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38

第38章 紫禁城腰牌制

宫廷百事杂陈,供皇家驱使的杂役、奴仆成千上万。如此众多的人员每日出入禁门,若有不法之徒混杂其间,将直接威胁到皇帝及后妃们的安全。为此清代专门设立了腰牌制。

腰牌用木制成,为长方形,上面刻有持牌者的姓名、年龄、面貌特征和编号,并注明制作年代及该人所属衙门,简明清晰,一目了然。清代腰牌颇为有趣,在描述各人的面貌特征时,多为面黄有须、面黄微须、面相微麻等一类词汇,令人忍俊不禁。不过,在照相技术未发明前,这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宫中各种杂役,均由内务府负责征集,充任杂役者要绝对可靠,并要有人予以担保。一旦留用,即由所属衙门将这些人员的姓名、籍贯、年龄、相貌等详细登记,造清单两份,一份由内务府作底档保存,一份送东华、西华、隆宗、景运等门值房,以便出入时验看查对,然后发给腰牌。

所有差役的腰牌,不准转让、互换或借出,违者严惩不贷。腰牌三年更换一次,三年内有变动更替的随时更改。

清代腰牌之制始设于嘉庆年间。嘉庆八年二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陈德行刺案,平民陈德身藏短刀,在护军们的眼皮底下,居然神不知鬼不觉地混进东华门,然后穿过东、西牌楼门,从西夹道行至神武门潜藏。当嘉庆帝经过时,猛然冲出,举刀便刺。这次行刺事件,虽然未伤嘉庆帝毫发,但在护军林立的皇宫中出现如此严重的事件,实是千古少有,清官防卫的效果可见一斑。嘉庆帝大为恼火,对清宫防卫措施及有关人员极为不满,他训示:“大内门禁,关防实为紧要,是以朕谆谆降旨教导,原恐不法之人,滋生事端。今再严传各处值房,雇觅苏拉、厨役,如有酗酒不法无籍之徒,即行逐出,不可容留在内雇工。嗣后如有雇觅人等,俱要知来历,有保人,方许留用。”不久,内阁御史费锡章就整顿门禁的具体办法提出建议:“紫禁城内向来当差行走之人并无查考,建议添设腰牌,以严出入。”至此,腰牌之制正式确立。嘉庆十六年十二月,清廷又颁发了《稽察门禁章程》,计11条,对腰牌的样式、使用和验查作了补充规定和说明,使之有法可依,直至终清一世。

腰牌之制设立后,在某种程度上讲确实起到了整肃门禁的作用,然而,蒙混之事仍时有发生。咸丰年间,一个无腰牌的人,又一次混入皇宫,欲盗取金册、金印,被抓获。可见,腰牌之制也并非万全之策。

清末,帝后们对戏剧十分喜爱,慈禧太后对京剧更是情有独钟,经常组织太监们排戏、演戏。不仅如此,还经常召当时名噪一时的京剧名家们人宫唱戏,由升平署发给他们腰牌,备出入皇宫时使用。据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所立《腰牌册》记载,当时在宫中承差演戏的演员有40多人,现将部分演员的腰牌抄录如下:

陈德林(即陈德霖),38岁,面黄无须;孙菊仙,53岁,面黄无须;孙怡云,35岁,面黄无须;相九肖,36岁,面黄无须;谭鑫培,51岁,面黄无须……

《腰牌册》的记载,为研究清代腰牌之制及清末演戏盛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