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省会的武汉是一个很难说清的城市。很难说清也就是说起来有一点难度。当年造物主在创造它的时候,就给它了一个让人既羡慕又同情的位置,而现在的武汉,的确也是让人既羡慕又同情。武汉这个城市也就在这样一个尴尬境地中徘徊。
1.“大武汉”之“大”
刚来武汉的人都会为武汉的大气感到惊讶,“武汉真大呀!”“我怎么觉得武汉比北京、上海还要大呀”,但是却不知道武汉为什么比它们大,因此还常常怀疑自己的感觉是不是真的。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大”的城市,一个是大上海,再就是大武汉。“大武汉”之称由来久矣。1938年全国抗战期间,武汉更是一跃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盛极一时。“一五”、“二五”时期,“武钢”、“武重”、“武锅”等一系列“武字号”风光无限,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国三四名,独领风光一时。
大武汉非武汉人的自称,而是源于广东中山人氏的概括。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而“保卫大武汉”,就是抗战时期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
倘若打开武汉市的地图,那才更是大开眼界。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4l平方公里,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全市总人口831万,比奥地利、挪威、芬兰、丹麦的人口都多一二百万,其中市区人口占总人口60%,流动人口120~150万。就城区面积、人口规模而言,仅在北京、上海、重庆之后,武汉不可不谓之大。
武汉之“大”,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地域特征给人以“大气”的感觉。试想,在中国还有哪个城市是由三个隔江相望的城市结构造就的呢?武汉雄踞江汉平原,在这座城市里,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大湖和山陵。茫茫长江纵贯市区,串联起武汉三镇,滔滔汉水分割汉口汉阳,这里可能也算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沙湖、南湖,东湖等大湖分布于城区,周围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型湖泊,其中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坐飞机俯瞰会发现整个城市是左拥两汉(汉口汉阳),右抱武昌,城中有湖,湖畔绕城的格局,显得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给人以雄伟的印象。
武汉三镇中,如果把武昌和汉口两镇分别搁在其它地方就已经可以算是两座大城市了,何况它们还连成一体,于是城市的面积陡然间大了很多。再说南京与武汉,都是长江边的大城市,但与武汉相比,南京就显得很小了。首先说长江大桥,去看南京长江大桥,发觉桥东市声繁华,一派都市景象,但往桥西一望,和桥乐的发展建筑明显有差距。而你在武汉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无论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或者长江二桥的桥头上,两头都是一望无尽的繁华城市景色。尤其是夜晚经过长江大桥,可见车灯流如梭,两岸灯火辉煌,那边是汉口林立的高楼,这边桥下是司门口商业区的闪耀的霓虹灯。难怪第一次来武汉的人,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大。
伟人也喜欢大气的武汉。据说建国后******到武汉多达四十多次,而他到其它大城市(北京不算)走动的次数据说基本上没有超过两次的。这个要超越成吉思汗的近代豪杰每次来到武汉几乎都要“畅游长江,夜宿东湖”,“我就是喜欢这个城市”,这是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心里话。
美国人也为武汉的大气所折服。曾经有个美国人预测武汉将是世界上名列第二的超级大都市。武汉真的有这么大的潜力吗?武汉是湖北省的龙头,GDP占全省的30%,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3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3.6%,出口总额占52%,外商投资占70%左右。在湖北乃至中西部,武汉可谓“鹤立鸡群”、“举足轻重”。
武汉有其大,也必“大有大的难处”。作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下岗再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大;同时也存在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管理的难度大等问题。
“大武汉”的成就和影响并没有和这个“大”家对上号,且不说远远比不上北京、上海,就是和那个比它边远比它小的广州,也差得很远。甚至在省会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在过去某些时期,武汉一直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既没有领导消费潮流的物质产品,也罕见开拓文化视野的精神产品。除街道脏乱、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和服务态度恶劣外,在全国各类“排行榜”上,武汉似乎都难列榜首。
2.武汉,你被谁抛弃
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写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但是,那只是历史上的事情,如今已经变得遥远。
一个曾经笑傲长江南北的城市成了没落贵族——在中国中部,武汉已“不做大哥好多年”。它不再是小兄弟们的比学对象,而是赶超的目标,一副“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尴尬。
武汉九省通衢,南来北往的都是商人。商人喜热闹,图方便,随便找个店喝杯茶,吃碗面,侃侃大山,生意做成了,拔脚就走。汉正街就这样名扬四海,带来了武汉的繁华,外国商船也往来于此,汉口因此成为天下名镇,天下名埠,天下名港,天下名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武汉已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东方大都会。有数据记录:1886—1911武汉已有近代工厂100多家,17个国家在汉设立银行、学校、教会,金融机构更是数不胜数。建国后,国家在武汉建立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长江大桥等。这些成就了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底子,成为中国第四大工业城市。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也设在中国的正中央——武汉。
1986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还在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2002年,武汉的GDP已经远在十名之外,甚至被苏州、无锡超过。武汉在发展但别的城市发展得更快。以至台湾的媒体把武汉评为只是一个二级城市了。武汉到底怎么回事?
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四大媒体,真的很难看到听到关于武汉的消息,武汉的影响力就这么小。随着武汉经济地位的下降,政治地位也开始日益下降,武汉在国家中的话语权也已丧失殆尽了。
原武汉无线电五厂工人王师傅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金鸡音响是全国最红的品牌,东北来拖货的车子在厂门口排队,本地人要买也难,要凭结婚证发货”。
武汉风光不再的品牌,不仅仅是“金鸡”,“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希岛冰柜”、“长江音响”、“红山花电扇”等一批“国优”级品牌纷纷陨落。
以前的汉派服饰和“汉货”,都销声匿迹了。“重庆火锅”风靡全国,已经形成很大产业。武汉呢?武昌鱼、热干面都只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偌大一个城市居然极少有国际甚至是国内高水平交响乐团的演出。武汉的经济落后,文化更落后。武汉的形象太差,市民素质也亟待提高。武汉的软件业始终在低谷徘徊,一批具有成长性的企业纷纷跳出武汉,到北京、上海寻找外面的世界。
到现在,很多武汉人对那批风光品牌的陨落依然耿耿于怀,挥之不去。一位外地投资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汉这座城市实际上是被武汉人自己低估了。
伴随着一批知名企业退出历史舞台,武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继而怀疑自己的城市。
武汉人的自信心开始动摇。
中国大地上,东部有上海,西部有成都重庆,北方有京津,南方有广深,中部武汉还能持续多久?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篇关于武汉的文章中曾这样描述,远眺汉水、长江两江交融,虽然两江四岸风采依旧,但(人们)心中恐怕也会不胜感慨:武汉——昔日“东方芝加哥”的神韵也随这滚滚江水,奔流到海,一去不返了吗?
来自湖北某小县城的张海是一家医药公司的职员,在武汉安了家,他并不以此为骄傲,因为他远在深圳的同学总是“嘲笑”他,“你就是从一个小县城到了一个超级县城”。这让张海很郁闷,也让他感到更不自信。
这些年,一方面,不断有国内外专家对武汉的发展前景作出“下一个上海”等一系列乐观预言;另一方面,在国家一次次确定的区域开发重点中,却又找不到它的名字。更有所谓“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和“中部塌陷”的舆论压力。
让老百姓不服,让经济学家不解,让政府官员不甘心的是,武汉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不应该“塌陷”。
武汉无论在区位,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方面,在水资源、水电资源方面的优势,都让其他的城市羡慕不已。
论人才,武汉大专院校的数量为全国第三,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论商业传统,20世纪初,武汉已经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大都会,汉口港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上海、天津,上百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此设立分行或办事机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论“冲劲”,从历史上来看,武汉人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出品的“汉阳造”名震天下;辛亥革命第一枪也是在武昌打响。1979年,率先开放的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带动了中国小商品流通领域的一次深层次革命。
在所有制构成方面,武汉市的国有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体制上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最典型的要属武汉这个“鱼米之乡”竟然一度要“喝珠江水(饮料),吃广东粮(副食)”。武汉的产业结构虽然大而全,但产业内部的联系不多、不够,使武汉大而不强。
从区域经济看,中部地区正面临多面夹击的被动局面。武汉包括整个中部地区面临着被政策边缘化、孤立化和分散化的危险。
如果武汉仍不思进取,不争第一,不抢机遇,还将会失去一个又一个机会,武汉的发展更会迟滞多年,会有更多的小兄弟对武汉回头一笑:加油,老大哥!现在武汉正站在十字路口,往东看,是上海;往北看,是北京;往南看,是广州;往西看,则是蜀中双雄。
武汉这座城市有些特别。武汉有中国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这样一种“最好同时也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就暗示了武汉将会有中国最好但也可能最坏的前途,武汉现在便正在这两种前途之间徘徊。
有人说武汉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在东南西北的夹击之中,在一轮轮的政策调整中,盘盘落空,最终落到一个“不是东西”的局面。
3.武汉魅力之源
曾几何时,提起一座城市,首先想到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特别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武汉在与先进地区做比较时,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楼够不够高,车够不够多。
综观世界10座最佳商业城市,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之外,几乎都有着令人神往的个性魅力。新加坡、旧金山、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亚特兰大、多伦多、巴黎和东京,只要我们列举出这些城市的名字,迎面而来的是它们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城市风格,而这也成为其长期繁荣、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3年,国际美学学会会长佐佐木介一先生来到武汉,惊叹这是他到过的最美丽的城市。
而对大多数武汉人而言,这一惊叹多少显得有些突然。武汉,和北京的大气,西安的古朴,上海的奢华,苏州的精致,成都的闲散,重庆的火爆完全不同。它独特,它是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的地方,酸甜苦辣通吃,ABCD全来,糅和了大江南北、东西双向的所有特点。或许没有特点,就是武汉最大的特点吧?事实上,越是行走世界的人,越能感受到武汉的“无与伦比”。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是跨江、跨河发展。伦敦跨泰晤士河,巴黎跨塞纳河,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跨多瑙河、天津跨海河、广州跨珠江、兰州跨黄河……
但是只有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此外,还有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几十座山峰高低错落,大小1200多座桥梁各具神韵。
武汉有便利的交通、众多的高等学府,其地理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张之洞曾为武汉题写过一副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这副楹联极为准确地把武汉的战略地位显现出来,可概括为“砥柱中游”四字。武汉市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政治地位的砥柱中流之作用,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武汉在许多历史时期所起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老的武汉山多水广,风光旖旎,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汉口、汉阳、武昌的风光又各具特色,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从自然环境看,武汉在世界城市之林中,更显空灵大气,堪称独树一帜。武汉拥有两大江,数十面大小湖泊。除了汉水、长江是武汉的品牌标志外,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
山体之美是武汉的又一大魅力。武汉不仅有江和湖,还有很好的山体。这些山不是在城周围,还是像武汉的江和湖一样,插在城市的中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资源。从山脉来说,从东湖磨山、珞珈山、洪山直至蛇山、龟山,这是武汉的一条龙脉。从武汉地理总体格局看,武汉不仅是长江、汉江两条白龙划城而过,而且还有洪山这条青龙穿城而行。“三龙”走武汉,交会南岸嘴,聚气龟蛇二山,可谓“三龙会”。如果将这些龙都显现出来,武汉必将成为中国甚至全世界最独特最美丽的山水城市。
而如果我们放眼历史,武汉更是独具风彩,傲视群城。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1911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有人说,城市是历史文明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明的承载者和创造者。让山水相映间充盈历史文明之积淀,正是武汉找寻并彰显个性的魅力之路。
4.武汉的城市个性
性格是城市的眼睛。法国有一位地理学家说,城市就是一个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她就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城市的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城市的性格。
中国的城市,南北各具特色:南方的城市便多半是“女性”的,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上海(旧上海)是洋场少妇,成都是宝钗初嫁,重庆是徐娘半老,广州是文君卖酒,武汉是木兰从军,厦门则是纯洁少女;北方的城市则大抵是“男性”的,比如北京是威严而慈祥的父亲,西安、兰州、太原、济南、洛阳、开封,不是“汉子”,便是“大哥”。——这就是城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