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中小企业经营案例大集
22639100000002

第2章 【案例及分析】中小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2)

控股公司决策层认为,上海纺织工业作为老的传统工业,计划经济痕迹特别严重:一是厂多,国营、集团、事业单位加起来有600多家,其中老厂、小厂居多;二是产品雷同,低水平重复多,内部掣肘,形不成规模效应;三是资产沉淀分散,各家割据,生产方式粗放,未能集约经营;四是固定资产多,流动资产少,拥有62.8亿元净资产,其中57亿元是固定资产,仅有6亿元是自有流动资金。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控股(集团)公司以观念为先导,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原则,在较大范围内实施资产流动与重组,着重抓三项工作:

1.实施资产联结,企业重组,塑造资产运营载体

国有资产授权管理后,上海纺织方面的资产有了人格化的代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对政府授权的62.8亿元国有资产的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并牵住盘活资产这个牛鼻子,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调整。以出资者身分按照“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退二进三,利用地租级差效益;有利于发展处于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协作;有利于优势企业扩张、兼并消灭亏损企业;有利于发展支柱产业地位的大产业;有利于做大出口创汇,对原19个行业性公司重新优化组合,进行出资、改造、重组为14个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经过各有限公司的优化组合,已重组企业111户,占原国有企业总数的37%,其中33户企业重组成8家企业集团,33户企业组成了12家总厂,45户企业组成10家分公司。目前,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数已从原来的302户减少至180户,形成了14个有限责任公司,4户股份制公司,1家全资子公司的新格局。

2.推行“三名”战略,扶优扶强,促进企业优势扩张

上海纺织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大批著名品牌、著名企业和著名企业家,他们是“含金量”富足的无形资产,充分发挥这“三名”效应,让他们优势扩张,这是控股公司新的经济生长点和新的经济支撑点。处于困境中的上海纺织工业一定要抓住这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盘活存量的启动财富。为此,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扶优扶强,因势利导,积极实施“三名”战略,以名牌为龙头组建集团形成规模效应,让名人当产权代表盘活存量资产;由名厂作支撑进行优势扩张,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以上海针织九厂为核心的三枪集团,近年来由于致力于新品种开发,扩大三枪品牌效应,生产不断发展,1990年至今已先后兼并了六个亏损企业,资产膨胀,生产发展。兼并前的1990年,其总资产仅0.9亿元,至1994年,其总资产已达4.29亿元,增加了3.7倍,销售额与利润大幅度上升。

3.加大调整力度,重组止亏,从速改造不良资产

这几年,企业亏损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自进行资产授权管理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下决心要通过资产的盘整重组,从速改造不良资产,从根子上拔除亏损,在重组中消灭亏损,实现真正的止亏、减亏。控股公司出资重组14个有限责任公司以后,各有限公司在自身产权范围内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根据本公司规划目标,加大了企业重组、调整力度,积极运用重组方式止亏,变死资产为活资产。

4.加快产权流动,变现求活,实现资本结构优化

围绕资产流动、变现,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先后采用了企业出售、股份制企业有偿收购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偿收购集体企业、购入产权、中外合资、中外联营、入股控股、上市股份公司出让国家股进入二级市场,把国有小企业的产权部分或全部出让给职工等方式,取得了资产增值、优化的效果。与上海纺织行业“死账”对应的“活人”,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在改造不良资产、沉淀资产的过程中,“死账”通过调整可以变现,在调整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压缩大量的冗员。上海纺织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安置劳动力的最大产业,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养人产业,而现在无情调整,大量人员从生产岗位上走下来,如处理不当,将危及社会安定。因此,控股公司虽是资产运作公司,但必须面对现实,将劳动力安置作为结构调整的配套工程。于是控股公司成立了劳动力置换分公司,逐步形成了16个工作站和1176人组成的工作网络,创建了具有纺织特色的“无情调整,有情操作”的再就业工程。几年来,共减员工18万人,劳动力置换分公司成立后共分流人员8.08万人。

上海纺织行业通过资产重组,不仅盘活了“死账”,而且初步解决了30万职工下岗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案例评析〕

(1)撤局改制,政企分开,是市场的要求,有许多地方在改革之中出现了“挂新牌干老事”的现象,关键是舍不得既得利益,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从原有的纺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革而来,一直没忘控股公司的目标。首先建立了法人治理机构,其次把全行业的机构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定位。这为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资产增值奠定了基础。

(2)资产联合,企业重组,有利于改造不良资产。这几年,企业亏损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上海纺织控股公司下决心通过资产的盘整重组,从根子上拔除了亏损,实现了真正的止亏、减亏。

(3)拓展资产的流动途径,创造多形式、多方位、多渠道流动、转移的经验,是加速产权交易、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环节。这是过去作为行政性政府机构时无能为力的,上海纺织控股集团获得了这一机遇和手段,并且很好地应用了,使企业效率臻于日上。

案例:产权改革,再创辉煌——江苏板神有限责任公司改制

〔案例介绍〕

江苏板神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常熟市电扇厂。该厂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但进入80年代中期由于产品老化,机制僵化,企业生产经营每况愈下,连年亏损,市里从1987年开始连续三年对该厂实行零基数承包。80年代末,该厂开发了家用冰柜,才逐步开始转机,到1992年达到10万台年产量。在此基础上,从1992年底开始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分两步实施企业改制。通过改制,为老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94年该公司主产品冰柜产量达到20.6万台,实现销售3.1亿元,获利税262.5万元。在全省数千家轻工企业中,销售、利税均列前10名;已连续三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产量、销售、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创利税四个第一名。

常熟市电扇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是分两步实施的。综合两步改制的过程,主要做好了以下工作:

1.资产评估,核准家底

该厂最初是合资合劳的手工业合作企业,除企业自有资金外,还有联社资金。近年又与香雪海公司联营,与外商合资,还有国家减免税以及职工集资等,资本金的成份复杂、分散。为核准老厂的家底,由会计事务所,市经委和轻工局的专家联合组成资产评估小组,采取重置成本标准和历史成本标准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估。(1)对房屋及建筑物按重置价评估,对设备等固定资产,则根据物价变动和功能损耗等多种因素,与设备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测定。(2)对流动资产,由于该厂有严格的内控手续和实物定期盘点制度,发生的溢亏及时调整,基本反映了现价。因而按永续盘存制记载的账面价值计算;(3)对非经营性资产评估后,在资产总额中剔除,不作为股权的出售范围;(4)对其他企业投资和职工的集资,经核准后也从资本总额中剔除,作为企业的负债处理;(5)企业占用的土地不作评估,仍按原办法交纳土地使用费。经全面评估,核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13464641元,其中:联社资金及其增值819775元,国家扶持基金及其增值为1930070元。

2.理清产权,设定股权

核准了家底,就为明确产权和各种股权的划分提供了依据。明确联社资金和国家扶持基金及其增值部分的产权归主管局,设定为“合作股”,参与分红,今后不再交纳企业管理费;其余资产的产权归企业。这部分资产划分为两种股权,一是“集体股”,股权归企业所有,二是划出15%左右的集体资产设定为“共享股”,量化到职工名下,享受分红;还设置了“职工股”,由职工出现金入股。1993年实行的股份合作制股本总额为1883.88万元,其中合作股占10.44%,企业股占45.43%,共享股占14.71%,职工股占29.42%。

在1994年实施第二步改革出售集体股权时,把原设置的四种股权调整为两种,一是“集体股”,主要由联社资金和国家扶持基金及其增值部分组成,产权调整为归市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有,委托轻工局代管。这部分股权为2749845.85元,占20.42%;二是“个人股”,由职工出资购买,计10714795.15元,占79.58%。出售集体股权的现金收入委托轻工局管理,继续留在原企业经营,由企业向产权单位交纳使用费。

3.共享量化,现金购股

依据集体企业合资合劳的性质,在第一步改制时,将企业历年的盈余公积金划出作为共享股。划出的共享股按人均50%,每个职工均占;工龄30%,按职工的本厂工龄一年算一年,厂外连续工龄两年算一年计算,测算到人;贡献和职务占20%,计算到有关人员。量化到职工名下的共享股,职工只享受分红,没有所有权,不得继承,也不得转让,退厂或死亡股权归还企业。与此同时,职工按所享受共享股份额的二倍交纳现金入股。这种称为职工股的股权归出资者所有,可以在内部转让,也可以继承。不入现金股的职工不得享受共享股,第一步改制全厂282名职工人人出资入股,吸收现金554.28万元,人均1.93万元。有了这一步改制,职工的心理和资金上的承受能力大有提高,也得到了实惠。因此,当1994年年初要进一步出售集体股权时,职工都相当涌跃,在半个月之内就交足1000多万元。在此过程中,允许职工将原集资款转为股金。

江苏板神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两年来,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国家作出了更大贡献,职工也相应得到了实惠。

(1)产权改革,使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过去,企业按照全民企业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行股份合作制,进而出售股权后,使企业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优势和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994年该公司的冰柜生产量达20.6万台,实现销售3.1亿元,上交税收1065.6万元,实现利润1560万元,均比改制前的1992年增长2倍以上;劳动生产率比1992年翻一番;人均创利税8.99万元,比1992年增长2.4倍;职工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6961元。

(2)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实行股份制后,企业的经营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严格按照股份制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自我约束,认真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1994年实现的税后利润,股金的分红率可达40%以上,但他们只分配20%,其余全部留作盈余公积金,目前公司盈余公积金达到1358万元;而对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在扩产、增强发展后劲上,舍得投资。两年来,公司已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造了新厂房,还新建了为冰柜生产配套的纸箱包装厂,板神暖通空调设备厂和中日合资松下板神电器有限公司。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1994年公司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4%,净资产利润率达51.1%。

(3)以市场为取向,规范了企业行为,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企业实行股份制后,使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拥有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完善了企业的法人制度,使企业按公司制的规范实施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实现了五个转变。即:所有制由单一的“二全民”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产权由原来关系不清转变为逐步明确,把虚置状态的产权变为人格化、具体化;经济运行由以前上级指令为主转变为企业自主决策,按市场规律办事;决策风险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转变为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经营战略由依赖政府型转变为自我发展型。公司领导深有体会地说“企业实行转制后,我们的责任很重,风险也相当大;但目前企业的活力也正是来自这种压力,逼得我们要不断开拓,负重拚搏”。总之,实行股份制后,由于资金共筹、积累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企业真正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4)提高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过去,许多职工的心态是“人人都是主人,人人又不把自己当主人”。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既是劳动生产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既有按劳分配,又有按股分红,这种利益驱动,大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的命运与职工的利益紧紧联在一起,广大员工真正做到了干主人事,操主人心,尽主人责,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