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已经羽翼丰满的李光前,决定开始自己的事业,象岳父陈嘉庚那样成为商界巨人。苦于没有足够资本的他正一筹莫展时,机遇的大门向他敞开了,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去,急于想把麻坡一千亩橡胶园低价卖掉。李光前经过调查后毫不犹豫就用10万元买了下来,处处谨慎的岳父却极力反对,理由是橡胶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别人都不敢买,你李光前怎么就买下了,今后工人不敢去割胶,还不是一片荒芜。李光前这才耐心说服岳父,说他曾在英文报刊看到报道,政府有意在胶园旁边开公路,发展麻坡的工业,只要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自然绝迹,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陈嘉庚虽然将信将疑,但暗中还是佩服女婿的胆识和眼光。事隔不久,李光前的判断得到证实,麻坡新开了一条公路,他买下的胶园成了一块宝地,价格翻了几番,老虎自然不见了踪影。
李光前迅速将麻坡胶园以40万元的价格卖出,短期内净赚了30万元,他用这笔钱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取名为南益橡胶公司,与岳父的谦益橡胶公司共用了一个益字,他得益于岳父陈嘉庚的赏识和栽培,得益于谦益公司让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他甚至还要得益于当年海轮上那床毛毯没有让他冻死,他还要得益于贤惠的妻子陈爱礼给予的一切帮助。
公司开业的第3年,遇上了世界经济大萧条,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大风暴,热血沸腾想干一番大事业的李光前站在了大风暴的前沿,他经受了经济风暴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公司象一条小船漂浮在大海汹涌的波涛之中。在资本极度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借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上被挤垮。经济危机过去之后,顽强的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迅速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得到壮大和发展的李光前,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和生产。几年之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了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虽然在商界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李光前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瞅准了机会进军金融业,他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后来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和汇丰银行合并,重组的华侨银行一跃成为新加坡四大华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刚满40岁的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升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三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带入了金融界,凭着他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华侨银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连日本的东京、大坂和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世界各地也设有60多家分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年迈的李光前拥有1.85万亩橡胶园,南益橡胶公司附属机构35家,他还热火朝天地经营着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李光前成了世界大富豪,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财,就连戴着深度眼镜的李光前自己,恐怕也一时说不出自己价值几何。但是从他长逝的悲哀中,新加坡人终于知道了李光前的身价:1967年6月2日,李光前的灵车从街道上缓缓开过,市民们倾城出动,自发为这位老人送行,街道上哭声一片。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华人为失去一位爱国华侨而落泪,受过恩惠的所有民众为失去一位大慈善家而痛哭,就连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
这个来自福建的农家子弟,这个苦难中挣扎长大的穷孩子,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在新加坡这块拥挤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拼搏精神,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下了光辉的人生篇章。
(林德元)
海尔总裁张瑞敏
决不让一台次品流入市场
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把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变为年销售收入上1000亿的大型企业。他是如何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东方神话,二十多年来的创业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青岛日用电器厂担任厂长。这个厂原来是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过渡成集体性质的合作工厂,它生产过电动机、电葫芦、民用吹风机、小台扇等。张瑞敏刚来时,厂里生产一种“白鹤”洗衣机。全厂有800员工,亏空147万元。在他上任前,没有人愿意来,一年内换了三个厂长。车间见不到人上班,厂区杂草丛生,道路泥泞,一副破败的景象。
张瑞敏高中毕业就进厂当了工人,在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代是在“文革”浩劫中度过的。他亲身感受了国家混乱,人们无序的痛伤。国家已走上了正常,已经迎来了春天,人人都应该有一份责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量,重新创造美好的生活。张瑞敏是个有抱负理想的青年,他不愿碌碌无为地混日子,要干一番事业。领导既然把这个厂子交给他,他要管好这个厂子,要改造这个厂子,要让这个厂子为国家创造利润。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订规章制度。共订出了13条,其中有几条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准哄抢工厂物质……”现在谈到这些条款未免发笑,其实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规定公布不久,就有一位工人扛走厂里的一箱原料。张瑞敏抓到后立即发出布告开除此人。这一下,全厂工人才知道新厂长来真的了。半年后,厂里的秩序正常了,纪律也好了,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由于生产的洗衣机外观粗糙,质量低劣,一直销不出去。张瑞敏决定放弃这个产品,转产电冰箱。他把厂名也改了,叫“青岛电冰箱总厂”。他曾经被派到德国考察过,考察的过程中德国一家冰箱公司利勃海尔有意愿向中国输出制造技术和设备合同。他向国家轻工部和青岛市政府提出要求申请引进利勃海尔的技术,获得批准后,青岛电冰箱总厂作为轻工部确定的最后一个定点生产厂。转产和引进技术给这个濒临倒闭的厂灌注了新的血液。冰箱当时是非常紧俏的产品,老百姓要凭票购买。这让工人们看到了前途。其实工人们谁不盼望自己的工厂兴旺发展,每天都有活干,每月都有工资拿。以前之所以那样,只因没有一位能干的好领导。现在张厂长决心要打翻身仗,改变厂里的面貌,大伙怎不跟着他拼命干?
转产的第一年,全厂上下一条心,大干快上。第一台电冰箱生产出来了,工人们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欢天喜地庆祝成功。他们就象嫁女儿一样,把冰箱送向市场。青岛电冰箱一走向市场就被销售一空。张瑞敏的一位朋友找到厂里来,要选一台好的。张瑞敏让他去挑。可是这位朋友挑了很多,发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心中不是滋味,他叫人把尚未运出厂的400台冰箱全部检查一遍。检查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居然有76台不合格!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思索了一整天。第二天,他把厂里的干部和工人召集到库房,指着那76台不合格的冰箱问大家怎么办?技术员仔细察看了每一台冰箱,认为没有什么大问题,不影响使用,只是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有的人提出:卖出去影响不好,如果便宜点处理给厂子里的员工,一举两得。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几乎是一名工人两年的工资。
张瑞敏说:“卖给员工也是卖,员工人人都有亲戚朋友,都有生活圈子,同样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今天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出来,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这时,不知谁小声说了一句:“难道还砸掉去?”张瑞敏马上大声说:“对,砸掉!全部给我砸掉,谁干的谁来砸。”说罢,他抡起大锤亲自砸了第一台!这重重一锤砸在了全场员工的心上,员工们震憾了。顿时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再讲什么,沉默了好大一会后,有人接过锤子砸向冰箱,砸过后他们个个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种悲壮的场景,深深地印记在每一位员工的脑海里,一辈子都不可能忘掉。从这一件事,张瑞敏和员工们都开始认识到质量第一的函义。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全厂进行了质量大讨论。张瑞敏提出:“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在这场大讨论中,张瑞敏把厂名更为:青岛市海尔电冰箱厂。海尔冰箱正式诞生。三年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从实践中得到一个真理:产品的信誉取决于它的质量。他紧紧抓住质量不放松,海尔的质量过硬在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国内市场的销路越销越好。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张瑞敏开始把目光盯上国际市场,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海尔的娘家——德国。1991年他决定向德国出口8000台海尔冰箱。可是德国的海关和商品检验局不相信中国的产品,不让进口。
张瑞敏咽不下这口气,从前外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现在这什么时代,还用这种眼光看待新中国,岂有此理,决不能让这种歧视再继续下去!他要德国检验官做一个公正的试验:把德国市场上所有品牌的冰箱和中国海尔冰箱都揭去商标,放在一起进行检验。傲慢的德国检验官满以为他们的产品质量肯定比中国的好,便答应按海尔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谁知检验的结果让德国人大为尴尬:海尔冰箱获得了“十”最多,比海尔的“老师”利勃海尔还多了几个“十”。德国人服气了。8000台海尔冰箱进入德国市场后很快被销售一空。这一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超5亿,全国100多家同行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企业无三角债,海尔开始多元化发展。海尔现有产品58个系列,9200多个品种,其中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器等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1997年,海尔集团建立工业园,兼并了国营黄山电视机厂等18家企业。其中原黄山电视机厂有4000名员工,由于企业亏损,大家思想较混乱。张瑞敏兼并后立刻停业整顿,强化规章,改造设备,老厂很快呈现新的气象,年底产量提高15%。
张瑞敏的成功不仅是抓质量,还在于他十分注意市场行情。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抽身到商场去作调研。有一次,他发现5公斤量的洗衣机不受客户欢迎,原因是浪费水、电。特别是北京、上海这样缺水的大城市。回来后,他要厂里的科研人员研制小水量的洗衣机。科研人员日夜攻关,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小小神童在上海试销后立刻受到热烈欢迎,接着全国各城市对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非常青睐,两年时间销售量达100多万台,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有一次他到四川出差,顺便到市场向客户作调查。碰到一位农民客户反映:海尔洗衣机不好使,下水管老堵。张瑞敏问他是洗什么东西堵?农民说洗红薯。回厂后他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大家都笑话那位农民。张瑞敏却说:“客户需要就是我们新课题。”他和科研人员商量后决定,专门开发一种下水管加粗的可以用来洗地瓜(红薯)的“大地瓜”洗衣机。果然这种洗瓜机很受农民兄弟的欢迎。1998年底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主要领导还表扬了这件事。
从1999年开始,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迄今海尔已在全球美、德、日、法、奥、韩等30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年营业额超1000多亿元,海尔成为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张瑞敏25年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欢乐,他用意志和智慧创造了中国企业界的神话,为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也给予了他崇高的奖赏,199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四大、十五大被选为代表,十六大和十七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吴汀清)
空调业“四大天王”之一李兴浩
财富是金钱、信誉加人脉
敢向全球空调业叫板;手签一张白条能当800万支票在供货商间流转;身价数十亿的大企业集团董事长去竞选村长;在全国人大上呼吁除去国营民营企业间的不平等法——这个李兴浩,身上布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可值800万的白条
早年广东佛山出过武林大侠黄飞鸿,至今当地仗义救难两肋插刀的侠风仍很兴盛。
1996年8月志高集团所在的佛山南海里水镇,整个镇子好象都笼罩着一种不安。人们脸色凝重,小道消息早已传遍全镇——台资已经撤走了,银行冻结帐户了,看来志高厂是挺不下去了,李兴浩手下重臣总经理也要辞职了。只要志高厂一跨,全镇的兴隆也会烟消云散。许多职工的眼睛,还有镇上人的眼睛都在搜寻李兴浩,想从他这儿猜测吉凶。
其实这几天他在清远的一个温泉宾馆,召开一个决定志高厂生死命运的会议,来开会的都是讨债的供货商。
李兴浩开场白很有悲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