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开始,萍钢以江西冶金集团所赞誉的“萍钢速度”创造了“萍钢效应”,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亿元,利润年均增长1亿元,税收年均增长5000万元。
2002年,涂建民做出了一个对萍钢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对萍钢进行“整体改制”。这一想法一出来,质疑声便不断。不难理解,由一名国家正式职工将变为民营企业合同工,许多人是接受不了了的。
2002年3月28日,萍钢一万多名员工对企业改制实行“全民公决”,结果得到89.39%的员工赞同。涂建民感到非常欣慰,别的企业通常是政府推着他们改,而萍钢是自己要改。省委、省政府对萍钢积极改制非常支援,并列为了全省第一家首批国企改制试点单位。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获得了省政府的确定。涂建民在实施改制过程中,严格做到和充分落实了“人员、债务、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部承接”和“三个不得(国有资产不得流失,不得全员持股,不得财政垫款或以国有资产和财政担保贷款)”的总体要求。萍钢员工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争相认购萍钢股份,2003年7月23日,萍钢国有资产以6.5亿元的价格整体转让成功。
2004年初,萍钢仅用1年3个月时间完成企业再造,距离老厂20公里之处,再矗立起一座大厂房;2005年,萍钢从公司高层管理班子自我革命开始,深化“二次改革”,推进“二次创业”,实现销售收入破百亿,成为全省第5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2006年,萍钢重组九江钢厂,为企业下一轮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2006年11月,全国工商联经济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合公布了《2005年度全国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萍钢以2005年上缴税收7亿多元位居全国上规模民营企业缴税额第12名。
“纳税7个亿可能看不出什么,但纳税排名第12位却能说明萍钢的责任感,因为在民营企业规模排名中,我们是第50位。”涂建民如是说。
涂建民始终认为做事要先做人,要像做人一样做企业,而做人、做事都必须心怀正气凛凛,必须志存高远。在萍钢,对社会、对政府、对客户、对员工讲诚信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原则,“造福社会,满足顾客需求”被列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之首加以明确。
感谢逆境,是后来涂建民嘴上常说的一句话。萍钢从扭亏脱困、挽狂澜于既倒,用涂建民的话说,像是过独木桥,过去后,桥身已然断裂,惟有咬定目标,矢志向前。
那次因公受伤后,对于大家由衷的关切,涂建民动情地说:“受伤那次,我压根都没想到有那么多职工牵挂。职工为什么这样?不因为我是萍钢的老总,是因为大家相信我是党的人,相信共产党能带领大家克服困难,搞好我们的国有企业!”
(李晓军)
新东方教育集团俞敏洪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1991年的一天,寂静的北京大学校园,突然从校园广播里传出一条消息:英语系教师俞敏洪因违犯校规,私自外出兼职,给予记大过处分。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一下子在北大炸开了锅,更令事先毫不知情的俞敏洪措手不及,倍感羞辱。
为什么俞敏洪会遭此处分?为什么对俞敏洪的处分要以这种方式公布?俞敏洪何许人也?
俞敏洪,江苏江阴人氏,1962年出生,1980年考入北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因病休学一年,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从北大辞职。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是不知道俞敏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如果我问你,是否知道“北京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你可能会脱口而出:哦,那是国内有名的民办英语教学机构哇!
是的,俞敏洪,就是新东方的创始人,就是新东方的舵手,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被媒体评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俞敏洪于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又以此为基础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并于2006年9月7日成功把企业带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从白手起家到成功上市,短短13年,他把一个只有几个外聘教师、靠租场地办学的民办学校,打造成了世界闻名、全国一流的英语培训基地。这一剑,磨得很艰难,但磨得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了无数有志青年一片希望的光芒,俞敏洪也在这个群体中憧憬着“金榜题名时”的幸福时光。1978年,他走进了当年的高考考场,填报的只不过是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江苏省常熟师专,但考试过后两个月漫长等待的结果,是该校大门毫不留情地向他紧闭。
落榜的他回乡干起了手扶拖拉机手的活儿,但在他的心底深处,始终有一颗火苗在燃烧着,有一股暗暗的力量在支撑着。第二年,他再次迈进了高考考场。这一次,他带给自己和全家人的仍旧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名落孙山再一次属于俞敏洪。如果说第一次落榜,他的心里还能承受的话,那么第二次落榜,对俞敏洪的打击就很大了,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门思“过”,也思考着自己的未来。这个时候,俞敏洪的母亲给了他最大的鼓励:“这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不要灰心丧气。一件事情一次做不好怕什么?只要肯奋斗,就一定有机会!”
两度落榜,使俞敏洪懂得了在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上,要学会坦然面对,勇于克难,决不退缩。他永远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每次劳作之后回家,他的勤劳的父亲总要在路边捡回一块两块被人遗弃的破砖头,一根两根断木块,堆在自家小院子里。幼小的俞敏洪看了,十分纳闷:父亲这是在干什么呢?这些别人不要的破砖头、断木块有什么用呢?积少成多后,父亲开始实施他的“工程”,用这些日积月累捡回的材料,盖起了一座鸡舍,从此家里的院子变得整齐、干净了,家里的鸡也有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归宿。父亲告诉儿子:一块块砖头就是一次次希望,只要心中有一座“小房子”的目标,每捡回一块砖头,希望就离现实目标靠近了一步!俞敏洪的心底深处从此深深刻下了“捡砖头”的印记。抱着这种“捡砖头”的心态,俞敏洪重鼓信心,勇闯独木桥,进行了第三次高考冲刺,终于,他闪亮的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员。
当然,俞敏洪的高考经历,在当年的高考大军中,在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中,都还算不上特别艰难,对比他未来的奋斗之路,只能算得上是彩排,因为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有着远比高考更多的辛酸和波折。高考屡试不中而不放弃努力,并最终走向成功,似乎给了他一种人生暗示:只要始终坚持希望的信念,就会收获人生最好的礼物。信念会打碎失败的沮丧,会冲破如雾的困窘;信念会创造奇迹,会孕育美好的未来。
北京大学是俞敏洪的幸福之地——三度高考后,他终于走进了这座殿堂;北京大学也是俞敏洪的伤心之地——留校任教后,却因在外兼职任教而遭受校方突然的处分;北京大学更是俞敏洪成功人生的转折之地——遭受处分的羞辱后,他毅然辞职,独立办学,从高校教师变身私立校长,并造就了业界的第一品牌。如果不是北大“踹”了俞敏洪一脚,也许今天的他还只是学校一名普通的教师,而“新东方”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培训机构,也许还需要我们在漫长的等待中,从另一个“王敏洪”、“张敏洪”的手中诞生。或者,它可能永远也不会诞生。
从充满光环的北大教师到无奈辞职失业,俞敏洪突然间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职工宿舍没有了,生计来源没有了……为了谋生,他只能去民办培训班代课。但他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不甘平庸的人,痛定思痛后,他毅然走上了“单干”的道路。
中关村第二小学一间破败的平房,几张破桌子,几把破椅子,借着民办东方大学的名义,挂上“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牌子,俞敏洪和妻子就这样开起“夫妻店”,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干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为了招生,俞敏洪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里,拎着糨糊桶,奔向一个个广告牌,奔向一根根电线杆,贴上他的招生广告。北方寒冷的冬夜,糨糊刷到柱子上,广告还来不及贴上,糨糊就冻成了冰。再贴,刷子又被残留的糨糊冻住,等到敲打好了冻住的刷子继续贴,不一会儿桶子里的糨糊也冻住了,他只得回到住处,重新熬起玉米糊,然后重新狂奔到下一根电线杆,左右开弓地“刷刷刷”。前面贴上的广告被别人的广告覆盖,他再锲而不舍地往上贴。有时候,他也有过退缩的念头:唉,太难了,何必这么苦着自己呢?但一转念,他又想起小时候父亲捡砖头的往事。于是,浑身一热,他又铆足劲干了起来,他仿佛看到,自己每贴一张广告,就是贴上了一份希望。果然,在铺天盖地的小广告背后,他一步步收获了大量学子的到来,昔日的“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终于稳健地长大成人,成了今天占有全国60%以上出国英语培训市场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这个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新东方”和俞敏洪依旧经历着市场竞争中的各种挑战、磨难,俞敏洪本人甚至两遭绑架,在鬼门关边走了两回。所有这些,都没有击倒他,他总是勇于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地迎接挑战,从不选择放弃和逃避。
新东方的今天,是俞敏洪经过了无数次磨折之后创立起来的。曲折艰难的奋斗历程练就的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豪气,如今正是俞敏洪屡屡挂在嘴边的“成功秘笈”。正如俞敏洪自己所言:“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虽然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这种水的精神就是:遇到高山就绕过去,遇到平原就漫过去,遇到栏网就渗过去,遇到闸门就停下来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喷薄出去。但是,永远奔流向前,永远不会回头!
(杜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