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1432100000018

第18章 阳货第十七

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

性相近,习相远。

为何要学诗?

独脚人。

学当及时。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词汇——

归:通“馈”,馈赠。

豚:乳猪。

涂:通“途”,道路。

宝:本领。

亟:屡次。

成长与感悟——

自《论语·卫灵公篇》《论语·季氏》到本篇,卫灵公、季氏、阳货分属不同的阶层——诸侯、卿大夫、家臣,但失其正,僭越本分的性质实属相同。

怀其宝而迷其邦,非仁;好从事而亟失时,非智。

孔子非非仁,非非智,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是谓至德。

人物——

阳货:阳虎,鲁国季孙氏的家臣。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成长与感悟——

性相近,在于人皆有所好有所恶,且“好好色,恶恶臭”,此性相近。

习相远,人各自好什么,恶什么多有不同,受环境的熏陶,各有彰显。

习可变性,即为纠偏,教人返人道之正,此为先贤圣哲施教的根本。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成长与感悟——

“上知”与“下愚”是一对。一般情况与个别情况是一对。

一般情况下,习可变性。个别情况为: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生而知之者。下愚:困而不学者。

链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成长与感悟——

君子学道各有所得,和而不同,终成体系,一以贯之。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词汇——

费:地名,季孙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说:通“悦”。

徒:空。

成长与感悟——

孔子渴盼兴周道于东方。在孔子看来,周道即礼乐文明之道,系王道精神。

王道精神超越阶层,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价值永恒。

人物——

公山弗扰:《左传》作公山不狃。他和阳虎曾一度共任季氏家臣,也曾经深得季桓子的信任,担任季氏的私邑——费邑的邑宰。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成长与感悟——

周道可以理解为礼乐文明,也可以理解为本章所言的“行仁于天下”。

具体路径:恭、宽、信、敏、惠。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词汇——

中牟:地名,位于晋国北部边境,非今河南中牟。

磷:薄。

涅而不缁:指染而不黑。涅,黑色染料。缁,黑色。

匏瓜:葫芦的一种。味苦,人们不食。可以做瓢或掏空系于腰间用于渡水。

成长与感悟——

周道、王道、礼乐文明、行仁于天下,不在言谈,贵在身行。

真正坚的东西,磨不薄;真正白的东西,染不黑。

良禽择木而栖。

人物——

佛肸:晋国大夫赵简子攻打范中行,佛肸是范中行的家臣,为中牟的县长,因此依据中牟来抵抗赵简子。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曰:“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词汇——

蔽:同“弊”,弊病,害处。

贼:伤害。

绞:尖刻。

成长与感悟——

在物体中,不可能只有作用而没有反作用。

“愚、荡、贼、绞、乱、狂”,就是“仁、智、信、直、勇、刚”的反面。

对于事物的反面,贵在觉知,纠偏,校正,学习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词汇——

兴:感发志意。

观:考见得失。

群:和而不流。

怨:怨而不怒。

迩:近。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名以“修己安人”为使命的君子来讲,首要是学诗。

诗教的效用尽在本章所言。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词汇——

《周南》《召南》:《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前两部分。

成长与感悟——

孔子之教尽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周南》《召南》,正道之始,王化之基。

生命若没有方向,即便至近之地,也无物可见,寸步难行。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成长与感悟——

前两章讲《诗》教,本章言礼乐之教。

礼乐之教贵在把握礼乐文明的本质。

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链接——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词汇——

荏:软弱。

穿窬:挖洞。

成长与感悟——

圣人教人,总是从正与反、上与下、内与外反复叮咛。

只重一端,轻了另一端,就如独脚人,站不稳。

外表严厉但内心软弱,如钻洞爬墙的盗贼一般。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成长与感悟——

对什么都“是是是”“好好好”,无原则,无是非,是为德之贼。

17.14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成长与感悟——

道听途说的人,与“德之贼”是同一类人。

链接——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词汇——

鄙夫:卑鄙恶劣的小人。

成长与感悟——

独脚人,站不稳,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链接——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词汇——

疾:病,缺点,毛病。

狂:志愿太高。

肆:不拘小节。

荡:放荡无礼。

矜:持守太严。

廉:品行方正而有威仪。

忿戾:蛮横无理。

直:直率。

诈:欺诈。

成长与感悟——

古者之疾,具有内敛的特征,为自我心智的弱化,并不伤害他人。

今人之疾,具有外张的趋向,为心智的强势,触犯他人,完全走向反面。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成长与感悟——

巧言无实,令色无质,是心性外张趋向的突出表现。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成长与感悟——

牢固地立足本,树立正,恶其不正。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则无邪慝矣。

链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成长与感悟——

天道贵无言默成,厚德敦化。

真正学道,以心不以辩,以行不以言。

链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

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成长与感悟——

无言,并非不表达意志,不彰明是非。

不屑之教,为深教之。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词汇——

钻燧改火:古时的取火方法。燧,上古时取火的器具。

成长与感悟——

仁,礼乐之根;孝悌,仁之本。

打着维护礼乐的旗号,却动摇了礼乐最坚实的根基,适得其反,哀哉!

凡行事,要问是否心安。

论述“三年之丧”的道理,告诫人们重视孝道。

17.22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词汇——

博: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

弈:下棋。

成长与感悟——

心,运动不息,无用于正,必生邪。

链接——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大学》)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成长与感悟——

勇是力量,义是方向。

失去了方向,力量就是祸患。大勇大患,小勇小患。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词汇——

讪:诽谤。

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徼:抄袭。

讦:揭别人隐私。

成长与感悟——

君子有所好,亦有所恶。好恶均居其正。

链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词汇——

小人:小民。

养:相处。

孙:通“逊”。

成长与感悟——

因为难保,应唯事唯敬,敬德保民。

近远之间有个中,即为度。

链接——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家语·好生》)

过分亲近而态度不庄重,就会显得轻慢;过分庄重就会显得不亲近。所以,对于君子来讲,亲昵到足以快乐交往就行,庄重到足以成礼的程度即可。此为远之、近之间的那个“中”。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成长与感悟——

四十,不惑之时,成德之年,仍见其恶,终也。

勉人迁善改过当及时。

链接——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礼记·学记》)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无闻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