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24

第24章 宫廷朝觐制

皇帝生活在宫中,要较准确地掌握各地官吏的施政情况,了解百姓的疾苦需求,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考察办法,使皇帝自己能够有机会接触各级官吏,了解他们的才学品行。在清代曾实行的朝觐、陛辞、引见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目的。

朝觐之制始于顺治时期。顺治三年七月规定,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及各府、州、县的正职官吏在大计那一年都要进京朝见皇帝请求训示。在这之前,吏部要将五花册发给各省巡抚按察使,让他们将应朝觐官员的姓名、启程日期于十月前上报吏部,同时将对其考核的评语分才学、操守、政绩和年龄四个方面明白直书,以便觐见时提供皇帝参考。

朝觐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太和殿内。届时,皇帝到太和殿宝座就座,前引大臣自太和殿后导引,由宝座两旁行至宝座前,左右东西面立,后扈大臣二人自宫内随皇帝而出,至宝座左右站立。豹尾班在宝座后面向南而立。接着,朝觐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皇帝详细询问每个官吏所奏事宜及其职衔履历,最后由鸿胪寺官宣读皇帝谕旨,朝觐活动结束。各官所上奏疏由有关各部复议,奏请皇帝批准。

在朝觐制度实行以后,每到大计之年,各地官吏纷纷进京,给沿途百姓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康熙以后各省藩臬及府州县官不再进京朝觐,每省只派官员一名将五花册送京即可。

清代还规定,凡新任督抚提镇,在正式就任前,都必须进京陛见皇帝,请训谢恩,称陛辞。赴任官员陛辞礼仪大致为:赴任官员从本衙门领取任职书后,到鸿胪寺投递报单。如正好赶上朝会日期则到太和殿行礼,如遇免朝,则由鸿胪寺官集中组织陛辞。在陛见中,皇帝要征询赴任官员的打算、意见。同时还要发布上谕,针对当地的吏治民生,以及其前任得失,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告诫赴任官员如何以实心行实政,如何实心爱民等为官之道。陛辞官员赴任后,要对皇帝的谕旨加以贯彻。

此外,皇帝在宫中还可以通过吏部的引见对官员进行考察。清代引见制度始于顺治时期。那时引见官员的范围只限于应选上等州县官缺的人员,后来引见范围不断扩大,凡是人仕选拔、开列、月选、俸满、保荐、勤职、京察大计、病痊、降革处罚等情况均须引见,由皇帝作最后评判。

引见事宜由吏部具体负责。引见之前,先刊写引见单,开列被引见官员的简单履历和引见缘由。每个官员均有一个绿头签,用白硬骨纸制成,上半段为绿色,中间写有其姓名、籍贯、入仕年岁、师承及政绩等,以备皇帝询问。引见一般在宫内乾清宫或养心殿举行。届时,皇帝升御座,吏部尚书、侍郎跪在御座一边,将引见单和绿头签呈递给皇帝。然后,被引见官员每五六人为一排,按次序到皇帝面前,跪奏自己的姓名履历。在简短的交谈接触中,皇帝通过观察官员的身材相貌、言谈举止、人品德行,得出自己的直观印象,并用朱笔在引见单上写下对被引见官吏的评语及升迁降革的意见,最后将引见单发交军机处拟旨。

清代官吏的朝觐、陛辞、引见制度在维护清代统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使皇帝直接熟悉和了解了被召见的官员,而且为考核其他官吏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引见,皇帝可以发现和提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官吏结党营私、徇私枉法的:观象,从而将官吏的选拔和任免权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

(郭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