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21432000000020

第20章 斯文在兹——《乡党》讲读(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一个人天天为他穿得不好,食得不佳而耿耿于怀,这种人是难以有君子情怀,难于追求道行天下的。事实也是如此。

接着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请问一名君子就要追求“恶衣恶食”吗?道德高尚的人就没有最低的生活要求,必须抛弃自我,抛弃对于生活质量的渴求和快乐的天性吗?这样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引起坏的后果。只怕苦行的“道德高尚”者抛弃了自我的愉悦,也更容易抛弃别人的快乐,更可怕的是这些“道德高尚”者内心始终存在着对于他人追求美、拥有快乐的嫉妒,进而引起一种彻底的价值颠倒:美是不应该被拥有和追求的,贫与苦、破衣烂衫成了光荣和自豪,尽管有些人是自作自受。

对于这一点,罗素认为“精神生活不只是由思想和知识组成,它也不会是完全健康的,除非它与普通的社会生活有某种本能的联系,不管这种联系被植根得有多深。一旦与社会本能分离,思想就像艺术一样,容易变得过分讲究细节和矫揉造作”。

这与孔子曰“道不远人”异曲同工。普通的社会生活自然是衣、食、住、行。就在衣食住行间,孔子是如何生活的?他的生活方式在传达什么样的生活认知?这对我们正确理解生活方式,认识生活的真谛可能会有一些启发。

在《乡党》这篇中,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还似一部部微电影,立体、动感,如亲临其笑貌。鲜活生动的神态,无可挑剔的细节,成为这个世界一抹别样的色彩。我们看到的孔子,学习古典文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看文艺片(傩戏)。他身材高大,举止得体,博学善思,有着满腔的人文情怀,通晓外交,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对于古典的诗句信手拈来。他衣着讲究,追求面料、板型、剪裁、配饰视觉上的美感与质地的和谐统一,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保持着平衡。他给人以充分的信任与尊重。这些特质,使得他不仅风度翩翩,让人感到安定、踏实,更是在“宗庙朝堂与宗族乡里”“动与静”“张与弛”之间的得心应手。于公于私、事上待下、行处住卧,于一切时中,都是刚刚好。孔子是如此,君子当如此。与他相遇,宛若天间之风兮,飘然而至,迎面而来。斯文在兹,在孔子,在此处。

问题索引——

孔子于乡党、于朝堂表现如何?

孔子与下大夫、与上大夫交谈各有不同,不同在何处?

孔子代表君主接待客人如何表现?

古代的君子如何穿衣打扮?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学界一般理解为“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是如此吗?

孔子对于朋友之馈,有时拜,有时不拜。何时拜?何时不拜?

本章以孔子的言行为主旋律,末章讲孔子与弟子子路走在山间,看到盘旋的山鸡,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有何深意?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乡党:指家乡。

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

便便:善于辞令。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是谦和而又有着深厚涵养的表达。在宗族乡里,面对左邻右舍,父老乡亲,并不侃侃而谈,似先贤人师貌,而是谦恭有礼,轻声细语地聊着天气和工作,和悦的笑容微微牵动嘴角。

便便言,善于辞令是自信的表现。在宗庙、朝堂之上自然是要自信,自信才可以担当,才可让人放心。自信但并不自傲,善于言辞而又“唯谨尔”,务实谨慎,如他教育子张时所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自身是很好的践行者。自信而又温和恭顺,自然是可以有担当又不伤人,亦不刺伤物,光而不耀,温润而泽。

本章记载了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不同的言貌,从日常言语的角度说明孔子的言谈举止均符合古代之“礼”。清代孙奇逢《论语近指》曰:“乡党是做人第一步,他日立朝廷、交邻国、事上接下,俱在此植基,故记者以乡党先之。”在乡党与宗庙朝廷上的不同言行,恰恰是孔子在“私”与“公”之间的平衡,贵在遵道而行,符合理,这就是用中,也是有礼。以此首节所言,总摄全篇。孔子之一切生活,具备于此矣。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侃侃如:温和快乐的样子。

訚訚如:和悦而诤的样子。

踧踖如:恭敬不安的样子。

与与如:行步安详、威仪中适的样子。

上章言孔子在“公”与“私”之场合的不同表达,本章说明孔子在朝堂之上事上接下时的言行举止。在朝堂上,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无居高临下之感;同上大夫交谈,正直而恭敬,没有谄媚之色。君主临朝,心中恭敬好似不安,同时而又行步安详,威仪中适,中正平和。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摈:通“傧”,接待客人之人。

色勃:脸色庄重。

躩:动作变快,这里指脚步加快。

襜如:衣服整齐的样子。

此章记为君接待宾客。《仪礼·聘礼》所说:“摈者出请,宾告事毕。摈者入告。公出送宾,及大门内,公问君,宾对,公再拜。公问大夫,宾对。公劳宾,宾再拜稽首,公答拜。公劳介,介皆再拜稽首,公答拜。宾出,公再拜送,宾不顾。”可参照。

代表君主接待客人,展示的是一国之威仪,彰表的是邦国之形象。我们看到的孔子形象是:表情庄重,脚步加快,神采奕奕(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迎宾并伴宾行走,左右兼顾,彬彬有礼(揖所与立,左右手)。他的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走时,像鸟儿展翅一般,风度翩翩(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他有迎有送,当客人已经走远,不再回头时,向君主回复,有始有终,慎终如始。

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公门:古者天子五门,诸侯三门。

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本篇共出现了三次,分别为“入公门,鞠躬如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以及“执圭,鞠躬如也”。

阈:门槛。

过位:指经过鲁公的座位。

摄齐:摄,提起。齐,衣下摆。

出,降一等:出,出公门,与前面的“入公门”相照应。等,台阶。这与后面的“没阶,趋进”相互对应。

本章讲述的是孔子在朝堂上的举止容貌。

自入公门开始:谨慎恭敬,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过中门时:不在门正中间位置站立;过门时,不踩门槛。

走过鲁公的位子时:容貌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底气不足。见位如见其人。

升堂时:提起下摆,谨慎恭敬,屏住气,好像不呼吸的样子。

出堂时:从堂里出来,走下了一个台阶,神情放松,怡然舒畅。

下完台阶:快步向前,神态端正的样子。

复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又起一番恭敬。

读此章,如观赏一场完整的情景剧。时过千载,却似就在眼前,余余萦绕于心间者,是满满的敬意。有敬方可有礼。

10.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圭:玉器名,长条形,为受命出使时的信物。

如不胜:圭本是轻物,执轻若重,好像不能胜任,表达的是诚敬之心。

上如揖,下如授:向上举如同作揖,向下举如同授出。执圭时的位置处于“上不过揖,下不出授”这样一个区间,就是中的位置了。

足蹜蹜如有循:脚步密而细小,只举起前趾,脚跟不离地,像是沿着一条线行走。

享礼:使臣向邻国君主献礼的仪式。

有容色:举行献礼时,面部表情很得体,《仪礼》曰:“发气满容。”

私觌:以个人身份私下见面。

出使邻国时手捧着圭,恭敬谨慎好像力不胜举的样子。向上举如同作揖,向下举如同授出,脸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细碎,像沿着线走一样。

举行献礼时,脸上的表情很得体。

私下相见,轻松愉快。

本章是出使时的举止容貌。与本篇第三章中的“使摈”相呼应。

到本章为止,本篇三次讲到鞠躬如也。一曰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二曰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三曰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鞠躬如也,好像不能容身、屏住呼吸,好像没有喘息、好像不能握住,均是自卑而尊人,诚敬到极致。能做到自卑而尊人,诚敬到极致,实在是深厚学养的表达,更是源于内心深深的自信与自觉,也可以称之为仁者情怀。

10.6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绀饰:绀,青红色,均为正式礼服的颜色,故不以为饰。饰,领与袖之边。

亵服:私居或闲居时的衣服。

袗绤:当暑居家,可单衣绤。袗,单衣。细葛布单衣。绤,粗葛布单衣。

必表而出之:里面一定要有衬衣,单衣穿在外面。

缁衣,羔裘:黑色外衣配黑色羊皮内衬。缁,黑色。羔裘,黑羊皮。

素衣,麑裘:白色外衣配白色鹿皮内衬。素,白色。麑,小鹿。

黄衣,狐裘:黄色外衣配黄色狐皮内衬。

亵裘长:亵裘,在家私居时所穿的皮衣。长,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裙,衣裳不相连,因此孔子在家的皮袄做得比较长。

短右袂:袂,衣袖、袖口。衣袖短是为着便于做事。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睡衣,长度适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狐貉之厚以居:以狐貉为坐垫,因其毛深温厚,私居取其适体。

去丧,无所不佩:古代君子比德于玉,有佩玉的习惯,无故,玉不去身。服丧期间不佩。服丧之后,一应玉器,无所不佩。去,除去。佩,佩戴,系于大带之上。

非帷裳,必杀之:帷裳,朝祭之服,其制用整幅布为之。除此之外的衣服,要将多余的布料裁剪下来。

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与玄冠均是黑色,古时不适合吊唁时穿戴。吊,吊唁。

吉月,必朝服而朝:正月岁首,必定要穿上朝时的礼服去朝贺。吉月,正月。

本章记述君子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在孔子心中,衣、食、住、行都是礼的载体,是关于礼的表达。如此,服装有时不只是一件衣服,它还反映的一个人生活方式,关于生活的真谛,礼的本质,还有一个人的品位。

君子不应该为穿的衣服破旧而羞耻,不代表他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讲究。本章就是很好的说明。服饰要追求面料、板型、剪裁、配饰视觉上的美感与质地的和谐统一。礼服、朝服、家居服,各有特点。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保持着平衡。

本章中关于君子两种理解,一是指与孔子类似的人;二是指孔子本人。孔子当然是如此,而君子亦理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