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37

第37章 紫禁城合符制

紫禁城作为清代全国的统治中心及帝后起居之所,必须确保安全。明清两代对宫廷门卫、警卫、稽查等均制定了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清代的合符之制即其中之一。

紫禁城城高墙厚,城墙顶部外侧筑堞,是禁军防卫的垛口。城垣四隅,各矗立一座角楼,作为禁军的了望台,皇城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紫禁城四门之上均建有门楼,平时也派兵防守,门楼两侧建有马道,可直达城墙的四周。紫禁城午门、东华、西华、神武四门,每天黎明时开启,晚上关闭,白天由御林军带刀侍卫把守。明代“紫禁城内非特召官员,不能轻至,即使大臣亦只在外听宣,不敢无事而入。其实宫廷之内狃于宴安,廷僚召对绝少,以致内外阻隔,下情不能上达,纲纪堕坏。”清朝吸取这个教训,皇帝可随时召见大小官员,即便是外省臣工,也可进入宫门递折候宣。但出入禁门,有严格规定:1.凡王公大臣上朝,至下马碑前必须下马、下轿。惟贝子以上王公,或赏紫禁城骑马的官员,人东华门后,到箭亭旁下马。人西华门者,到内务府前下马。2.凡出入禁门的官员,于年底造具花名木牌,送到景运门稽查处,再由景运门下发到禁城四门,以备核查。乾、嘉以后改为:各门行走官员,开具姓名、官职,备查验。嘉庆十六年又规定:各位王公大臣及内廷官员、值班侍卫等,因为在内当差,经常走动易于认识,除他们之外,其余各衙门文武官员,以及王公大臣的护卫以及跟班各员,都要随身携带职名,进门时交值班的章京、护军等收执查验。出门时这些人员再向该门领取原交职名,以备下次人宫时使用。3.王公百官进入紫禁城时,随从人员的人数有明确规定。乾隆六十年规定:亲王带5人,郡王4人,贝勒3人,贝子2人,宗室1人,文武大臣随带骁骑校、蓝翎长、笔帖式微员1~2人。

天黑后,各门上锁,钥匙由各门管钥匙的章京收藏。然后护军们分头巡视:隆宗门护军检查午门,苍震门护军检查东华门,启祥门护军检查西华门,吉祥门护军检查神武门。查毕,无误,各门管钥匙的章京再将钥匙交景运门统管钥匙的官员(司钥长)统一保管;第二天黎明,各门再从景运门司钥长处领取钥匙,开启各门,周而复始,有条不紊。

夜间,各禁门紧闭,任何人不得出入。如果有要事急需出入者,就得凭一种特殊的出门证,才可开启城门放行。这种特殊的出门证,即为合符。

合符以铜制成,呈椭圆形,由阴阳两扇组成。每扇里侧分别铸有阳文和阴文“圣旨”二字,阴阳合一,天衣无缝。每扇外侧铸有龙纹及各门的名称、铸造年代。具体使用方法为:阴文合符由负责把守城门的官员掌管,阳文合符藏于大内。如果夜间奉旨出行,或有紧急军务,或因公务需及时出门者,必须从大内取阳文合符到门,由该门护军参领将两扇合符合对,确认无误后,予以放行,并于次日奏明皇帝。倘若出门者自称奉旨出门,又无阳文合符者,一律不予开门。遇皇帝车驾行幸,阳文合符交留京办事大臣轮流看管,待皇帝还宫后,移交大内。如果皇帝回来后,暂住圆明园,则送到圆明园。

清代,除禁城四门外,宫内的景运门、隆宗门及宫外的正阳门、西直门等,凡夜间出入者,均需持符,方可开启。可见,清代夜间出入禁门的规定相当严格。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