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50年经商哲学
21151800000009

第9章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胜过注重结果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想做大事的人有很多,但不愿意做好小事,不注重细节的人也不在少数。作为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仅仅有雄才大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益求精的细节精神和执行力。因为如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细节上的竞争,忽略细节可能丢掉大生意,错失重要的机遇。所以,不要忽视细节,因为细节会影响结果,甚至会决定结局。

1最终极的竞争在于细节的竞争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科技,大都进入了“微利时代”。同类产品的差异化越来越小,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很多人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李嘉诚认为,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从人性化角度入手,以细节为突破口,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他看来,谁能为消费者想得更周到细致,谁就容易在竞争中胜出。用发展的观念来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需要完善的细节很多,永远没有止境。如果企业能在不断追求中进步,那么终有一天会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把弟子们叫到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巴,问弟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弟子们不知道怎忙回答。孔子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虽然很坚硬,但是它的寿命是有限的。舌头虽然软,但有更强的生命力。把孔子的这个比喻放到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来,可以理解为:软性的东西更能显示企业的竞争力。

什么是“软性的东西”呢?相对于企业的实力、规模、资金等硬性的东西而言,软性的东西指的是企业的产品精细化程度、服务的人性化程度,概括到最后,也就是细节。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实力、规模、资金的竞争,但最终的竞争在于细节的竞争。

当企业在产品或服务上对某种细节进行改进,也许只能为客户增加1%的便利,但是这新增的1%的便利,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会引发“蝴蝶效应”,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大大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原因非常简单,当客户选购产品时,他们会对两个产品进行比较,两个产品的相同功能被抵消了,那1%的细节优势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决策。对客户而言,那1%的细节优势决定了100%的购买行为。所以,不要小看细节上的差距,这个微小的差距往往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日本SONY与JVC都生产录像带,SONY推出录像带比JVC还要早一些。两家企业的生产技术不相上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SONY每盘录像带只能播放1个小时,而JVC一盘录像带可以播放2小时。通常一部电影长达一个多小时,因此,使用SONY的录像带观看电影时,往往看了一半就要换一次录像带,这个小小的不方便,直接导致它不受用户欢迎,最后被市场淘汰。

有人说:“细节与上帝同在。”世界上大凡注重细节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都会为人称颂,备受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就是企业的上帝,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注重细节就能打动他们,赢得他们的支持。

看一看日本人和德国人,他们的细节精神,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在沈阳中山广场上,有一座饭店,这个饭店是日伪时期日本人留下的建筑物,历经大半个世纪,饱尝几十年寒冬酷暑,其外墙居然没有任何损坏,足见当年造艺之精细。

日本是一个追求精致的民族,从电器到汽车,从生活用品到服装,都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日本民族对细节的追求。有人说:“日本人之所以喜欢围棋和高尔夫,就是因为这两种运动最能品味精致。”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你不得不客观地看待他们注重细节的民族精神。

再看看德国,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细的国家,德国人对制造品的工艺非常苛求,近乎刻板。他们制造的工艺品寿命是最长的,奥妙就在于精确。如果说日本人重视外观的精美,那么德国人则是热衷于内在的精致。

为什么细节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因为从细节中,消费者能看到企业对产品、对用户的负责任的态度。细节超越了标准,在标准约束之外,构成了产品的内在和外在的素质;细节可以表达品味,所谓“美观容易,品味难求”,若想表达产品的品味,就应该对每个细节进行精确的考虑。一件产品是精致还是粗糙,是缜密还是紊乱,一眼就能感觉到。

细节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开发商如果是负责任的,那么在住宅的设计上,无论是建筑和环境的硬件,还是管理和服务的软件,都会全面细致地为住户考虑到位。细节还能产生效益,尤其是在产品制造时,只有事先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制造中的精工细活,才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优质的产品是企业最好的竞争力,是产品最好的卖点。

总而言之,细节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所谓“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终归将是细节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在细节上下功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基业长青。

2忽略小细节可能会丢掉大生意

人们常说:“生意场上无小事。”有些生意人往往不注意小事,忽视细节,结果招来大麻烦,丢了大客户,事后空悔恨。在李嘉诚50余年的经商生涯中,从没有因为忽略细节问题而丢掉过生意,相反,他无论在为人处事上,还是生意场上,都十分注重细节。

一般说来,生意人不注意细节,有这样几种表现:

(1)思维刻板,不知变通,没有人情味

有一家建材公司,规定客户购买产品超过1吨的,可以免运费,如果产品未超过1吨,要交50元的运费。2010年的一天,一位老顾客打电话来订货,平时他每次都订货十几吨,但这一次,他只订货08吨。客户以为公司老板会照顾老客户,免去50元的运费。未曾料到,当公司将货送到那位客户手里时,50元的运费一分不少。从此,这位老客户再也没来订过货。建材公司的老板感到很奇怪,打电话向该客户询问原因,客户只说了一句:“你还是省点电话费吧!”然后就把电话挂断了。

做生意不能太死板,讲规矩没有错,但也应该讲人情味。老客户是公司的宝藏,对待老客户应该灵活变通,大方一点,千万不要因为芝麻丢了西瓜。事实上,客户并非在意50元的运费,而是觉得照算了他的运费所表现出来的是不重视他,这才会气走客户。

所以,生意人一定要注意换位思考,照顾客户的感受,在细节上做好文章。比如,逢年过节,给客户送一些礼品,表达关心和祝愿,联络彼此的感情,这样能让客户获得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对促进客户与你继续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忙中疏忽,重要环节或关键数据出错

还有一些企业,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或慌忙导致出错,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样就很容易失去生意。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对我们非常有警示意义:

张先生是广州一家电子模具公司的总经理,2011年5月的一天,他接到一位客户总价为100万元的订单。按照惯例,张先生把客户所要的产品报价、规格等资料,以及意向性合同通过邮件发给客户。发出去之后,张先生信心满满地等着客户来签订货合同,但是客户迟迟未到。张先生只好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没想到客户在电话那头嘲讽地说:“我要模具厚度是01厘米的,你给我合同上的是001厘米的。按你那个报价签合同,我可亏大了。”

张先生这才反应过来,赶忙向客户道歉,说自己一时不小心,寄错了资料。但是客户态度坚定,说:“你说一时不小心,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不小心呢?这么大的事,你都能不小心,我还敢相信你们公司的产品吗?对不起,我已经从别的厂家订货了。”说罢,客户挂断了电话。

张先生非常后悔,心想自己一向诚信经营,没想到一时大意,在小数点后面多打了一个“0”,就丢掉了几百万的订单。

生意人都很忙,但忙不是犯错的理由。如果你不注意工作上的细节,出现了一些错误,往往会让你“瞎忙”一场。很多时候,你丢掉的不只是一单生意,而是丢掉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原本可以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结果因为你的“大意”而失去了人心,试问,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因此,再忙也要细致小心,也许你只要多检查一遍,冷静思考一下,就能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3)承诺放空炮,结果不兑现

周先生是一家饰品工厂的老板,一次,他与一位规模较大的代理商谈业务。对方表示周先生的海报由于放大后变得不清晰,要求更换一张。周先生表示,下次一定更换一张,还量了尺寸带回公司。可是由于生意繁忙,他把制作海报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件事一拖就是半年,当他想起这件事时,赶紧跟那位代理商联系,结果那位代理商早已与其他厂家合作了。客户对周先生说:“海报这件事虽小,但是却看出你的不诚信,你叫我怎么信任你?”

生意场上信誉最重要,承诺不是儿戏,说到就应该做到。如果做不到,也要表现出极大的诚意,请求客户的谅解,而不是找借口推诿责任。

与周先生的失信相比,有些生意人主动忽悠客户。他们在广告宣传中夸下海口,把产品说得神乎其神,目的就是吸引客户过来。比如,很多中介公司出租房屋时,把房子描述得如人间天堂,还附上房间的图片,可是当你实地看房时,才发现完全是另一个模样,试问你白跑一趟,内心作何感想?

(4)百密一疏,忽视看似不重要的问题

老张经营着一家养殖场,2010年8月,因资金困难,经过几番周折,才联系到一位投资者,对方与老张约定,一个月后来养殖场考察,如果顺利,他愿意投资200万元。

为了迎接大财主的到来,老张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仅有的5万元对养殖场进行了修缮,想以此换得大财主的好印象。转眼间,大财主考察的日子到了,投资人如期而至。经过一番考察,投资人对老张的经营情况比较满意。然而,当投资人从厕所回来后,脸色就变了,他对老张说:“你的厕所太脏了,这是什么意思,你就拿这种态度和我合作吗?”说完之后,就不悦地离开了。

老张顿时懵了,随后他几次拨打投资人助理的电话,才得知真相。原来投资人非常爱干净,而老张千算万算,唯独没有注意到改造厕所。老张听罢,长叹一声,说:“我活活把200万砸到茅坑里去了。”

也许你会同情老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忽视了细节。尽管他把养猪场其他地方修缮得很好,但是却疏忽了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地方——厕所。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不忽视这个地方,也许命运将重新改写。这就启示我们,在生意场上,要全面地注重细节,而不要百密一疏,功亏一篑。

3事业之成败在于不断地调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我们不但会过得快乐,而且会更有价值感、成就感,更容易走向成功。一位成功人士曾经说过:“如果你想更好地成功,要么选择你喜欢的事情,要么选择你擅长的事情。”很多人在事业成功之前,尝试过很多事情,直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自己擅长的工作,才以此为突破口,创造人生的新天地。

李嘉诚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涉足不同的领域,体验不同的工作,积累经验,一点点地提升自己,一步步地接近成功。他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不断调试的过程。他一开始在一个茶楼里当跑堂,后来进入舅舅的中南钟表厂工作,再后来离开钟表厂,去了五金厂做推销员……在这个过程中,李嘉诚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他只是在不停地摸索,不停地尝试。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赏识他的老板。

有一次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时,遇到了一家塑胶公司的老板。这位老板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袋起家,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10多种塑胶产品。然而,香港塑胶厂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他想物色能力强的推销员,但是这谈何容易,无奈之下,他只好亲自出马推销塑胶产品。

那天,李嘉诚和这位老板不期而遇,李嘉诚推销五金铁桶,这位老板推销塑胶桶。最终,客户选择了塑胶桶。在推销中,李嘉诚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位老板十分赏识17岁的李嘉诚,他对李嘉诚说:“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虽然最终你输给了我,但这并不是你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而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

老板请李嘉诚去喝茶,并劝他加盟自己的塑胶公司。在言谈中,李嘉诚也对塑胶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李嘉诚经过一番复杂的思想斗争,决定加盟塑胶公司。可以说,李嘉诚的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成功。

在塑胶厂当推销员的那段日子,李嘉诚积累了很多行业知识,对塑胶行业的前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之后,他离开了塑胶厂,选择了自己创业。如果不是这次创业,李嘉诚注定成不了“塑胶大王”,也不可能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的成就也就无从想象了。

从李嘉诚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发现:不断跳槽,并非李嘉诚心浮气躁,找不到好的出路,而是他在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向自己理想的事业靠近,最后依靠塑胶业成功崛起,从此,他在商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也许,你在最开始工作的时候,对你的工作不感兴趣,对你的行业没有好感。但是不要紧张,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喜欢的行业,寻找能够为自己提供最大发展机遇的行业,不断向自己期望的领域进军。

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曾经说过:“找到兴趣的最佳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有机会去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发现你的最爱。”他曾经收到很多大学生的来信,在信中那些大学生表示:在校无所事事,找不到学习的兴趣。李开复建议大学生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广泛接触不同的领域,尽早地发掘自己的兴趣。

当初,李开复如果只是乖乖地去上法律课,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课、不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那么,他绝对不知道自己原来对计算机有那么强烈的兴趣。正是因为他不满足于现状,才会在不断的尝试中开拓视野,收获教益,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行业。

李开复的同事张亚勤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积极尝试,不断调试,人生才会找到出路。古往今来,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不断调试中走向成功的。

希尔顿曾经花了32年时间去发掘自己的长处,刚入社会时,他只是一个小职员,但他没有觉得这是可耻的,通过不断尝试,他一步步踏上了事业的巅峰;华盛顿起初只是一个验货员,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最后成了美国总统;毛姆一开始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来他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这些成功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了不一样的成功,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成功轨迹,那就是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成就。

当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踏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之后,你要做的就是踏实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鲁冠球就是这样走向成功的。当年他怀揣着4000元钱,带着6个农民,开始搞打铁铺,到如今,他已经拥有近百亿资产。可以想象,在这个成功的过程中,鲁冠球肯定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但他的信条只有一个:“一天做件实事,一月做件新事,一年做件大事,一辈子做件有意义的事。”

成功容不得急躁,急躁之人难成功。所谓欲速则不达,人生就像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有的只是一路走来,不断调试自己,保证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和进步。如果你能坚持走下去,那么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精英中的一员。

4紧跟政府风向,政策就是机遇

自古以来,政治与经济就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孪生兄弟。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的重大政治决策,或政治上发生了重大事件,都会对商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也不例外,比如,改革开放的政策,加速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联系;政府出台房产税政策,房地产业就会受到影响。

对一般人而言,政府出台新政策不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对优秀的经商者而言,这些政策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有些商人善于从政府政策中嗅到商机,快人一步抢占市场,大赚特赚。在他们眼里,政策犹如一根播撒财富的魔棒,谁能紧跟政府风向,把握政策中的商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罗忠福是福海事业集团的老总,他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1995年度中国十大富豪之首。当人们问起他发家致富的秘诀时,他说:“领先政策赚钱。”他表示,如果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他比别人会利用政策。其实,李嘉诚也是这样的人,他做投资决策时,总是紧跟政府风向,顺应政府政策。

李嘉诚认为,要想把握经济命脉,就必须关注政局。如何了解政治局势呢?李嘉诚表示,看新闻、报纸、杂志等,都是了解政府政策的一种方式。他年轻时就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看半个小时的书。第二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看当天的新闻早报。通过阅读报纸,他很好地把握了政府的脉搏,从而为企业决策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

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曾说,政治是企业的天,天气好,出太阳了,被子才可以拿出来晒。如果外面刮风下雨,你却把被子拿出去晒,肯定不合时宜。企业要想做强,就必须顺应政治环境,千万不要逆风而行。

在总结集团发展的历程时,南存辉表示,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缺一不可。什么是天时呢?南存辉说,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是天时,这是企业最大的政治。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南存辉在经营企业时,才对政策非常敏感。他一直强调,企业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南存辉决定在柳市建造正泰集团的总部大楼。事实上,在此之前,南存辉也有建造总部大楼的实力,也有建造总部大楼的想法。但是他没有勇气去做,因为这种做法在当时显得太招摇。他甚至不敢向别人提及自己赚了多少钱。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南存辉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很快,正泰的大楼就盖起来了。虽然不高,但在当时,是当地最气派的移动大楼。

其实,不仅是南存辉对政府政策有着独特的敏感,很多商人也善于从时局中捕捉商机。比如,当年中国恢复高考、香港回归、访问美国等事件发生之后,一般人觉得只是一种新闻,但一些商人则从中看到了商机,迅速制定了商业策略。

1979年,一家五金厂的老板叶先生,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之后,立即意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叶先生马上决定生产各个学校的校徽,并主动与各高校联系,没过多久,那些高校就寄来了订单。叶先生通过生产铝制校徽标识发了一笔大财。

后来,叶先生的徽标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做到了联合国,做到了五角大楼。1997年,访问美国,叶先生通过当地的华侨,将访美的纪念币带回来,然后生产纪念币,又大赚了一笔。

在犹太人的商法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政治影响商业,政治家的活动也影响商业,一个能干的政治家、商人往往能从中得到很多好处。”很多中国商人也信奉这种观点,因为政治中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企业关心政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有关心政治,关心政府政策,才能清楚并准确地理解政策,从而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

当政府做出政策调整或出台新政策时,往往会影响到经济局势。如果经营者只知道埋头苦干,对政策充耳不闻,不顾天气变化,或反应迟钝,势必会遭遇“滑铁卢”般的覆灭。就像股市一样,股市行情已经明显有了下跌趋势,股民却反应迟钝,依然持有甚至大力买进,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聪明的话,就赶紧抛出股票,最大限度地止损,这才是股民最应该做的事情。

在这方面,浙江人表现得一枝独秀。有人曾研究过浙商的发展轨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逢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波动时,浙江的经济往往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而且发展得比其他地方好。比如,无论是当年的“泡沫经济”和“软着陆”,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和“SARS”危机等,全国很多地方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浙江经济却能相对平稳地发展。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主要得益于浙江商人比较关心政治,能够快人一步从政策和时局中嗅出危机。这种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很好地帮助浙江人在波涛汹涌的经济浪潮中稳稳开船,“呛水”的几率很小。所以,像浙商那样关注时局,关注政策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5眼明手快,看穿新闻中的商机

要做大生意,就要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可是信息从何而来呢?对商人而言,新闻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有商人总结道:要想知道国家政策,就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要想知道地方新政策,就看地方台新闻;要想知道某个行业的新闻,就看该行业的专刊。此外,种类繁多的报纸每天都在快捷地向读者传递各种新闻,只要你留心阅读,就能从中发现机遇。

从新闻中寻找潜在的商机,这是很多成功商人的经验。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也非常重视从新闻中寻找商机,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晨报”,这是秘书专门为他整理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种报刊上最重要的新闻。李嘉诚阅读“晨报”,就是想了解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是否有投资的机会。

温州商人卢成堆与李嘉诚一样,也善于从新闻中发现商机。卢成堆在成功之前,做过很多工作,他不停地变换行业,绝对算的上是折腾,他认为这是为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领域。有一天,他翻报纸时,看到一则餐具美容师欲传一手绝活的报道,文中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可以将任何破损的盘子或碗翻新。卢成堆赶紧联系那家报社的记者,找到那位年轻人,然后与他合作,创办了一个专门从事修补盘碗的公司,从此走上了发迹之路。

新闻中蕴含着无限商机,这是商界人士普遍认同的常识性问题,然而,当某一方面的新闻出现时,有些商人反应迟钝,有些商人看得清楚明白,但真正能抓住机会,并将机会发挥淋漓尽致的人,是那些不但看到了商机,还能立即行动的人。因为在新闻、信息和机会面前,“坐而论道”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只有“起而行动”的人,才能有所斩获。所以说,对待新闻中的商机,你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眼明”,二是“手快”。

当年欧元刚启用时,有商人就专门生产出针对新欧元特型的钱包,然后送到欧洲市场;伊拉克战争还未结束时,人们就开始猜想最后的胜利者属于谁,有商人就在伊拉克大门口等待伊拉克重建带来的商机;第三次“六方会谈”刚结束,有商人就现身于朝鲜;雅典奥组委还未开始新建场馆时,有商人就已经开始制造雅典奥运会的会徽……

几年前,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在各国内大媒体中频繁出现,这是环境保护法出台的前兆。浙江一家乡镇企业的老板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的商机,于是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环保产品。当环境保护法在全国实施后,很多厂家还在办公室里研究如何调整产品结构的方案,该厂早已经推出了一体化净水机、自来水压力过滤器等新兴产品,快速在市场上拔得头筹,站稳脚跟。

从新闻中发现商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些难度。每一天都有众多的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等,这么多新闻真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到底怎样才能从中挖掘商机呢?下面有几条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从新闻中发现商机:

第一,充分认识你所经营的业务或行业。

经营焦炭生意的李先生手里有大量的库存,以往他抱着“惜售”的心理,每月只销售出很少的一部分,想等到冬季(旺季)卖出更好的价钱。1993年春,李先生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国家计委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控制“经济过热”、压缩基建规模。李先生立即联想到手里的焦炭,经过一整夜的深思,他预测焦炭很快就会掉价,于是在半个月之内,他把公司全部存货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那些买不到焦炭的外省商人。

一个月后,国家出台了宏观调控政策,之前被炒得火热的钢材、水泥等产品的价格下跌很多,不少钢铁厂减少产生,甚至干脆停产或半停产,而炼钢炼铁所用的主要原料焦炭的价格也不断下跌。由于李先生及早从新闻中嗅到危机,及时将大量的焦炭出手,避免了损失,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一种赢利。而那些大力购买焦炭的外地商人,一个个亏得血本无归。

李先生之所以准确地预测到新闻中的信息,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所经营的焦炭有充分的了解。当时他的思考思路是:国家控制建设规模,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就会减少生产,炼钢用的焦炭需求也会减少,需求量少了,供求多了,焦炭的价格必然下跌。所以,他才会做出出售大量库存的决定,从而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

第二,从众多新闻中寻找与自己产业有关的新闻,并进行深入挖掘。

李先生之所以能够从国家控制基建规模中读出焦炭需求量减少的信息,关键在于他充分了解到焦炭行业与基础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一步步深入挖掘,最终得出结论:控制基建规模——钢铁、水泥等材料需求量减少——焦炭需求量减少——焦炭供过于求——焦炭价格下跌——赶快出手,拒绝囤货。由此可见,在阅读新闻时,寻找与自己产业有关的新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南方一个小老板去北方某城市催款,在住旅店时,随手翻阅当天的晚报,立刻被一条新闻所吸引:本市第一台样品洗衣机研制成功,即将批量生产。他立刻意识到这里的商机,想办法找到那家洗衣机厂,经过几次洽谈,他与洗衣机厂签订了洗衣机外包装箱的供货合同,抓住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第三,发现商机后,要进一步了解核实。

当你发现新闻中的信息之后,应该想办法进一步核实,只有核实清楚之后,你才能放心地去行动。1999年11月份,2000年邮票预订办法被公布,有消息称:2000年的邮票发行量将减少三成。老陈是一个邮票收集者,他听到这个新闻后,认为2000年邮票将会热销,原因有两个:一是报纸上说,2000年邮票发行量将减少三成;二是2000年是20世纪最后一年,有着特殊的意义。于是,他一口气预定了100套新邮票。结果,新邮票出来后,一再打折,老陈一赔再赔,到年底一算账,发现赔进去3万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老陈的失误在于没有核查新闻信息,虽然报纸上说2000年会减少发行量,但印刷量依然较大,这根本不算减量。因此,这样的邮票怎么会不打折销售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对新闻中的信息进行核实。否则,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付出沉重的代价。

6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看武侠电视、电影时,很多人喜欢看高手之间的对决,因为高手对决时双方往往都会出“绝招”。然而,高手们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呢?这往往是他们付出了无数辛勤汗水,通过不断练习换来的。俗话说“熟能生巧”,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过是不断重复、不断练习而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在你希望拥有绝招之前,请不断重复简单的招式,不断练习,练到极致,你就拥有了绝招。由此可见,绝招并非高深莫测,绝招往往是最简单的招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情的重复。如果你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做好了,你不见得立即取得什么成就,但如果你没做好这些小事,那么就可能因小失大,整件事情都被你搞砸了。

财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讲课时,让全班50名学生每人填写一份增值税发票,结果只有两名学生完全填对。老师告诉学生们:“作为学生,你们一张发票上填错了几个栏目,我还会酌情给分,但是当你走上工作岗位时,如果你在填发票的时候填错了一栏,整张发票就作废了,你们公司甚至会因此损失一笔金钱,丢失一单生意,那就不是零分的问题了,你可能会被‘炒鱿鱼’了。”

这位教授的话很有道理,他在告诫学生们:不要把小事不当一回事,因为小事往往影响大事,有时候还会直接决定事情的结局。有位总经理就是这么认为的,他对下属有两个非常“严格”的要求:第一,接手的工作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他不希望听到任何解释;第二,已经做完的事情,必须认真检查,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慌张地修补。

然而,看到这两个标准之后,你觉得严格吗?其实,这不过是身为员工最起码的工作要求。但是据这位总经理反映,就是这最起码的要求,有些员工也达不到。而那些能做到这两点的员工,大都获得了公司的提拔和重用,这并非因为他们能力有多强,而是他们做事认真细致、表现出极大的责任心,公司最看重的就是这点。

该总经理曾经对他的秘书说:“我安排给你的工作,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你如果不去做,我就要去做。公司花了大价钱请我,成本昂贵,如果我去做你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那么我就无法去做更重要的事情,这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损失。同样的道理,一件事情你本来可以一次性做好,但是你没有做好,事后不断修补,花了更多的时间,这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损失。”通过细心地调教,这位秘书把简单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到位。

常言道:“一招鲜,吃遍天。”为什么这一招能够吃遍天呢?因为这一招很“鲜”,这一招是绝招。对NBA篮球感兴趣的人可能大概知道一些著名球星的得分绝招,他们之所以在球场上赢得胜利与喝彩声,就在于他们有各自的绝招。比如,乔丹的绝招是后仰跳投,托马斯的绝招是胯下换手上篮,威尔金斯的绝招是转身低手上篮,奥拉朱旺的绝招是禁区迷踪步,麦格雷迪的绝招是干拔跳投。然而,当人们问他们各自的绝招是怎么学会的时,他们的回答却大同小异:“Constantpractice(不断地练习)。”

简单的招式不断练习,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有一个10岁的美国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终于,他有幸成为一位日本柔道大师的徒弟。然而,在学习柔道的前三个月里,师傅只教了他一招,他感到很不解。三个月后,他参加了一次比赛,没想到他轻松战胜了两名选手,晋级到决赛。在决赛中,他遇到了点麻烦,但最终还是凭借那一招战胜了对手,夺得了冠军。

在回去的路上,小男孩终于忍不住问师傅,为什么他能够取胜。师傅告诉他:“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一招你练得非常熟练,练到了极致;第二,据我所知,别人对付你这一招的唯一办法,就是抓住你的左臂。”

在这个世界上,绝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断练习得来的。真正的绝招,实际上也不复杂高深,相反,它其实很简单,但关键是你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很多人认为成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付出很多,要经历痛苦。实际上,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成功之人之所以能成功,不过是因为能够坚持做简单的事情,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人生就变得不再平凡,把简单的招法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

“超人”李嘉诚的成功有什么绝招呢?有人说,诚信是李嘉诚的绝招;有人说,敏锐的商业嗅觉是李嘉诚的绝招;还有人说,长远眼光、全局观念是李嘉诚的绝招。我们不评论这些说法对不对,我们要说的是,李嘉诚能做到诚信,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李嘉诚曾表示,他从来没有欺骗过别人,由此可见,李嘉诚把诚信练到了怎样的极致;同样,李嘉诚的商业嗅觉、长远眼光、全局思想等,也是在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不断修炼而来的。所以,请坚信:只要你能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你也可以拥有绝招,拥有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