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35

第35章 皇帝御赐黄马褂

马褂,是清代服饰之一,满语叫“额伦代”。因多在骑马时穿着,故称为马褂。

清代马褂风靡一时,帝王及文武百官争相穿之。马褂的颜色多种多样,不同身份的人穿不同颜色的马褂。清代规定:皇帝及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扈从大臣穿明黄色马褂;亲王、郡王及以下文武官员穿石青色马褂;八旗中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官兵,分别穿金黄色、白色、红色、蓝色马褂;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官兵,分别穿红边金黄色、红边白色、白边红色、红边蓝色的马褂。

黄马褂,又称“黄褶”,用绸、缎或纱制成,不加花纹及彩绣,式样和马褂完全一致。黄马褂本是清朝皇帝专用行服的一种,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罩在行袍的外面。实际上,清朝的文武官员,在某些特殊场合及情况下也可穿之。如皇帝出行时,随行前往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人,不仅可以穿,而且必须穿黄马褂,以壮行色。这种人的黄马褂,是因为职位而穿,如果被解除了职位,自然不能再穿了,故俗称“职任褂子”。再有就是清帝赏穿的官员了。

清帝御赐黄马褂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打猎或校射时赏给,这种情况称“赏给黄马褂”。清初诸帝重视武事,每年秋季都要率八旗官兵赴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讲武之目的。行围时,凡射获鹿的官兵及狩猎结束后在沿途献兽的蒙古人,均赏给黄马褂。在校射比赛中,成绩优异者,也一并赏之。这种赏赐,受赏之人只有在每年行围时方可穿用,平时则万不可穿,故称之为“行围褂子”。乾隆年问,某亲王在射箭比赛中五矢五中,箭人靶心,令人拍案叫绝。乾隆帝欣喜之余,不仅亲赐黄马褂,并赏三眼花翎一支及御马一匹,以资鼓励。时人作诗赞日:“亲王挟矢御墀头,龙种英雄压辈流。孔翠鹅黄新赐得,天闲骑出紫骅骝。”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年方l0岁的曼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随祖父乾隆行围威逊格尔围场。行围的那一天,曼宁身骑骏马,手持弓箭,在众人的簇拥之下,驰骋于围场之中。突然,一只受惊的小鹿从树林中急窜而出,曼宁眼疾手快,弯弓搭箭,离弦之箭直射奔鹿。鹿应声倒地,围场之内欢声雷动。曼宁绝妙的箭法,使80高龄的老祖父乾隆笑逐颜开、心花怒放。当即赏曼宁黄马褂一件、翠翎一支。仓促之间,找不到小号的黄马褂,只得以成人的赐之。黄马褂穿在10岁的曼宁身上,褂长过膝、袖长过手,与裙子无异,引来众人一片善意的笑声,一时传为佳话。事后,乾隆帝又作七律一首,专咏此事:“老我策聪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乾隆看到幼孙初围获鹿,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自己12岁时随祖父康熙初围获熊的情景骤然浮现在眼前,故有“所喜争先早二龄”之感叹。

此外,对于那些军功卓著、屡立战功的高级将领,清帝也不时赐以黄马褂,称“赏穿黄马褂”。受赏之人,无论何时都可以穿,而且事迹要载入史册,故又称之为“武功褂子”。清末,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起家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均曾获此殊荣。史载:清末,李鸿章主建的淮军官兵服装极为简陋,外国人常以此为笑柄,李鸿章对他们言道:“军贵能战,非徒饰美观,迨吾一试,笑未晚也。”和太平军一战,淮军果然大获全胜。清帝遂以黄马褂赐之。有时黄马褂还以绰号的形式冠以某人,以彰其勇。乾隆年间,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经略大臣傅恒,每临战事,均服御赐黄马褂出征,威风凛凛,故赢得了“得胜褂”的美名。

雍正以后,马褂日渐普及,广传民间,逐渐变成了一种礼服。无论是满族、汉族,也不论是年长者、年少者,都要在长袍外面加一件马褂,既潇洒大方,又不失儒雅之气,十分得体。长袍马褂,成了服装的代名词,久盛不衰,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然而,马褂产生之初,骑马射箭用以显示武技的功效,至此,已消失殆尽。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