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04

第4章 皇帝祈雨仪式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生产是国民生计的头等大事,自古使然。清代诸帝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雍正帝曾指出:“朕观四民之业,农为最贵,凡士、农、工、贾,皆赖食于农。”

然而,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清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极大,其中,雨水丰沛与否,直接关系到收成的好坏。所以,每当久旱无雨,眼见农田收获无望时,祈雨就成了清代统治者不容忽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带有迷信色彩的政治活动。

祈雨,又称常雩、大雩,远在春秋时期已有这方面的记载。清代的祈雨礼仪定于乾隆七年,每年孟夏择日行常雩礼于圜丘(天坛)。如常雩后仍不下雨,皇帝要遣官分别祈祝天神、地神及太岁。过七天后如仍不下雨,再祭告社稷坛,过七日再无雨,再祭告天神、地神、太岁。如此三次祷告复无雨,乃行大雩礼。

祈雨礼虽定于乾隆年间,然而祈雨活动,顺、康时期已多有实行。康熙帝晚年曾得意地向臣子们炫耀道:“京师初夏,每少雨泽,朕临御57年,约有50年祈雨,每至秋成,皆丰稔。”康熙帝把大自然赐予的雨水,均归为自己祈雨之功。

祈雨属清廷大祀之礼,异常隆重。每届祈雨之期,有关机构要先期进行准备,万无一失。首先,要采办各种祭品,如牛、羊、猪等。《大清会典》载:“坛庙备其牺牛,发额360,由顺天府饬属分别采购。”由于祈雨活动在每年夏季举行,盛夏酷暑,祭品难保不变质、腐烂,所以还需准备大量的冰块。天坛内及附近的卫生也不容忽视,内务府人员必须将各处杂草刈除干净,环境整饰一新,不得逾期。

祈雨期日近,清宫内外、上下更加忙碌。祭期前十日,各部大臣每天都要亲往天坛,监督属下演练各种仪式,务须熟练掌握。最为隆重、热闹的要属各种祭神乐舞的排演了。祈雨乐舞称“八佾”舞,由文舞生64人、武舞生64人组成,舞蹈用具有节、旌、干、戚、筲、羽等。还需钟、磬、琴、瑟、箫、笙等多种乐器伴奏,场面宏大、热烈。排练时,皇帝或亲往、或派人代为观摹,及时指出不妥之处,以便改进。

祭期前两天,行宰牲礼。宰牲礼的讲究很多。祈雨典礼须用整牛、整羊、整猪,所以宰牲不用刀,而用长l尺、径4寸、柄长4尺的木槌为屠宰工具,用槌在牲畜双眉之间猛击三下,牲畜死后,用水洗净,掏出内脏,由神厨制成祭品。祭品的摆放也有极严格的规定,有正位、配位、从位三个等级,三位前的神案上置爵、登、簋、簋等器具。

皇帝祈雨斋戒场所:天坛内斋宫至43件不等,分别盛酒、羹、肉、菜、粮、果及置于俎内的“全牲”即牛、羊、猪。正位,供皇天上帝牌位;配位,供皇帝祖先的牌位;从位,供日、月、星辰、雨、风、雷等诸神的牌位。神厨制办好的祭品全部送神库摆放整齐,谓之展牲,备祈雨前一日皇帝行“省牲”礼。

省牲,是祈雨前的最后一种仪式。是日,皇帝在紫禁城太和殿阅视祝版后,乘舆率文武百官出中路,行往天坛。仗马于前边开道,卤簿仪仗为前导,羽林军、步军等护卫四周。沿途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并用青帐遮挡巷口,不及回避的行人,即跪伏于地,皇帝及大队人马过去后,方可站起。銮驾至天坛后,进昭亨门外神路西侧下舆。进昭亨门,过棂星左门,人皇穹宇。皇帝在香案前行三跪九叩大礼,焚香默祷上苍。随后,皇帝至神库,阅牲牢及各种祭品,赞引官依次介绍正位、配位、从位的祭品。阅毕,出神库至天坛坛位,巡视一番后,回斋宫斋戒。

清制,祭期前一天,皇帝入斋宫斋戒。第二天黎明时分,太常寺与钦天监官员进斋宫北门,将时辰牌放在斋宫正殿前报时亭内,由专门等候时辰牌的太监取走,交首领太监奏报皇帝,请驾诣坛。皇帝起驾时,鸣太平钟。

皇帝出斋宫,在护军统领及侍卫们扈从之下,卤簿、仪仗、引灯、提炉前引,进昭亨左门至棂星门外神路西侧下舆,于具服台幄内脱下朝服,换上祭服,净手、浴面后稍事休息,皇帝登上坛位,祈雨仪式开始。

典仪官唱“燔柴迎帝神”,这时,东南方举火把,西南方彩灯高悬,奏《始平之章》。八佾舞在乐声中缓缓而起。赞引官恭导皇帝向神位焚香三炷,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复祀位。

典仪官唱“奠玉帛”,奏《景平之章》。玉与帛俱放入一个竹制器物中,由司玉帛的官员奉上,赞引官恭导皇帝行献玉帛礼,礼毕,复祀位。

典仪官唱“进俎”,奏《咸平之章》。赞引官恭导皇帝至神位行进俎礼。司俎官执汤壶向全牛浇洒肉汤后,皇帝复祀位。

典仪官唱“初献”,奏《寿平之章》,赞引官恭导皇帝至正、配位行初献礼,由司爵官献酒后,皇帝复祀位。之后典仪官唱“读祝”,由读祝官在祝版案前朗读祝文;唱“亚献”,奏《嘉平之章》;唱“终献”,奏《永平之章》,仪礼如前。

典仪官唱“受福胙”,赞引官恭导皇帝至正位前,光禄寺堂官二人奉祭酒、祭肉献于皇帝,皇帝饮毕,复祀位。

典仪官唱“撤馔”,奏《熙平之章》。赞引官恭导皇帝至燎位,奉祀官、奉帛官、奉馔官、奉香官等将祝版、丝帛、馔品、香等物品,送燎炉焚掉。又将牛、羊、猪的毛血于燎炉旁掩埋,将配位供品送铁燎炉内焚烧。

最后典仪官唱“送帝神”,奏钛平之章》。赞引官恭导皇帝由棂星左门过昭亨左门出,至具服台幄内更衣,盥洗休息后,乘舆离坛,起驾还宫。至此,繁复异常的祈雨仪式终告结束。

祈雨时要心诚,康熙曾说:“昔年曾因大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步诣天坛祈祷,风云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宫,水满雨靴,衣尽沾湿。后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遍天下。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所以,清代诸帝对祈雨过程中玩忽职守、敷衍了事的大臣们绝不轻饶,一律予以严惩。

祈雨后,如果上苍有知,真的普降大雨,还要进行“谢雨”仪式。如果雨水长久不停,则要“祈晴”,天晴后,还要“谢晴”。然而,如果“祈晴”后,老天仍然大雨不止,朝廷再采取什么方法就不得而知了。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