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17

第17章 帝服纹饰制

清代皇帝的朝袍、衮服、龙袍上除饰有各式龙纹及五色祥云外,还饰有十:二章纹饰,它是帝王权威的重要标志。十二章纹饰即是12种花纹图案,它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

十二章纹饰并非是清代所开创,在一些史书中也有关于十二章纹饰的记载,如《虞书·益稷》中所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这种来源久远的纹饰也许还包含更久远的原始意义。到了周代,最高统治者已将十二章纹饰视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并赋予了它特殊的政治含义,因此以后历代帝王的礼服上都遍施十二章纹饰,甚至也对古代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服饰制度产生了影响。

十二章纹饰的颜色,有青、黄、黑、白、赤,五彩相间使用。不同衣服的用章数及每一章的具体位置和色彩,历代则有所不同。

清代的冠服制度经过清初几朝的努力,到清高宗乾隆朝才基本确定下来,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御用朝服、吉服以及乾隆帝的朝服画像中,可以发现历代汉族皇帝礼服中的十二章纹饰在这一时期均有所反映。

清代十二章纹饰的位置与历朝排列方法有所不同:上衣领前列三星,领后为山纹,左肩日,右肩月;胸前正龙左下方为黼,右下方为黻;后背正龙左下方为龙,右下方为华虫;上衣合起来共八章。下幅前身左为宗彝,右为藻;后身左为火,右为粉米;合起来共四章。这种排列是两款冬朝服形制中的一种,另外一款冬朝服十二章全在上衣上。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对十二章纹饰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特定含义象征或暗示着皇帝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如:左肩是一轮红日,内有一只彩色的三足吉祥鸟;右肩是白色的满月,内有一只玉兔在杵臼,左日右月的排列与皇帝上朝坐北面南,左为东、右为西的顺序相符合,东即日升,西则月降。星辰是由蓝色或月白色的圆形用线段连接成正三角形而组成的三星,这三章的运用,则表示帝王以光明之德君临天下,就如同日、月、星辰永恒的光辉那样普照大地。山是由彩色的三角形花纹所组成,山能够布散云雨,象征帝王的恩泽就像山生成雨那样普降臣民。龙是双龙戏珠的彩色花纹,象征帝王能够像龙那样神奇道劲地教化治理国家。华虫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雉鸡,象征帝王有文采和文明之德。宗彝是一对古代祭祀宗庙的盛酒之器,上边绣虎和长尾猿各一只,象征帝王的威猛和机智,以神武来定天下。藻是绿色的水草,随波而上下摆动,象征帝王的诞生是随世应运而生。火是红色的火焰,象征帝王的道德修养像火一样的旺盛,天天有新的进步。粉米是内含白点的红色圆形花纹,象征帝王重视农业如同人们离不开米那样。黼是一把月牙形的黑白色大斧,象征帝王遇事能有斩钉截铁的决断。黻是黑色的两弓相背的花纹(雏),象征帝王具有与属臣相济而决不独裁的品质。总之十二章纹饰的内涵,表示了作为一国之主所具有的美德和智慧。这也是统治者心理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现形式。

清代晚期,已不像最初那样的严格,后、妃们的朝袍、龙袍上也开始有了十二章纹饰中的某些图案,或五章、六章不等,甚至多至八章,尤其是清东陵慈禧墓中出土的一件黄绸彩绣云蝠平金佛字龙袍,上面竞使用了十二章纹饰的全部图案。这些超越服饰规制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清代帝后们对这种传统图案所表示的内涵看得颇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清之际繁文缛节的服饰制度已失去了它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在实际运用中已开始走样,甚至变得随心所欲。

(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