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20160600000014

第14章 把小事情做成大品牌(2)

40岁那年,他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肯德基州,在一家加油站找了份工作。当时他并没意识到,这份工作会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机。那里往来的人很多,路又漫长,看到司机们饿得两眼放绿光的样子,他产生了顺便卖点食品的想法,何况他烹饪的手艺本来就不错,家人也支持他。司机们体力消耗大,需要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来补充体力,普通的饭菜名堂多,弄起来比较麻烦,他想起了小时候试着做过的一种炸鸡,只是技术不过关,味道还不尽如人意。如果把炸鸡做好了,自己轻松,顾客们也实惠。在路边餐厅的小厨房内,他开始研究炸鸡的做法。试验了好多次,他终于研制出了一种神秘配方,藉此推出了自己的特色食品,这就是后来的肯德基炸鸡的雏形。它口味独特,脆嫩鲜美,受到了顾客的热烈欢迎,餐厅的生意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以至很多人慕名而来,不是为了加油,而是为了吃他的炸鸡。

刚开始卖食品的时候,他或许是想多拉点加油站的生意,没想到现在喧宾夺主。顾客越来越多,加油站已经容不下了,山德士在对面盖了一座餐厅,专营炸鸡。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别出心裁,在旁边加盖了一座汽车旅馆,使他的餐厅集食宿和加油为一体。这种经营方式在当时也是很有创意的,日后被许多人效仿。

当时山德士的餐厅可容纳一百四十多个人,为了保证炸鸡的质量,他一点都不马虎,亲自动手。这样,他的餐厅就成了最初的炸鸡市场。后来他边经营边继续改进炸鸡的配料。可以说,山德士是最早懂得食品配方的奥妙和价值的人之一。

业务不断扩大,山德士也感到自己管理餐厅的经验不够了,为此他还专门到纽约的一家大饭店学习管理。还有一个问题让他苦恼:那么多客人都在等着他的炸鸡,他怎么忙得过来呢?毕竟是鸡肉,炸熟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客人都等得不耐烦了。

这时压力锅已经面世了,山德士受到了启发。他买来压力锅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炸鸡方法。用这种方法炸出来的鸡更加味美。这时,配方的原料已经增加到十一种。炸出的鸡皮薄透壳,香味诱人。他兴奋地说:“用我发现的这十一种原料组成的配方使我拥有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鸡。”这种炸鸡方法一直延续至今,稍有变化的是配方的原料据说已经增加到四十种。1939年,为表彰山德士对烹饪业所作出的贡献,肯德基州长授予他“山德士上校”称号。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山德士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赚了很多钱的个体老板,而不会成为某种连锁店的形象或饮食文化的代表。二战爆发后,政府实行汽油配给制,加油站不得不关门了,但餐厅的生意依然不错。然而按照政府的建设规划,有一条高速公路要把他的餐厅和顾客隔开,也就是说,他的餐厅也要关门了,这对他是毁灭性的打击。他负了债,面临每月只有105美元的社会救济金的困境。1956年,已经66岁的他,将一桶装有用秘方调出的调料,和那台经过改装的蒸煮器一起装上了他的福特汽车。这是他的全部财产了。他沿途叫卖他的配方。他身着白色西装,打着黑色蝴蝶结,白发苍苍。他对餐厅的老板们说:“让我给你们来炸鸡吧,若你们喜欢它的话,我可以把这桶调料卖给你们,并教会你们怎样炸。只不过你们每卖一只炸鸡,就要付我4%专利费。”幸亏学过法律,知道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的工作进行得很不容易,据说,整整两年,他被拒绝了1009次,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才得到了一句“好吧”。

然而这一声“好吧”却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四年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400多家餐厅在卖他的炸鸡。他再次出名了。科罗拉多州电视台请他做访谈节目,其时,他依然身穿白色西装,打黑色领结,戴上跟了他多年的黑框眼睛。“KFC”的著名商业标识就这样产生了。

1964年,肯德基快餐厅已经拥有了600多个连锁店,全年产值达到了3700万美元。也正是这一年,年仅29岁的律师约翰·布朗和纳什维尔州一位名叫杰克·麦塞的60岁的金融家找上门来,提出付给山德士200万美元,让他同意转让除佛罗里达州等几个州再加上加拿大和英格兰等几处地方以外的全部肯德基快餐厅的业务权,而且还请山德士担任他们的质量顾问,领取终身薪金。在当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山德士心中虽然极为不舍,但想到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还是同意了,把事业交给比他年轻的一代去做。肯德基就这样不断地被传递着,每转一次手,都会产生一批富翁。

(陈然)

称雄世界拉链业的吉田忠雄

——再小的事情也可以有大作为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包去位于东京一隅的陶瓷店上班。他是一个敬业守时的人,哪怕这是在动乱不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说是陶瓷店,其实卖的已经是杂货大全了。他本来在上海,为陶瓷店做采购。身处繁华的商业都市大上海,凭着自己的头脑聪明和勤奋卖力,他很快就积累了一整套生意经。现在非常时期,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日元大幅度贬值,陶瓷店很难经营,同为同乡的老板便把他从上海叫了回来,希望借助他的一臂之力,让店子有点起色。他也非常努力地想着办法。但是杯水车薪,店子还是难以支撑。不久老板一咬牙,陶瓷店改卖杂货了。

他进到店里,一眼看见老板神情萎靡地坐在那里。他预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了。

果然,老板声音低沉地说:“忠雄,昨天晚上我想了很久,这个店是没法经营下去了。与其这样每天贴钱在这里维持,不如干脆倒闭了。我已经决定放弃这个店了。店里遗留的货物,你要愿意,就接手处理吧。”

吉田忠雄的心情和老板一样难过。对于做生意,老板同样精明,并且充满了热情。奈何大势不好,就好比潮水汹汹,又有几人能够原地伫立。

老板就这样走了,接下来的几天他都在清理这个倒闭的店子里遗留的那些货物。灯泡,脸盆,男人用的皮带,女人用的梳子……全是这些。他是一个爱动脑子的人,于是边检索着,他边思考哪些是彻底没用了的,哪些可以降价卖掉。哪些又可以改装后卖个好价钱。

在一个角落里,他看见了一大堆蒙满灰尘的拉链。那是拉链商放在店里代销的。但是由于制作过程本来就粗疏,加上长期无人问津,这些拉链普遍都生锈了,有的根本就拉不拢。在一般人眼里,这完全就是一堆废品。大可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但是吉田忠雄的脑子里却有火苗一闪。他想,拉链这个小东西在日常生活里太管用了,几乎每个人都要用到。而且拉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传到日本,算是个新事物。只要是新事物,就一定有大的发展空间啊。这虽然是一堆快作废的拉链,但是如果从工艺上加以改造,也许会受到大众和市场的欢迎呢。

再小的商品,也蕴藏着大商机。再小的事情,也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26岁的吉田忠雄的人生理念之一。

吉田忠雄为自己的想法所激动,他很快行动起来。他先找到那批拉链的所有人。请求他们把这些小拉链盘给他销售,以后他必定筹集款项还清债务。

债权人很快答应了。在他眼里,有人愿意有偿接下这一堆“废品”,是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麻烦,简直是可以偷着乐啊。

忠雄开始了他的放手一搏。193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链公司,取名“三S公司”。公司员工只有包括他在内的3个人,公司资金总共350日元,却是他平日省吃俭用下的。公司负债却达到2070日元。

起先日子非常难过。他并不熟悉拉链业,而且由于拉链刚刚传到日本不久,制作工艺完全靠人工完成,十分简单落后。拉链动不动就合不上齿,故障频发。忠雄一筹莫展,陷入了事业低谷。

就在他苦苦思索着如何改变现状却百思不得之时,有一天,父亲久太郎来看他。父亲是个山林的鸟贩子,以捕鸟、驯鸟和卖鸟为生。久太郎为人宽厚,一向很受乡民和自己的儿子的尊重。

父亲见忠雄陷入逆境,便劝导他说:“我看你还是从最小的细节做起吧。你忘了你小时候跟我一起钻山林捕鸟的情景了吗?我们有时要走那么多的路,爬那么多的山,我们要安好每个捉鸟的圈套,又要不断地去检查它们。这样,每个细节都不能疏忽,都要做到最完好,才能抓到林子里最美丽也最顽皮的鸟啊。连捕一只鸟都这样,何况你现在做的是东京的拉链大生意啊。”

吉田忠雄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想,是啊,拉链这么小的东西,在每个细节上一定要做到完美,市场才能接受它。不能因为它小,就感觉无从下手。

于是他专程去大阪了解制作拉链的整个过程,回来后潜心研究如何改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此他专门做了些修理拉链的小工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把仓库里那堆坏了的拉链搬出来,一条一条进行修理,并且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画下图表,记录修理拉链的所有心得。

令他欣喜的是,经他修理的这些拉链全部卖出去后,没有一条遭到顾客的退货。它们全都经久耐用,而且润滑易拉。他的员工早上遇见他时不再叫他“老板”,而是半开玩笑半敬服地称他是“拉链医生”。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三S拉链销量每年以三倍的速度上升。员工也增加到100多人。1936年,吉田忠雄还清了所有债务。一天清晨,他到债权人那里取回了自己从前写的借条,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吉田忠雄彻底爱上了了拉链这一行。他每天面对着那一根细细小小的东西,不停地琢磨着其中无限大的发展的可能性。比如材料,忠雄发现铝比钢要轻得多软得多,于是他决定用铝代替钢。不久他又发现铝合金硬度强又轻,于是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改用铝合金代替钢做拉链的原料的人。

忠雄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像我这样现在做的是小生意,但我不能停步不前,我要把小生意做成最大的品牌。

忠雄告诫自己的员工:

“只要市场有需求,无论利大利小,都要生产。”

“让拉链自己宣传自己。”

“让消费者了解利益所在。”

忠雄甚至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年吉田拉链绕地球一圈。希望公司年产拉链长度能绕地球一圈。他把这口号设计为公司的商标,给自己和自己的员工树立目标。

到1970年代中后期,吉田忠雄在拉链市场上已经占有日本的90%、世界的35%的份额,可谓独霸天下。

小小的拉链,终于绕着地球不断奔跑。而吉田忠雄,也成为把小事情做成大品牌的代表人。

(王晓莉)

“剃须刀王”

金·坎普·吉列

——来自最初那一刹那的灵感

20世纪初,美国某市街头有一天出现几个广告,画面上:一对情人相拥在一起,女士指着男士的满脸胡须,脸上露出嫌恶的表情;男士尴尬地用眼睛盯着不远处的名为“吉利”的安全刀。几个男士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悠闲自在地挂着胡须,手上用的是吉利安全刀片。

与此同时,一些广告语进入人们的视线:“新型刀片瞬间就可装换,使用时不仅会保护您的皮肤,还会带给您美妙舒适的感觉。”“您想干净卫生、安全轻松地剃去您的胡须吗?您想节省时间和金钱吗?为什么不去试一试新型刀片呢?”

对于习惯了使用传统剃须刀的人们来说,这广告引起了不小轰动。纷纷掏钱购买这种质优价廉的吉列刀片。

发明这种剃须刀的是个叫金·坎普·吉列的人,1855年1月5日,出生在芝加哥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做小生意,收入并不稳定,家境时好时坏。16岁那年,吉利的父亲生意破产,他辍学了,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去寻找一份工作。

对一个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比较容易找到的工作是推销员。吉利在这个职业上一干就是24年。

推销员的工作既辛苦又不稳定,收入不高。但是其中的艰难却磨练了吉利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能力,积累了社会经验。

作为一名推销员,为了给客户一个良好的印象,他每次会见客户之前,总要修饰打扮一番。当时的剃须刀是刀身和刀柄连在一起的,既笨重,又不锋利,刮脸费时费力。有一次,吉列早晨在旅馆的客房里自己剃胡须。天气太热,又急于出去找客户,勉勉强强地刮好胡须,下巴上已变得血肉模糊的惨不忍睹。他恶狠狠地扔掉剃刀,怨恨地说:为什么就没有更方便、更锋利的剃刀呢?难道男人活该要遭受这般没完没了的磨难吗?

吉列的这一番怨气,倒是提醒了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来开发自己所想要的剃刀呢?

一次推销经历给了他一个启示。那时他刚好去推销一家工厂生产的新型瓶塞。这种小小的瓶塞样子很不起眼,价钱也比较低,但很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吉列有点好奇地问老板:这种并不起眼的瓶塞为什么会这样好销呢?老板笑眯眯地告诉他:这种新型瓶塞是“用完即扔”的一次性产品,消耗得快,自然也卖得快。由于它价格便宜,人们重复购买也觉得能够承受。这位老板无意中透露的“生意经”使吉列受到强大的心理冲击:既然“用完即扔”的产品如此受消费者欢迎,为什么自己不能设计一种这样的产品来赚钱呢?

吉列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立即买来锉刀、夹钳、薄钢片等工具和材料,关起门来细心地研究和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