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
21575100000013

第13章 勇敢者的挑战——原始渔猎

狩猎是人类获取食物的最古老的方式,在半坡人的生活中也相当重要,它为人们提供了肉食、皮毛、骨角和油脂之类的物品。当时,在人们居住地附近有茂密的丛林、大片的草地和沼泽,其中生长着许多动物,有鹿、羚羊、斑鹿、竹鼠、貉、獾、狐狸、兔和雕鸟等,这就为人们的狩猎提供了天然的良好场所。

狩猎活动是集体进行的,男子一般结队出行,由富有经验的猎手带领。他们身背弓箭,手持长矛,腰系飞球索。当发现猎物后,人们用石块、飞球索、弓箭、长矛、棍棒等进行射杀与围猎,有时也采用火围、网罗、陷阱和驱入栅栏等方法捕获猎物。

半坡人使用的狩猎工具中以弓箭最具杀伤力。弓箭发明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到仰韶文化早期时,弓箭仍然是很盛行的狩猎工具。人们用韧性较好的树枝或藤条做弓,用兽筋做弦,用木质坚实的树枝制成箭杆,用小石片或骨片磨制成锋利规整的箭头,把箭头固定在箭杆上。经过长期实践,人们熟练地掌握了包括搭箭、拉弓、瞄准、撒放、收势的全套技术,半坡人已能灵活自如地使用弓箭。

弓箭具有射程远,射速快,杀伤力强,准确度高的特点,弓箭的使用无疑增强了人与自然作斗争的能力。

至今,弓箭仍是非洲的布须曼人、努巴人、班迪人以及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重要武器。因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弓箭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飞球索也是半坡人重要的狩猎工具。

半坡人的飞球索与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北美洲的易洛魁人、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所使用的飞球索用途相似。人们在兽筋、绳索或藤条的两端系球,打猎时,手握一个石球猛力旋转,然后,迅速扔出。飞球索凭借离心力和惯性作用继续旋转,碰到野兽后将动物缠住,那些逃跑的野兽只有束“足”就擒。我国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等都曾使用这样的工具去打猎。

小一些的石球或陶球,可以作为弹弓的弹丸,人们用它射杀飞禽或小动物。《吴越春秋》中就有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指的就是用竹弓发射弹丸,猎取飞禽走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的不断演进,运用石球狩猎的现象逐渐消失了。现代社会,人们赋予飞球索以新的含义和形式。在英国,飞球索发展成用绳索或铁链、铁锤组成链球,成为流行的“掷链球”运动。我国的杂技艺术中的“舞流星”观赏性极强,而“流星锤”则作为竞技器械和传统武术,流传至今。这些都是飞球索的变化与延伸,是远古人类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

渔猎经济为半坡人提供了大量的肉食。捕鱼也是半坡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当时的人们怎样获取鱼呢?从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鱼钩、鱼镖(叉)、网坠来考查,原来半坡人的捕鱼方式与我们今天大体相似。

钓鱼法,这是一种较容易的捕鱼方式。半坡早期,人们用直鱼钩钓鱼,扎上的鱼稍作挣扎就会逃脱。由此,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带有倒刺的鱼钩。鱼钩由兽骨片磨制而成,磨制得相当精巧细致,且美观实用,完全可以和今天的金属鱼钩相媲美。

叉鱼法,技术要求较高,需有丰富的叉鱼经验。鱼镖(叉)由骨、角磨成,镖(叉)身扁圆或尖圆,尖端非常锋利,单侧或双侧有倒刺。叉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投刺法,将鱼镖固定在镖杆顶端,手握镖杆投掷叉鱼;另一种是脱叉法,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镖杆上,另一端系在鱼镖柄端的圆形结疤上,鱼镖固定在镖杆顶端,叉上鱼后,鱼镖和镖杆分离,鱼镖上的绳子随鱼游动,这样可以捕获较大的鱼类。五六千年前,东部沿海一带的大汶口氏族部落也采用这种方法捕鱼,大汶口遗址中这种鱼镖出土的数量很多。至今,我国东北一些少数民族仍采用这种捕鱼方式。

网捕法,虽然半坡遗址没有发现渔网的实物,但彩陶花纹中有许多渔网图案。最有名的是网纹船形壶,这是六千多年前,北首岭先民们轻摇小舟,捕鱼活动的真实写照。在半坡遗址发现了二百多件石网坠,这说明半坡人已能使用网捕鱼了。石网坠是由小而扁平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河卵石制成的,在两侧打制出缺口,用绳子绑在网的底部,使渔网下沉,从而捕获大量的鱼、虾、蚌、蛤、螺蛳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

当然,人们也可能“竭泽而渔”或用筐篮扣鱼。

原始的渔猎活动,运动量大,处处充满危机,流血也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代价。因此,个人的力量就显得十分单薄,人们更需集体行动,共同协作,体味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每当渔猎归来,全村的男女老幼聚集在村口,如同欢迎凯旋的英雄,然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不一会儿,村落里便升起袅袅炊烟,传来阵阵烤肉香味,这是何等惬意的时光啊!

渔猎中立了大功的人在平均分配的食物以外,还将得到动物的皮、毛、角、犬牙等,以此作为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