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03

第3章 皇帝祭祖大典

清代诸帝祭祖的主要场所在太庙(紫禁城的左前方)。每年太庙祭祀有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和岁暮袷(音:洽)祭两种。

每逢祭祖大典,便于祭前三日,由礼部尚书到太庙牺牲所通知作准备,并到后廷乾清官设置斋戒铜人,然后皇帝到斋宫斋戒,其他陪祀者(文职郎中以上,武职参领以上)均须在衙署斋戒。祭前两日,由祝版官将祝版送至内阁,由中书写祝词、大学士写帝名。祭前一日,皇帝到中和殿阅祝版,阅毕,行三拜礼。祭时,皇帝穿祭服乘舆出宫,行至太和门外,改乘金辇。这时午门擂鼓,法驾卤簿为前导,进入太庙神路,皇帝降金辇,太常寺卿恭引皇帝进入太庙街门,至戟门稍候,由赞引、对引官引进左门(戟门东门),就位正中北向站立。鸿胪寺官员则引领陪祀官员就位恭立。然后,典仪官宣布奏乐,舞生登歌。典仪官又宣布“迎神”,乐奏《贻平之章》,恭引皇帝至神位前下跪,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王公、百官均随同行礼。乐止,祭奠帛、爵。行初献礼时,乐奏《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司帛跪献篚,司爵站立献爵,司祝捧祝版跪于案左,皇帝和随祭百官均跪读祝。读毕,三叩首,乐作,皇帝和百官行三拜礼,武生之舞退出,文舞执羽戚进人。行亚献礼,仪式如初献礼。随后,行终献礼,乐奏《绍平之章》,仪式同亚献礼。献毕,乐止,文德之舞退出。太常寺赞引郎至拜位前西向站立,高声唱赞:“赐福胙!”于是,光禄寺卿二人捧福胙(祭祀时供的肉)至神位前拱举,然后退立于右。皇帝受胙后,典仪官宣布撤馔,乐奏《兴平之立》。乐止,皇帝及百官行三拜礼。典仪官宣布:“奉祝、帛送燎。”司祝、司帛到神位前请祝、帛,走出中门到燎炉前,将祝、帛焚化。典仪官恭引皇帝出太庙,至神路右,乘舆还宫。同时,奏《祐平之章》。

(王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