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20160600000041

第41章 以诚信赢得市场(2)

1922年3月16日,日本新圩县板仓村一个大户人家又添了第三个男孩,这就是佐川清。父亲是小学校长,家境殷实,佐川清过的自然是少爷生活。可是这一切到8岁就过早地结束了。母亲离世,父亲续娶,也许是佐川清桀骜不驯的个性,让继母对他由反感到厌恶直至虐待饿饭,佐川清常离家出走。上学后他觉得学校反而是逃避虐待的好地方,成绩很好,又考上了县里名校,可过严的校规又让他选择退学。他靠着身上仅有的5毛钱。购张站台票上了火车,在表兄的脚夫行里干起了脚夫,用汗水体验了生活的含义。表兄的“丸源”号脚夫行也是由小茶店因来往客人要解决携带行里麻烦而办成的脚夫行。从中也让佐川清认识到了需求就是生意的道理,也让他后来自立门户干好脚夫行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也许是对童年曾经的温馨的惜恋和后来受冷漠虐待的痛恨,佐川清特别重视在他的团队中营造那种大家庭的气氛。既使在同客户的交往中,他也特别珍惜和营造一种诚挚的交心的感情。所以他能得到团队的敬重和客户的信任。

1970年石油危机时,行内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同行都纷纷采取降价措施来求生存,这无疑会对其他同行和员工造成压力和损失,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商业竞争的惨烈和无情。

佐川清怎么办,是跟进效仿,还是另谋生路,他碰到了活着还是死去的选择。

他选择了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挖潜的办法,没有以降价而损人。

别人业务在萎缩下降的时候,他的业务在发展和上升。

别人的团队在涣散低落时,他的团队却更加凝聚更加有活力。他坚守他的做人干事业的原点:重情讲义,心心相印。

他自拟的墓志铭:一个一生额头上流着汗拼命工作的人长眠于此。他时时都记着他人生和事业的原点,超强的原点意识。

古往今来,脚夫万千,唯有他成为第一脚夫。今天他的触角以海陆空形式几乎推进到世界每个角落。凭什么?除了汗水,还有什么?是情义,是服务宗旨、质量、承诺,还是始终如一的原点意识,读者都会得出自己的判断。

(刘勇)

华人首富李嘉诚

做生意首先要学会做人

亚洲首富李嘉诚,1928年生于广州潮州一个贫困家庭。自小就家穷志不穷,他酷爱读书,有时读得如痴如醉。从这些书中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中学时就立志将来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象英雄传中那些英雄一样为国家建功产业。

然而,当他为美好理想而憧憬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9年6月,14岁的李嘉诚跟随父母从广州潮州逃亡香港投奔舅舅家避难。不久李父病故,16岁的小嘉诚不得不放弃学业,埋葬父亲后,在舅父的钟表公司打工,靠微薄的收益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钟表公司苦干了三年后,李嘉诚找到一家塑胶厂当起推销员来。推销是一门很复杂的工作,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李嘉诚白天忙于奔波,晚上都要翻阅在旧书店买来的有关书籍,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反复练习语言技巧。由于他的刻苦,很快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业绩出色,第二年领导就让他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破格提升他为塑胶厂的总经理,这年他才20岁。

几年来的推销生涯使他学得了很多社会知识,同时也交了不少的商界朋友。这时,少年时代的抱负又激起他心中的热情,不甘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要创立自己的事业。1950年,他毅然辞掉总经理职务,用平时省吃俭用积下来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有了自己的产业,李嘉诚十分努力日日夜夜都在厂里打拼。开初猛抓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谁料,正当他暗自高兴的时候,商家纷纷前来退货。原来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接着银行催款,原材料商上门结帐,商场要求赔偿。初涉商海的李嘉诚几乎被逼到了绝境,刚建起的“长江”面临夭折!

慈祥的母亲了解到儿子的困境,把他叫回家,说道:“创业犹如学步,开初总是要摔几跤的,不要紧,摔过跤之后,步子才会稳。今天娘要告诫你一句重要的话,就是生意场上自古要讲的是信义二字,做好了这两个字也就做好了人啊。”母亲的话重重地撞击着儿子的心灵。李嘉诚细细品味母亲的话,学做生意首先要学会做人,我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过硬,就是对客户的不讲信不讲义,不讲信义又如何做人呢?

从此后,他牢记慈母的教诲。亲自上门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向他们赔礼道歉,公开承认错误,终于得到了谅解。为了还债和赔偿,他与员工一道认真处理所有不合格的产品,对于新生产的产品严格把关,在市场重新树立“长江”的形象,将回笼的资金尽快还清欠债。这样,艰难奋斗了五年,从失败中取得成功。李嘉诚在赢得社会信任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已的事业,长江塑胶厂的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李嘉诚抓住时机,开设了分厂,扩大生产业务。

1957年,李嘉诚进军塑胶花生产行业。一天,一位欧洲客商前来订货,由于数量太大,客商提出要有一家大企业为“长江”作担保。李嘉诚只好找到一位大公司董事长的亲戚求援,可是这位亲戚婉拒了他。回来后,他只好对外商如实相告,对方被他的诚实的感动,放弃担保的要求,同意签下这宗大批业务。此时,李嘉诚却说:“我的资金有限,一时无法完成您的订货任务,很遗憾,请原谅我不能与您签约。”李嘉诚的诚实让外商感到震动,他做了一辈子生意,见过了各色各样的生意人,象眼前这样品质的青年人并不多见。于是,当即决定以预付货款的方式鼎力相助李嘉诚扩大生产。

承接这宗大额业务后,李嘉诚不敢懈怠,一边添置设备,扩大厂房,增加技术力量,一边考虑如何利用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塑胶花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的问题。从一本英文版的杂志上他了解到意大利有一家在世界上最早的生产塑胶花的公司。他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后,便揣着求知识的欲望飞越大洋来到了意大利。

当他找到这家公司门口时却止住了脚步。自己虽然千里遥遥,但人家会不会把新产品技术告诉自己呢?绝不可能。他在大门口看到了一张招聘工人的广告,便灵活一动,应聘!果然应聘到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每日,李嘉诚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清理废品废料,利用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用眼和心牢牢记下了各个生产流程。晚上就将看到的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上。只记下了生产流程还不够,重要的是技术环节。他主动地去接近技术工人,并热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休息日,邀请这些新朋友到中国餐馆吃饭,在交谈中他有意无意询问技术环节的细节。因为已经成了朋友,所以对他并不设防。聪明的李嘉诚通过几次的交流,便能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偷艺”获得成功,在临回去前,他又跑到市场购买了几大箱塑胶花样品。

回到香港后,他立即组织技术力量研制新产品生产工艺,很快获得成功,随即大量生产,推向市场,深受客户青睐。这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赢得第一桶金。同年年底,他又把他的产品推向东南亚和欧美市场,“长江”的订单逐年成倍增长。直至1964年“长江”成为世界上最大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得到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在塑胶花生产如日中天时,李嘉诚清醒地意识到没有永远的晴天,风暴会随时袭来。他果断地转投生产塑胶玩具。不出所料,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他的玩具产品在国际市场大量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成了商海的娇娇者。

李嘉诚善于逆向思维,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1965年又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房地产暴跌。1967年香港发生反英暴动,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此时他却反行其道,大量购入贱价旧楼和地皮。3年后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房地产价格随之暴涨。1971年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地产事业,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额利润。

手上有了大把大把的资金,他不动声色地挺军股市。第一个目标盯上“九龙仓”,几个月下来他原来只花13.4元收购来的九龙仓股一下子狂升至56元/股,第一仗就取得了大胜。不久,当他发现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也在争夺九龙仓,便主动将手中的1000万九龙仓转让给包玉刚,从中获利5900万港元。包玉刚是个看重人才的长者,他欣赏李嘉诚,便有意将手中的“和记黄埔”股票转让给李嘉诚。李嘉诚后来成功地控制了老牌黄资财团、和记黄埔,终于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

李嘉诚入主“和黄”后,用心经营,不出几年就将它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进入2000年后,李嘉诚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两度登上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杰出企业家称号。

李嘉诚从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变成华人首富,他始终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家乡。他对祖国的教育文化卫生和公益事业一往深情,尽心竭力。1988年他斥资18亿元创建了汕头大学;1994年捐资1100万元为潮州家乡贫困地区建立350所基础教育学校;1997年为北京大学新图书馆捐资1000万美元;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II发展计划;他每年几乎都向内地捐助1亿元以上的资财兴办公益事业。今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他慷慨捐资1个亿。李嘉诚从少年时代被迫随父母逃难到香港,13岁当学徒,到今天已成为全球华人首富,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靠个人的刻苦好学,立志高远,善良做人,诚信经商而得来的。李嘉诚创造的神话正好佐证了这个道理。

(吴云川)

华侨巨贾李光前

有一棵感恩和诚实的心灵

李光前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10岁时随父亲出洋去新加坡谋生。1927年开始创业,此后四十年勤奋不止,成为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

李光前是一个苦难中泡大的农家孩子。10岁的时候几乎冻死饿死在到新加坡求生的海轮上,因为不肯出卖自己的姓氏而求得温暖,倔犟的他为此改变了今后的一生,也为此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拜崇。

1903年,10岁的李光前和父亲相拥着挤在一大批福建难民当中,在海轮的颠簸摇晃中向新加坡驶去。海风象一片片刀刃割痛着每一个衣补单薄的难民,无法抵御寒冷的船内成了一个冰窖。当时船上有一个著名的爱国华侨叫陈嘉庚,无意中发现同胞们冻得直打哆嗦,就对管事的人说:“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的难民姓什么的都有,但听说有毛毯发,便纷纷说自己姓陈,以求不被冻死。毛毯发过后,陈嘉庚到各个船舱巡视,看到众人都披上了毛毯,就放了心,可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子未有毛毯仍在发抖时,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小孩子说,我姓李不姓陈,不敢冒领。陈嘉庚听了,深受感动,也为自己只顾陈姓人安危的做法深深自责,他命人赶紧拿来毛毯为这个小孩披上。没想到这个赠毛毯的故事,成就了日后的一段美满姻缘,同时也为日后成就一个华人富商埋下了伏笔。

13年后的一天,李光前和陈嘉庚巧遇,正在街边大排档吃饭的李光前看见了当年赠他毛毯的恩人,于是主动把自己的雨伞给了冒着大雨跑步的陈嘉庚。陈接过雨伞并没多看李光前一眼,性子比较急的他头也没回地对借伞人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拿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来到了陈嘉庚的办公室。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的借伞之情。李光前笑笑说,我还得感谢您当年赠毛毯之情呢,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忘。陈嘉庚这才想起来,不禁大笑,当年的小毛孩,深怀感恩之心,不错!闲谈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又被他的诚实为人感动,就有意聘请李光前来自己的橡胶公司工作。李光前满口答应。

在陈嘉庚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李光前学到了许多东西,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所有知识,并打通了欧美市场。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的器重,并将自己17岁的宝贝女儿嫁给了已经27岁的李光前。这两个恩德相报的忘年交朋友,因为毛毯和雨伞的牵线,终于成了岳父和女婿,成了一段永久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