的昭陵存放。一年以后,即顺治元年八月九日,皇帝亲率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妃以下,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尚书、命妇以上臣民齐集昭陵,读文致祭,行大礼后将皇太极尸体焚化。八月十一日,中宫太后率众妃及公主到焚化处将骨灰装殓在金宫(即骨灰罐)内,放到预先设置的御案上,跪献三爵,行三叩头礼举哀。之后由内大臣、辅国将军等捧金宫安放在地宫内,陈设祭物。整个火葬仪式才算结束。

康熙以后,由于满汉民族的不断融合,满族深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因此其丧葬习俗也随之逐渐改变。康熙帝崩逝后,雍正皇帝采用汉族的土葬方式为其举行了葬礼,并规定以后皇帝均不再火化而改用土葬。至乾隆时更将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国臣民,即不管什么人,死后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从而将土葬列为清朝国法。

(郭福祥)清西陵由来之谜

雍正七年,皇帝下谕旨,让大臣着手为他寻找建陵的吉地。根据当时的一些原始资料记载,受命的大臣先在东陵(见“宫规、礼制篇”)的孝陵(顺治陵)、景陵(康熙陵)旁“卜择吉地”,都没有找到适合建陵的地点。后来又选择了九凤朝阳山,离孝陵、景陵都不远,也正好符合雍正帝的初意。但是经精通风水的大臣再三勘测推算,坚持认为该处地势宽阔但地形不完整,挖掘发现土中含有砂石,不宜建陵用。因此雍正只好放弃这块地方,另行派人继续搜寻。后来又命怡亲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条山脉周围勘测。最终,他们在易州县境内天平峪、兴隆庄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并立即向雍正作了汇报。

这一带西有云漾山,北有泰宁山,东面为丘陵,南临易水河,堪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交汇之所”,风景极佳,为吉祥福地。雍正帝看了简图后,十分满意,但是由于该处地处京城西南,与在东北方向的东陵相距甚远,显然违背了古制中“子随父葬”的制度,不便马上同意。于是让大臣们为他考证另辟陵区是否符合古代帝王的规制。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传统中有“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并按照这个制度排列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交替排列,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父为穆,子为昭。这种方法也用于墓葬区坟墓位置的左右次序。照此传统,雍正应在东陵内随孝陵和景陵而葬,而不是另辟陵区。

善于体察上意的众大臣经过反复查找,引用繁琐的经典,证明历代帝王父子营建陵墓可以不在一起。他们提到从夏代到汉唐诸帝,父子陵墓相距不一,远到四五百里,近到二三百里,都未严格依照昭穆之制。虽东陵与此地相距百里之遥,但两者都在京城附近,拱卫中央,已可弥补了。况且选帝陵关系到帝国长治久安、国运兴衰,应以选择吉祥福瑞之地为出发点,不应拘泥于古制。雍正帝听完这一番高论之后,才稍觉安心,于雍正八年,派恒亲王、内大臣常明、尚书海望、查克丹,侍郎留保、德尔敏,侍讲学士塞尔敦、朝阳等先后总理,郎中苏尔泰、罗丹苏、住安图等监督;于是年八月十九日动工修建泰陵,开辟了西陵陵区。

对于雍正帝不随父葬的原因,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雍正帝并不是光明正大当上皇帝的,心中有鬼,他担心自己随父康熙而葬的话,在地府之中遇上父皇时会受到斥责,做鬼也不得安宁,因而把远离东陵数百里的易州天平峪确定为自己的墓地。但这明显是雍正篡位传说的继续,只是这一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所以关于建陵的传说也是一种借题发挥。第二种是说雍正帝好大喜功,另辟陵地,突出自己,这种说法也只是推测之词。

雍正帝一生信风水、祥瑞之兆,因此在选择自己的陵地时特别注重好的地势、风水,以期万年之吉,因此才将昭穆之制置于脑后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