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远在六七千年前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有关农业的发明,古书上多有记载,《白虎通·号篇》上有:“古之人多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逸周书·考德篇》记载:“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始兴,可代果实。”这些优美的神化传说把神农氏奉为原始农业的始祖,其实,农业的真正发明者正是妇女呢!
原始社会男女分工生产,男子从事渔猎,而妇女长于采集。她们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种禾本科植物的生长规律与特性,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将一种类似狗尾草的野生植物培植成了粟。农业的发明,是妇女为人类社会所做的一大贡献,同时,也是确立妇女崇高地位的经济基础。这种以女性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以氏族为单位的母系氏族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
粟,古称“禾”、“稷”、“谷”,去壳之后叫小米。关于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起源于中国,或者起源于埃及,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印度或墨西哥。经过考证,我国种植粟的时间更为久远,而且种植面积相当广泛。我国北方山东胶县三里河、青海乐都柳湾、淅川下集、郑州林山寨、洛阳王湾、山西万荣荆村、河北武安磁山、陕西临潼姜寨、西安半坡等数十处遗址都出土有粟的遗存。其中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是世界上出土粟最早的遗址。古书上载“‘稷’者,五谷之长也”,即说明粟是我国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
农业是距今10000多年前出现的,到半坡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达5275件,其中石斧、石锛、石锄、石刀、骨铲、蚌刀以及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磨棒等共计735件,占生产工具的17%左右。说明半坡人已经从最原始的刀耕农业迈入了耜耕农业阶段,这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系列化的农具表明,半坡人从开垦耕地、松土下种、田间管理到作物成熟后的收割与加工已经有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经验。半坡人是如何种植谷物呢?首先是开垦荒地。当时,人们采用砍倒烧光的办法,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割掉杂草,放火焚烧,然后把烧成的草木灰翻入地下作为肥料,这样就把荒地开垦成耕地。
除了火耕以外,半坡人可能还采用其他形式开垦荒地,像北美易洛魁人那样,第一年先由男子剥下巨大树干的树皮,使树木枯萎,到下一年,再将这些树木烧光。《周礼·秋官》卷十,郑玄注:“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
这种方法就是夏天把树干阳面的皮扒下来,让骄阳晒死树木;严冬把树干阴面的皮扒下来,泼水冰冻,冻死树木。
火耕地耕种一二年后,灰土减少,瘠薄的土地容易板结,为了便于农作物生长,必须靠翻地来补充地力。人们用石铲或类似木质耜的工具进行翻地。石铲可能是当时最进步的翻地工具,在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许多等形式的刻划符号,这也许就是木的符号。
《易·系辞》上记载:“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耜的大量应用,标志着半坡文化时期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当土地平整好以后,就要撒播种子,人们将粟种漫撒在地里,用石锄等工具盖上土。种子出苗以后,还要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人们用手拔,锄刨等方式清除夹杂在粟苗中的野草。石锄头部扁尖或扁圆,锄身略窄,一般安在鹤嘴木柄上使用,既能除草,又能间苗,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鸟兽危害也不可忽视,田鼠、竹鼠、羊、猪、兔和各种鸟类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在粟快成熟时,人们在地里看守,用狩猎的方法捕杀小动物。
辛勤的劳动终于盼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用陶刀或石刀收割粟。石刀通常两侧有打制的缺口,在缺口间拴一绳套,手握时须将大拇指插入绳套中,用刀刃切断粟秆。半坡晚期出现了石镰,可以只收穗不收秸,提高了收割效率。
丢在地里的秸秆在春播时放火焚烧后,草木灰可以补充地力,这也正符合当时原始的农耕方法。晒干的谷粒用石磨盘、磨棒去壳和碾磨,这种方法比《易·系辞下》中所说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已进步多了。
生产工具的改进,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自然相当可观。在半坡聚落遗址的H115号窖穴中发现的粟壳达数斗之多,还在一个小陶罐中保留有完好的粟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植粟呢?这是因为粟耐干旱,适于在北方黄土地带生长,且易种植,成熟期短,收获量大,又能久藏不坏,所以,粟是当时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谷尽藏,以粟为主”的储粮备荒方法了。
半坡人不仅种植谷物,还种植蔬菜,这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半坡遗址的一个地窖里,发现了一小罐已经炭化了的蔬菜种子,经过鉴定,这是芥菜一类的种子。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远古的半坡人吃着香喷喷的小米饭或小米粥,还有烤鱼和烤肉,配以芥菜、葫芦、野菜、野果等佐餐,这是何等的美味啊!
农业的发明,使人类结束了迁徙不定的生活,开始过定居生活,种植农作物,为渔猎、家畜饲养、纺织、编织、制陶等生产活动创造了条件。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半坡人在这里辛勤耕耘,不断开拓,开创了农业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