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鲁冠球是个铁匠出身,文化也只有初中水平,可是他那想秃了的半个脑门里,有着无尽的智慧和金点子,他总能胜算,总能决胜千里,细细品味,决非他的运气好,而是他那超人的胆识起了作用。比如他创立的“两袋投入”概念,就是中外企业词典里查不到的,他抓职工的“脑袋投入”和“口袋投入”,简称两袋投入,要解释明白,得一节课时间;比如他惯用的“三大分配”方案,就让整个集团的员工为之赴汤蹈火,这三大分配即“按劳分配、按效分配、按资分配”,鲁冠球就象一个魔术师,把这三大法宝运用得如鱼得水;又比如他对待人才的“三得”功夫,就象乡村田野里晚间点亮的一盏诱虫灯,引诱着全国的技术人才象飞蛾扑火似的往他那里跑,他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有了人才,就能发财。所以他说:对大学、工程技术人员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这“三得”功夫他是有口皆碑的;再比如他的秘招“买卖制”,就让他的所有员工时刻绷紧了经营的头脑:他在厂内分小核算单位,车间和分厂之间建立厂内小银行,把工人向仓库、向上道工序领料一律改为买卖制,使人人讲究经济核算,最终知道每一个产品的成本和利润,这种透明的做法,让人人成了商人成了老板,如此绝顶的高明,只有鲁冠球能想得出来……
(林德元)
蓝天学院院长于果
把握机遇就是把握命运之门
1978年,当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后,一名来自景德镇的男孩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他的高考分数超过录取分数线40多分。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这名男孩无疑将迎来命运的转折。
然而,他空高兴一场。因为在他一岁半时,突然高烧不退。医师诊断失误,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使他一腿微跛。而这条有些残疾的腿,也把他阻隔在大学之门外。
30年后,这名小男孩创办的江西蓝天学院已连续几年排名全国民办高校第一。这名男孩,就是中国民办大学的推手,蓝天学院创办人——于果。
打开命运的另一扇门
1978年,于果落榜后,他并没有消沉,他相信,上天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定打开另一扇门。
1979年,有扇“门”开了:江西省赣剧团招考搞道具制作的人员。于果对美术的业余爱好此时有了显山露水的机会,他参加了考试,用灵巧的手,绘出了令考官们为之动容的美术作品。于果幸运地进入赣剧团。在赣剧团,于果聪明能干,剧团出外演出,他都拣重活干,灵巧超过正常人。剧团在乡下演出步行几十里时,他总是走在前面,而且还帮年纪大的同志背行李、搀扶体弱的同志……
于果进赣剧团时,文革刚结束不久。赣剧团决定排演古装戏,可是经过十年浩劫,古装戏的“行头”已被“破四旧”破得荡然无存。因此,赣剧团特地用高薪从上海请来了一位70高龄的老师傅,每天以好酒好肉款待,请他制作古装戏中各种人物戴的头盔。为了后继有人,赣剧团又特地派两个人跟他学,于果是其中之一。这位老师傅知道,这种学,无异于夺他的饭碗,因此,不愿教,尽量保守。每当做到关键部位,竟然叫他俩出去,待做好后才叫他俩进来。于果有一种“要干就要干好”的倔劲,不让他学他就偷偷学。于果为了攻破老师傅技术“壁垒”,不懂就问。老师傅尽管不愿露底,但在支支吾吾之中,于果也能发现一些诀窍。白天老师傅做了些什么,晚上于果就在家中极力地模仿着也做完什么,而且对不合理、不妥当的地方来个推陈出新……三个月后,于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同样一个头盔,老师傅做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东西,而于果做的有新意;老师傅做得笨重,于果做得轻巧……半年过后,赣剧团辞掉了老师傅,大胆起用于果。于果不负众望,做的头盔果然在江西省文艺界很有名气。当时,在全国都没有这么年轻的“老”师傅——只有17岁的于果,便会做“全堂”的头盔。
随后,于果又学会了变脸,制作了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道具,许多报刊杂志还发表了他的服装设计作品,于果成了一个既擅长现代时装设计又专长戏剧服装设计的优秀设计师。1985年赣剧团见他好学上进,特地送他到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布景设计专业进修;1986年,又送他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服装设计。
下海创业办学育人
于果学成归来后,雄心勃勃,想为振兴赣剧大干一番。没想到,这时的赣剧与全国各地的各剧种一样,跌入了“越演越赔,不演不赔”的糟糕境地,各剧团的人才被闲置。
于果的心在躁动。他不甘平庸,八十年代后期,于果毅然决定下海,凭着过人的吃苦精神和聪明才智,几年的艰苦创业,攒下了百万元资金。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尚是“精英教育”,这时他认定,民办高等教育必将迎来春天,他下定决心办一所民办大学,让那些像他一样的落榜生、残疾人、贫困生都能有机会上大学。
1994年春,他与香港文强贸易公司、美国国际管理学院合作,创办了经江西省人民政府、省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级学府——实行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江西省高级职业学校。最初,学校唯一的教学楼都是租来的,办学条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校长办公室就设在靠近厕所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于果既当校长又当勤杂工,常常是以方便面充饥,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过度的劳累曾多次导致他胃出血。就这样,一个残疾人克服着正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向着心中的梦想艰难而自信地走着。就在这一年,于果决心再投资1000万元建设属于自己的校舍。他一边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一边为了节约经费,亲自采购建筑材料。为保证工程质量,他干脆就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于果把自己办学定位为办平民学校,让平民子女能上得起学,培养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学校越办越红火。于是在1995年,全国各地3000多名好学上进不甘沉沦的青年涌进了省高职的校门。1996年,学生增至5200多名。也就在这一年,经省教委批准又成立了江西东南进修学院,1997年经国家教委备案省教委批准成为江西省民办高校中首批国家文凭试点院校;民办大学可以颁发国家文凭在省内尚属首次。
抓住高校扩张新一轮机遇
1998年,办学成绩斐然的于果,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第一个来自民办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
1998年3月5日,当于果走进人民大会堂时,他的心情激动而复杂。当时国务院已经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但由于条例对“民办学校财产归属”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管理权限”等许多焦点问题没进行详细阐述,由此导致在处理民办教育办学纠纷时,各地的方法各不相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于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大力倡导依法治国,民办教育也不能例外。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将民办教育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才能确保民办教育办学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于是,他与全国各地31名代表联名签字后,郑重地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法的议案》,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份关于民办教育的议案。
由于它是江西省向大会递交的第一份议案,因此被称为江西代表团的“一号议案”。于果递交的“一号议案”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办教育立法列入立法规划,教科文卫委员会成立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立法规划、调研、起草、审议,数易其稿,立法的意见终于在2002年12月28日得以表决通过,该法律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规范和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从此有了法律的保证。
抓住国家对民办教育重视的契机,蓝天学院也开始新一轮发展之路。2000年,经过8年建设,京东校区占地300亩,校舍面积将近20万平方米。2001年学校又在全省民办高校中第一个成立党委,并且第一个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第一个招聘了博士生、硕士生。
2003年蓝天学院又紧跟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地区建设两个高校园区的战略部署,抓住机遇,在昌东瑶湖校区建成了方圆180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实现了一期工程面积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新生入住最早的“三个第一”。随着校舍的扩大,2004年蓝天学院招生人数高达1.6万人,在校生规模为3.4万人,成为全国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几所民办高校之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江西第一批升本的民办院校。而今,蓝天学院以5.3万余名学生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办大学。
面对着人们的赞誉,作为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于果有了新的思考,他开始新的发力,推动着民办大学下一轮发展潮。
(李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