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1432100000017

第17章 季氏第十六

忧在内。

益友与损友。

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三畏。

君子有九思。

名实相符。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词汇——

伐:征伐。

颛臾:国名,为鲁国的附庸国。

有事:用兵。

东蒙:在今山东蒙阴县。

主:主持其祭祀。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颛臾本就属于鲁国的疆域,为鲁国的臣属。

夫子:指季氏。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使出自己的才力,担任相应的职位,不能胜任则辞职。

相:扶持,辅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兕,犀牛。柙,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椟,匣子。

固:城郭完整坚固。

费:季氏的私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少而怕不公平,不怕贫而怕不安定。

萧墙:借指内部。萧,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墙,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成长与感悟——

恐惧源于贪婪。

贪婪者希望通过征服来化解恐惧,事实上再次助长了贪婪,带来更大的恐惧。

忧在内,在萧墙之内。

解忧,需要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反对不修德却一味地进行征伐。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词汇——

陪臣执国命:陪臣,即家臣,大夫的家臣把持国政。

成长与感悟——

政出于一,方可政令畅通。

名实不符,自受其殃。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词汇——

禄:爵禄赏罚等权利。

去:失去。

逮:及。

五世: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到孔子讲此言时,经历了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共五世。

四世:到孔子讲此话时,经历了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共四世。

三桓:季孙、仲孙、孟孙。

成长与感悟——

名实不符,自受其殃。上章谈理论,本章谈理论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词汇——

便辟:好行小道,巧于躲避。“辟”,通“僻”。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地骗人。

便佞:惯于花言巧语。

成长与感悟——

益友一曰友直:正直、刚正不阿,表现的是力量和勇气。

益友二曰友谅:善于原谅、宽容,展现的是信心与激励。

益友三曰友多闻:昭示的是格局与视野。

有益必有损。损在有其华无其实。

链接——

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词汇——

骄乐:骄肆之乐。

佚游:闲逸游荡。“佚”,同“逸”。

宴乐:饮酒作乐。

成长与感悟——

同为乐,有所益,有所损。

与所益之乐同行,如同黎明前赶路,出发时是昏暗的,愈走愈光明。

与所损之乐同行,如同黄昏时行走,出发时是明快的,愈走愈黑暗。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词汇——

愆:过失。

瞽:无目。

成长与感悟——

本章所言均为失言,失言即失中,失中则有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词汇——

戒:警戒。

成长与感悟——

好色、好斗、好得,源于血气之偏,本性使然。

修养,即为修血气之偏,养血气之正。

三戒及时修身。戒色则养元气,戒斗则养和气,戒得则养正气。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词汇——

畏:敬畏。

大人:身居高位的人。

圣人:有德之人。

狎:轻慢。

成长与感悟——

实现“戒”,不离“畏”。上章言“戒”,本章谈“畏”。

天命,自然界中的至高法规;大人,人间秩序的制定者;圣人,天人合一。

人道的至高原则为效法天道。

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在于其敬畏观念。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成长与感悟——

知人,方可教人。

自画像:你属于哪一类人?

链接——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汉书·古今人表传》)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成长与感悟——

思者,思其正。

心为一身之主,需得其正。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词汇——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君子有九思,有所思,就有所辨,有所明。进而,知善知不善。

知善知不善,在内有所守。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在外有所应。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成长与感悟——

知善与不善,以何为善?以德为善。知成与不成,以何为成?有德为成。

有人以看似成功的方式失败,有人以看似失败的方式成功。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词汇——

异闻: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趋而过庭:快步行进,以示恭敬。

成长与感悟——

不学诗,无以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故能言。

不学礼,无以立。品节祥明,德行紧定,故能立。

人物——

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成长与感悟——

人们经由“名制”来建制、认识世界。

名制既已构成,贵在名实相符。当安分守己,守身待命。

链接——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道德经·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