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20160600000061

第61章 用风险投资演绎财富神话(2)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正义买到了一本《大众电子》,看到了那幅伟大的照片——英特尔生产的计算机芯片的扩大照片。这时的孙正义“激动得像是失去了知觉,不仅出了很多汗,连眼泪都涌了出来”。下意识地,他知道这个小小的芯片将会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一生。而这一瞬间的直觉,让孙正义踏上了与计算机结缘的不归路。“我要搞计算机,企业家应走的路是计算机行业。”

1981年9月,孙正义在福冈市设立了软银公司,从事个人电脑应用软件的流通买卖。当时的注册资金仅仅有1000万日元。公司开业那天,孙正义站在公司装苹果的水果箱上面,跟他的两个员工说:“我叫孙正义,在25年之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一百兆日币!”那两个人听了之后,立刻辞职不干了,他们都以为老板疯了。

这时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期而遇地来了。

每年一度的家电、电子业界展览会这一年在大阪市的见本举行。孙正义决定拿出1000万注册资本中的800万日元投入这次展会,租下了与其规模有极大悬殊,跟松下、索尼一样大小的展区。以常识判断,投入资本的八成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而软银所采用的参展商业谈判也打破了常规——由软银承担展区租借费和装饰费,软件公司只要带参展的软件来就行。这次展会,前来咨询客户的数量盛况空前。

日本软银在大阪电子业展览上的活跃表现,尽管只带来了30万日元的交易额,但软银公司的表现却赢得很多公司的刮目相看。这时,许多软件商找到软银,寻求合作。软银公司的软件推销业绩,迅速排名全日本第一。软银公司也以破竹之势顺利向前发展。成立之初只有三个人,到了1982年员工增加到了30人,销售收入为20亿日元。到了1983年,员工增长到125人,销售收入也急剧增长到45亿日元。

1994年,孙正义的软件银行公司上市,筹集到1.4亿美元。从此,软银集团开始大步腾飞。

投资1亿元获利200亿

孙正义的神奇,在于紧紧抓住时代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1995年,他认定网络产业必将迅猛发展,决定倾力筹措资金向互联网下赌注。他依靠两项由公司经营的风险资本基金,在55家新开办的网络公司中投入了3.5亿美元。

就在这时,雅虎公司创造人杨致远引起了孙正义的浓厚兴趣。当时雅虎还是一个由5名学生创立起来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孙正义与杨致远等人见面后,谈话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孙正义就说:“我要投资你们公司,1000万美元怎么样?”事实上,孙正义当即还决定第二天便飞往加州硅谷,去看看雅虎公司的办公室。飞机一落地,杨致远问中午去哪个饭店吃饭,孙正义摆了摆手说:“不用了,咱们直接去你们的办公室,汉堡加可乐就行。”参观完雅虎只有5个员工的办公室,接下来的时间里,孙正义很快就改变了主意,“我要投资你们1亿美元,只要能占到公司35%的股份,你们要多少钱都行,但是必须让你们的融资顾问告诉我值那么多钱的根据。”当时,杨致远他们一下子愣住了,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为何值这么多钱。回到日本后,一切都如孙正义预料到的那样,董事会上谁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投资先例,都以为他简直疯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表态。最后孙正义也急了,“你们既然没有人出来表态,那就我来定算了,但是如果你们反对这样做,必须在今天告诉我不能投资雅虎这么多钱的理由。”结果一天过去了,谁也没有给孙正义打电话表示反对。那时候,孙正义也承认,从见到杨致远那几个年轻人开始,他就为他们大胆而新奇的想法所吸引,整个过程中他都处在一种“半疯”状态,孙正义的激情由此可见一斑。

软银发现雅虎,改变了双方的命运,雅虎互联网公司于1996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其股价高举高打,如今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门户网站。正是这次赌注,软银得到的回报高达200亿美金。

互联网造就了不少奇迹,孙正义是所有这些奇迹的母版。当宽带引发了第二次互联网热潮后,中国众多著名IT企业都打下了软银公司的烙印:新浪、网易、上海盛大、携程、当当、淘宝、分众传媒、博客中国等等,这些企业都有软银公司的风险投资。

软银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的互联网公司,并将投资重心转向亚洲和移动互联网。孙正义正在抓住下一轮发展机遇,做出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疯狂决定,创造着互联网上一个个奇迹。

(李晚成)

北极光创投公司邓峰

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有人说邓峰似乎天生就是创业的,就是把他放到月球上,他也能创业再回来。这话并非没有根据。从北京到美国,再回到中国,追寻邓峰的人生轨迹,他先后获得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几个学位,并拥有5项计算机结构和IC设计方面的美国专利。而作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风险投资人”的他,似乎早已把人生更大的乐趣从技术领域,投向了一个更加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新领域——风险投资。

“硅谷之火”敲开“清华首富”的创业之门

邓峰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81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4年后直升读本校研究生。毕业时,他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要知道,当时的清华大学一年只有大概2000名学生,其中只有20名学生才有资格申请优秀毕业生。邓峰在学业上的优秀在大学时代就已凸显。

然而,除了学习,大学时代的邓峰也开始了他人生的创业之旅。大三那年,邓峰像许多大学生一样,开始勤工俭学。但对于邓峰而言,他的创业历程真正是从1985年底开始的。一本名为《fire in the valley(硅谷之火)》的书,敲响了他的创业之门。这是一本记录硅谷所有企业发展的书,犹如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邓峰心中的创业激情。

1988年,在清华大学第一次大规模的创业大赛——科技作品大赛上,邓峰凭借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获得了冠军。在1989年全国第一届“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中,邓峰又用这个项目获得第一。这个项目就是电脑照相技术,连上单板机Z80,用摄像头把镜头照下来后通过电脑把背景加强。可以和影星的图像放在一起,或者背景加上一些风景;也可以将照片印在T恤上,或印在手绢上。现在看来,项目的技术很简单,只是用了烫印的方法。然而,这在当时却是一个非常创新且实际的项目,最后这个项目转产到北京市的一个乡镇企业投入市场。

这是邓峰创业路上的第一个项目。而从这时起,他在这条路上再也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

读研究生时,北京中关村刚刚起步,邓峰开始在中关村里接项目。当时,他租了3间房,一间自己住,另外两间当实验室,并且招来了一些在清华就读的本科生。从起初自已一个人做,到雇人一起做;从在中关村的各个公司兼职,到自己开公司接项目。邓峰迈出了他创业生涯的第一步。于是,还在在校读书的他赢得了一个雅号——“清华首富”。

搏击风险成就40亿创业之梦

1990年,邓峰出国。来到美国后的他,开始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课程。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遇降临在他身上。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美国英特尔公司的一员。邓峰在英特尔工作的4年,恰好是英特尔发展最快的时期。4年中,除了技术,邓峰还学会了英特尔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为他后来创立Netscree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几年,一有空,邓峰就会和几个清华的校友在一起讨论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的出现为邓峰的创业打开了一扇更明亮的窗户。有一天,邓峰和朋友一起讨论时,突然想到了网络安全的问题。面对这个在全球技术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大家都十分兴奋。在反复商量思考后,几个人决定一起来做这个项目。然而那时,邓峰在英特尔已经是拥有股份的高层管理者,而另一个合作活伴柯严也在思科公司担任要职。如果一旦离开公司自己创业,这意味着几年来在美国辛苦攒下的收获将再次赴之东流。而当时邓峰拥有的英特尔股票大约值100多万美元。

然而,创业的梦想最终促使几个年轻人放弃了公司的股票和眼前的利益,开始“自己做”!他们找来了投资人,投资人投了20万元,邓峰和伙伴们每个人分别投了5万。就这样,Netscreen公司成立了。

接着,大家又分头去找投资。一个星期就找来近一百万,大家又开始做;3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融资。在一次风险融资的过程中,邓峰和伙伴们的Netscreen公司越做越大。

而在这一过程中,邓峰本人经历了多个角色之间的华丽转身。公司刚起步时,邓峰只做技术;公司开始扩大时,邓峰开始慢慢接触管理;再后来,公司逐渐壮大后,他就开始着手思考管理公司的战略,包括公司并购、产品营销策略等。邓峰逐渐从一个技术人才向一个杰出的管理型人才转变。

实际上,Netscreen公司的发展也经历了三起三落。公司刚做2年时,有财团以4.5亿美元的价格想收购Netscreen,然而,到签字那天,那家财团却临时变卦,购买了另外一个公司。正在失望之时,另外一家公司又主动上门,表示愿意以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可是,当2000年3月底,双方要签订协议书时,这家公司的股票市值已从当时的90亿美元掉到30亿美元不到,因为当时用的是股票交换,不是用现金购买。这相当于Netscreen的市值也从当时的9亿美元跌到了被收购时的3亿美元。于是,收购计划再次流产。

2001年6月,邓峰和合伙人商定,决定自己将Netscreen上市。然而,2个多月后,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发生了,全球股市都跌得一塌糊涂。上市之路是否继续,成为摆在邓峰和Netscreen面前的最大问题。面对前途未卜的艰辛,邓峰依然毅然决定,继续让公司上市。于是在2001年的10月11日,Netscreen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由于9·11后所有人都害怕股市崩盘,没有公司敢上市,Netscreen成为9.11事件后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于是,华尔街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将目光投向了Netscreen。公司原本只想向外卖1000万份市场流通股,然而,一上市,订购的却有3亿股,比预估的高出了30多倍。

上市第一天,Netscreen身价暴涨,摇身变成一家拥有24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后来,这份好运气也一直相随,Netscreen身价一直成长,直到2004年初,邓峰以40亿美元的价格,将Netscreen卖给了Juniper。

享受过程比结果更幸福

成功卖掉Netscreen后,邓峰个人赚了4.2亿美元。带着这笔钱,他回到了阔别14年之久的祖国。在距离清华大学几步之遥的中关村,邓峰创立了北极光创投公司——一家中国概念的风险投资公司。

这一次,他的合作伙伴中依然有柯严。北极光公司在上海和硅谷,都设有投资顾问办事处,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技术驱动型的商业机会。其针对的商机,主要是利用中国的产业、经济和人力资源优势,创建全球经济中个性独特并能持续发展的企业,这一次的行动,被邓峰视为人生的第三次创业,成功依然眷顾了他。北极光创投公司先后投资的经营母婴产品及日用产品的宏孩子、网上婚恋公司百合网、国内规模最大的中档连锁酒店汉庭酒店连锁等都获得了成功。而邓峰本人,也在取得这一系列成功后,被评为“2007年中国10大风险投资家”。这其中,邓峰在国内风险投资的实际“工龄”只有2年,而同时入选的其他9人最少的也有5年。

邓峰认为选择风险投资,“这一次又选对了”。他说,从大学时代起,自己的人生就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赚钱,第二个是make impact,即产生影响力。而北极光就是邓峰“make impact”梦想的实现。

邓峰将北极光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投资“TMT”,就是“technology ,media,telecom”——生命科学、新能源、通讯技术等领域,同时也投向于消费、服务行业。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北极光先后投资了20多个企业,都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从当初只身在美国创业,到如今回国做风险投资,邓峰的创业之路除了幸运外,离不开“创新、探索、风险”几个词。邓峰说,风险投资是一个挑战,是他人生的一次重新创业。可能做好,也可能做不好。但他喜欢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和自己喜欢的一个团队一起工作,而他们的工作恰恰可以对部分中国的企业家有所帮助,这个过程比结果更让他感到幸福!他,就是这样一个在不断创新的风险中体现成功乐趣的人!

(张晶)

丰隆集团第二代掌门人郭令明

开拓性扩张的守业者

1995年的新加坡,经济十分繁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投资者的热土。时年54岁的郭令明以长子身份接掌郭氏家族,成为丰隆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