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宫规礼俗探幽
3082300000015

第15章 皇家建储制度

皇位的继承,事关国家兴亡,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均视其为头等大事,有一套完整、周密的制度。清朝对储位继承更是倍加重视,充分借鉴前朝的有益经验,又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建出了别具特色的秘密立储制度。

在秘密立储制度未形成前,围绕储位之争,在清代的历史长河中曾演出了一幕幕惨剧,致使父子、兄弟骨肉相残。如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骁勇多谋,能征善战,军功累累;努尔哈赤对他委以重任,在时人的眼中,他是汗位无可争议的人选。但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褚英变得强横不法,他网罗亲信,结党营私,离问众大臣和努尔哈赤的关系,加快了篡夺汗位的步伐。他曾威胁诸弟:“尔等若不将吾之一切告之汗父,日后必有好处;否则,吾即汗位后,将与吾为恶之诸弟、大臣尽皆杀之。”更让努尔哈赤无法容忍的是,当努尔哈赤领兵出征时,留守大营的褚英与亲信密谋:若努尔哈赤一旦兵败回营,即于城外截而杀之。褚英的种种劣迹,实属十恶不赦,努尔哈赤经过深思熟虑,痛下决断,将褚英囚进高墙,两年后杀之。褚英死时仅36岁。

褚英一案对努尔哈赤产生极大的刺激和震动,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努尔哈赤就立储一事变得十分谨慎。然而,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努尔哈赤日渐衰老,在频繁的征战中难免出现闪失,因而经过周密考虑和观察,最终确立代善为太子。

不料,一向精明、果决的代善听信继妻纳喇氏谗言,多次欲杀其前妻之子硕托,而经多方查证,硕托之罪纯属子虚乌有,实为陷害。努尔哈赤大怒,进而倍感失望,痛责代善“若听汝妻之谗言,而欲杀亲子、诸弟之人,哪有资格当一国之君,执掌大权?”这时的努尔哈赤对代善已不抱任何希望,废除了他的太子之封,贬为庶人。

褚英、代善两案发生后,努尔哈赤毅然决定由和硕贝勒共掌国政,和硕贝勒共为九人,并正式发布共执国政的法令。然而结果是皇太极最终谋得帝位,继承大统,这则是努尔哈赤始料不及的。

皇太极死后,在其继承人一事上再起争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互不相让,几乎兵刃相见。最后双方经过多次协商,讨价还价,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承帝位,才宣布了这场争斗的平息。

康熙末年,储位之争愈演愈烈,达到顶峰。康熙十四年第一次设立太子时,距人关已30多年,此时,汉文化渐被满族人所接受,尤为重要的是康熙帝自幼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处处以封建正统思想为行动准则,在立储一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康熙十四年,康熙帝年满23岁时,他已生有两子:长子允褆和次子允扔。允褆为庶出,其母纳喇氏当时是一个连封号都没有的低级侍妾,而且其父地位卑微,仅为郎中。受等级思想制约的玄烨(康熙),绝对不会立这样的人为皇储。次子允礽虽小但系孝诚仁皇后所生,允礽出生后不久,其母即因病去世,允扔倍受康熙宠爱,在他2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康熙对允礽寄予厚望,盼其早日成才,因而对允礽在教育上可谓用心良苦。在康熙及诸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允礽才学日进,满汉文、经史、骑射等无一不精,成为康熙理想的继承人。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地位的不断升高,允扔的权力欲也日渐高涨,他任意驱使诸弟、大臣,甚至在康熙面前对大臣大肆辱骂。最为严重的是,他竟擅自作主将康熙的谕旨进行修改,俨然以皇帝自居。允丰乃的所作所为使康熙帝悲愤交加,伤心至极,于康熙四十七年废去允扔太子封号,囚进高墙。

皇太子允扔被废时,康熙已有子20人,并多长大成人,允礽废掉,给诸皇子带来一线希望,他们又各植党羽、亲信,加紧活动。其中,皇八子允禊最为活跃。康熙焦虑异常,权衡利弊后,痛下决断,将允禩锁拿,交议政处审理。

万般无奈之下,康熙再复立允礽为太子,以为权宜之计,同时,寄希望允礽能改邪归正,毕竟,允礽是康熙最疼爱的皇子。然而康熙再一次失望了,允礽复立后,不仅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明目张胆地纠集旧日党羽,扩充势力。并派家奴到江浙等富庶地区勒索贡物,搜寻美女,骄奢淫逸,无以复加。康熙五十年,再废允扔太子封号,同时警告其党羽“日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允礽的复废,实咎由自取。

此后,康熙再未立太子,清代立储终未形成制度。康熙死后,皇四子胤稹(雍正)谋得帝位。胤稹在即位前后的若干年中,亲身经历了皇室中夺储斗争的风风雨雨,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皇权交替是一个牵涉到整个政局的稳定或****的关键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继位之初,雍正就把立储之事列上了议事日程,雍正元年八月,召集王公大臣谕日:“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接着他追忆了其父在立储上的教训,提出了自己的立储设想。他说:“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至此,清代秘密立储制度正式确立。

清代秘密立储之制堪称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创举,它有效地避免了诸皇子争夺储位带来的****。同时,对众皇子又有一种促进作用,只要想继承储位,不仅要德才兼备,还要宽厚待人。

清代秘密立储制度建立后,各朝再未发生像清初那样大规模的结党营私、争夺储位的现象,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传承。

(曹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