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16

第16章 帝、后冠服制

冠服制度是宫廷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和实施上都非常严格。:皇帝和皇后作为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衣着服饰上的规定就更为浩繁。

首先,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和雨冠等。

朝冠又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皮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来年正月十五改用黑狐皮)。冠顶上缀朱纬,顶子为柱形,共分三层。底层为底座,有金累丝镂空金正龙4条,间饰东珠4颗。二、三层各有镂空金升龙4条,各饰东珠4颗,每层间各有东珠1颗以隔,顶最上端衔硕大东珠1颗。夏朝冠,冠体呈覆钵状,用盛产于东北并被满族视为吉祥之物的玉草或藤、竹丝编成冠体,再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冠沿周边镶有石青色织金边饰。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佛周围饰东珠15颗。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并饰东珠7颗,顶子与冬朝冠相同。

吉服冠,冠形似朝冠,按时节也有冬夏之分。冬用海龙、薰貂、紫貂皮制作,夏用玉草、藤、竹丝编成,红纱绸裱里,冠檐周边以石青织金缎饰边。

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用皮或青绒制作,红绒结顶,自红绒结下满缀红缨。夏常服冠形同夏吉服冠。使用材料与夏吉服冠相同。

行服冠,冬用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制作,红绒结顶,满缀红缨。夏用形如夏常服冠,所用材料亦相同,上缀朱嫠,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颗。

雨冠有两种。冬用的冠顶高,前檐深;夏用的冠顶平,前檐敞。颜色均为明黄色,里为月白缎。冠面依时节可换用毡、油绸或羽缎等防雨材料。

皇帝的服装有衮服、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

衮服,是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用的。将其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肘,身长与坐齐(晚清时衣长至膝下)。石青色缎,身绣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绣五色云。春秋用料为棉或夹,冬为裘皮,夏用纱。

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颜色明黄,有冬夏之分。吉服,又称龙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皇帝参加吉庆典礼时穿用。为圆领、右衽大襟、箭袖、四开裾式长袍,有明黄色与蓝、红、月白等色,工艺多用妆花或缂丝。龙袍纹饰绣金龙九条,列十二章纹饰,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领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有绸、棉、纱、等各种原料,随季节变换。

常服,是皇帝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服装。石青色,样式与吉服相同,花纹随皇帝喜好选用,多以大小团花纹饰的素色纱、绸、缎等面料制作,在穿着时,多在常服外套一常服褂,形式为对襟平袖,长至膝下的外褂,颜色花纹与常服相同。

行服,是皇帝在巡幸和狩猎时所穿的主要服装,样式近似常服,但较常服短些,颜色随皇帝选用。冬多以鹿皮或黑狐皮做里,穿行服时还要在外套一行褂,颜色石青,圆领、对襟与坐齐,袖长至肘,随季节换穿棉、夹、纱、裘。

雨服,是皇帝抵御雨雪时穿的服装,面料多用油绸、羽缎和毡等防水性能好的材料,颜色皆用明黄色。

皇后的冠有朝冠与吉服冠两种。

朝冠也有冬夏之分,冬用薰貂,夏用青绒制作。冠体为圆顶呈抛物线状,周围有一道上仰的冠檐。冠顶由3只金风重叠而成,每只金凤间均以东珠一颗为隔,3只金凤各用东珠3颗、珍珠17颗通身装饰,冠顶最上端衔硕大东珠一颗。冠体上由中心向四周缀满朱纬,并缀金累丝凤凰7只,每只凤身各饰东珠9颗、猫眼石一颗,凤尾各饰珍珠2l颗。冠后缀金累丝金翟(雉鸟)一只,翟背饰猫眼石1颗,翟尾饰珍珠16颗。翟鸟尾下垂用珍珠编成的珠帘五行,每行珍珠60至61颗不等,共用珍珠302颗,珠帘中间断开接金累丝圆形饰片,上嵌青金石一块及东珠、珍珠各6颗,每行珠帘末端又缀珊瑚。

吉服冠,冠形与朝冠基本相同,用薰貂制作,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皇后的服装有朝褂、朝袍、龙褂、龙袍和朝裙。

朝褂,分为三种,均石青色,褂的边沿用片金镶边。第一种圆领、对襟、无袖的长背心,胸围上前后各绣立龙2条,下通襞积(褶裥),胸围下横分四层,一、三层绣行龙,二、四层分别绣“万福”、“万寿”字样,各层均以彩云相间。第二种纹饰前后正龙各一条,腰围行龙4条,中有襞积,下幅行龙8条。第三种纹饰通身前后大立龙各2条,中无襞积。

朝袍,有冬夏之分,颜色均用明黄。冬朝袍有三种样式,夏朝袍有两种样式。

龙褂,颜色石青色,分为两种:其一为圆领、对襟、左右开口,长与袍相等,饰纹为五爪金龙八团,其中两肩和前后身各绣正龙一团,前后衣襟绣行龙四团,袖口上各绣行龙2条,褂下幅饰八宝立水图案。其二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饰,其他均与第一种相同。

龙袍,形式为圆领、右衽大襟、箭袖,袍身用明黄色,领与袖用石青色。根据袍身纹饰,又可分为三种:一种袍身绣有金龙九条,间以五色祥云,或加福、寿纹,下幅为八宝立水图案,领前后有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有行龙各一条。另一种绣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及前后身有正龙各一团,前后襟有行龙四团,下幅为八宝立水。再一种是下幅不加纹饰,其他与第二种相同。

朝裙,似围裙状,在腰际处有襞积,后腰缀有系带两根,可系扎在腰部。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皮做边饰,上用红织金寿字缎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龙妆花缎面料,均以正幅裁制。夏朝裙用片金饰边,面料以纱为主。

清代帝、后在穿用这些冠服的同时,还要佩戴相应的饰物,这些饰物在佩戴的场合以及与服装的搭配上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饰物包括朝珠、朝带、金约、领约、耳饰以及彩悦等。

朝珠,按照清代的冠服制度规定,帝、后在穿朝服或吉服时必于胸前佩挂朝珠。朝珠由108粒圆珠贯穿而成,4颗大珠将整串珠间隔成四等份,大珠称为“佛头”,其中有一佛头连缀葫芦形的“佛塔”,贯以“背云”垂于背。朝珠两侧还有三串小珠,一侧两串,一侧一串,称为“纪念”,每串各10颗,佩戴时男左二右一串,女左一右二串。朝珠以产于松花江下游的东珠最为贵重,皇帝朝珠用东珠,但祭天时要换用青金石珠;祀地时要换用蜜珀珠;朝日时换用珊瑚珠;夕月时换用绿松石珠。皇后所用朝珠,穿朝服时,佩带三盘,一盘东珠,二盘珊瑚珠,东珠挂于颈上垂于胸前,两盘珊瑚珠各从左右肩斜挂下来,交叉于胸前。穿吉服时佩带朝珠一盘。帝、后朝珠中贯穿圆珠的绦带均用明黄色。

朝带、吉服带、常服带和行带,是皇帝穿用相应服装时系于腰间之带。

朝带,以丝绦织成带状,有两种形式,颜色皆明黄色,一种用于大典,带上钉饰镂金龙纹圆板4块,金圆板上镶嵌用红、蓝宝石或绿松石及东珠组成的十字花形,再以20粒珍珠围边,第二、四块金圆板下各垂有浅蓝和白色粉一条及囊、燧(古时取火的器具)、褊(古代解绳结用的骨制锥子)、挂刀等。另一种用于祭祀,带上有镂金龙纹方板4块,板上镶嵌宝石,祭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块饰东珠5颗,以20粒珍珠围边。惟祭天时朝带颜色为纯青色,其他均与大典所用朝带相同。

吉服带,为明黄色,形式与朝服带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佩吩的形状与颜色上。朝服带的吩下宽而头尖,一蓝一白,吉服带的吩下直而头平,颜色纯白。带上钉饰镂金板4块,上衔珠玉宝石,其他与朝服带相同。

常服带与吉服带相同。

行带,为明黄色,左右佩系,用红香牛皮所制,饰金花银环各3个,佩帉用高丽布,比常服带佩粉稍宽而短,行带上佩挂刀、荷包、罗盘、牙签筒、火镰袋等物。

金约,是皇后朝冠的配件,在戴朝冠时要先戴金约,再戴朝冠,起着约发的作用。金约状如圆箍,镂金云13块,上饰东珠13颗,织金缎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下垂珍珠5串,共用珍珠324粒,每行有大珍珠一颗,每串分为三段,中以青金石连接,石上饰有东珠。

领约,是皇后穿朝服时戴于项间、压于朝珠和披领之上的饰物,状如圆形项圈,用金累丝作托,上嵌东珠11颗,间以珊瑚。

耳饰,清代满族妇女传统风俗为两耳各戴3件耳饰,乾隆十四年选秀女时,发现有的满族女子仿效汉俗,一耳只戴一饰,于是立即明谕禁止。皇后耳饰,左右各3具,每具金累丝龙衔头等东珠各2颗,珠重叠成葫芦状。

彩悦,是皇后穿朝服时挂在朝褂第二个纽扣上垂于胸前的饰物,长约一米左右,上窄下宽,与皇帝朝带上的佩帉形状近似。彩悦上端有挂钩和玉环,同时将挂钩钩于朝褂上,玉环上的系物与皇帝朝带系物大致相同,多为牙签盒、火镰盒、挂刀、荷包等生活用具。皇后彩蜕绿色,绣纹为稻禾、蜜蜂、灯笼,借此谐音为“五谷丰登”。

(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