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20160600000011

第11章 失败了再来(4)

其实,对于弗雷德来说,对运输业的兴趣可以说是他血液里的一个因子,在社会环境的发酵中,便被蓬勃地催生出来。他的家族是从英格兰到北美大陆的移民,祖父是个船长,在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上驾驶汽船。父亲当过船员,又热爱经销,曾推销过卡车,靠着勤奋工作创立了迪克西巴士公司、“托德尔酒家”餐饮连锁公司等其他产业。长辈把他们的创业爱好和精神遗传给了弗雷德。

22岁那年,弗雷德应征入伍,参加了越南战争。战争让弗雷德厌恶。三年后,他从越南回来,基于自己对飞机的浓厚兴趣,他购买了一家叫阿肯色航空公司的股权。这是一家飞机维修公司,长期亏损,前景缈茫,弗雷德了解情况后,改变了公司的经营方针,使它成为收购和销售废旧飞机的交流中心,获得了成功,短短两年时间,公司的营业额就上升到900万美元。美中不足的是,飞机零件的递送让弗雷德郁闷,因为它们总不能按时到达。

这时,他又想起了他的毕业论文。他想创立一家给顾客连夜快递小包裹的公司。他先委托两家咨询公司对运输市场的形势和前景进行了研究与调查,比如这样的服务市场是否真的存在?咨询公司提供的现有状况,进一步证明了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当时的美国,在这个领域里已经有好几家公司,而且埃默里航空运输公司和飞虎航空公司两家大公司的年收入都在1亿美元以上。但客户对目前的运输服务相当不满,传递不稳定,而且时间上极不可靠。当时,国内全部空运的60%以上是在25个大城市之间进行的,小型紧急递送的80%却是在这些大地方之外进行。如果有这么一个公司,能把一小地区的包裹,有效而快速地递送到另一地区,那么它就会大有市场。客户迫切需要这样的传递服务,愿意为此支付略高的费用。再说,10家国内商业航空公司中就有9家的班机在晚间10至第二天上午8时停留在地面上,这给快递的航线通畅提供了保证。

弗雷德兴奋起来。他意识到,随着新技术的兴起,美国传统的工业重镇日趋没落,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正在崛起,旧有的货运系统正在改变,包裹托运开始流行。他想筹办的正是这样一个公司。若干年后,弗雷德在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时说道:“早在耶鲁大学读书时,我就已经看出计算机将对整个商业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的想法是:传统的物流运输已无法胜任现代商业社会的要求,比如IBM,如果得克萨斯州的一家银行要买一台机器,银行不在乎机器是何处制造的,他们只关心机器何时到达,以及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转,在零件需要更新时能否马上收到新零件。因此,IBM需要一个专业的运输队伍,无论机器被卖到什么地方,它们都能及时地到达客户。而为了能够直接运输这种‘非常重要、时间紧迫’的货物,他们也许应该有自己的飞机。”

1971年6月,弗雷德·史密斯的“联邦快递公司”正式成立了。刚开始的设想是希望能与联邦储备系统合作,因为他们有许多票据在各地区储备银行间传输,是潜在的大客户。在弗雷德看来,这笔生意肯定能做成。在与联邦储备系统谈判的同时,他便匆忙而自信地购买了两架鹰式飞机,把购得的飞机进行改装,以适用于运送包裹。可是,联邦储备系统拒绝了他。因为长期以来,联邦储备系统内的各地区银行自立山头,很多人就是靠老旧的工作流程生存的,弗雷德的快递服务打破了他们手中的饭碗。计划失败了,弗雷德购买的两架飞机被闲置在机库,刚刚成立的联邦快递公司和年仅27岁的弗雷德首战失利。冷嘲热讽也来了:“如果这种服务有市场,其他的航空公司早就干了,还轮得到你吗?再说民用航空委员会也不会批准的。”

难道真像他的大学教授所说,联邦法律和条例会阻挠这样的公司的存在吗?

这时候,他才明白这件事以前为什么没人干。一方面没有法律条例的支持,他这样干简直是在和其他大航空公司甚至是与难以动摇的美国邮政总局较量;另一方面,因为投入资金太大,投资商怕承担风险,也不敢轻易涉足。

可贵的是,弗雷德没有放弃。后来有人说道:“联邦快递公司在刚成立的三四年里,五六次面临破产的厄运,但弗雷德·史密斯坚持下来了。”

史密斯开始重新制订计划。新的计划比以前更详细了,但也需要更多的资金。他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赌博,动用了一切手段,破釜沉舟地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800多万美元,并终于征服了华尔街的一些金融大亨,筹得了9600万美元。这是美国商业史上单项投资最多的一次。同时,他把公司搬到了家乡——田纳西州的孟斐斯,那里的天气更适合飞机降落。公司一次性订购了33架小型飞机,该机容易获得航空运输的执照。几经周折,联邦快递公司终于在1973年4月正式营业。

刚开始,公司向美国二十多个城市提供服务,但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亏损了2930万美元,欠债主4900万美元,随时可能倒闭。为了抵债,他甚至卖掉了私人飞机。他竭力争取客户,开拓市场。在西部开辟了6条航线,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把价格压得很低。形势终于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了。正如他所料,航运业迅速发展,大公司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小城市的运输业务。这为联邦快递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可能。另外,他的老对手联合包裹公司在1974年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罢工,终于导致倒闭,为联邦快递公司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1975年7月,是联邦快递公司第一个盈利的月份。1977年,公司年度收入突破了1亿美元,获纯利820万美元,弗雷德被纽约一家杂志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企业家。同时,他为废除已经过时的《联邦航空法》而进行的斗争也取得了胜利。1978年,联邦快递上市。到了1999年,联邦快递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24小时快递公司。

弗雷德领着他的联邦快递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并创造了奇迹。

希腊神话中,赫耳墨斯手持魔杖,为众神间的信使。弗雷德也曾骄傲地说:“我们就是电脑时代的赫耳墨斯。”

(陈然)

萍钢骄子涂建民

——挽狂澜于既倒的钢铁汉

2000年6月,地处江西省西部的萍乡市,一家企业的领导因公受重伤。消息传开,在岗的、下岗的,厂内职工、厂外附近村民纷纷自发赶几百里路,从萍乡去南昌看望他。人们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上,生怕他有个闪失。

一个企业的领导何以能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

萍乡,是座人文历史丰厚的工矿城市,因楚昭王在此地得“萍实”而得名。1922年,刘少奇等同志于当年9月领导了震憾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今天,这个被人牵挂的汉子,又为这座光荣的城市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涂建民,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外人评价他说,“是一名屡次创造奇迹的钢铁骄子,一位在全国钢铁行业和江西省经济界享有盛誉的企业家。”以“‘永远的危机,不懈的追求’为座右铭,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以科学的管理驾驭企业,使一个濒临绝境的企业成为钢铁工业的一面红旗。”

199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列出的企业“自生自灭”的黑名单中,萍乡钢铁公司赫然在目。当时年亏损逾亿元,累计亏损3.0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5%的萍钢,就像一艘陷入泥泞中的战舰,锈迹斑斑,沉重无比,满目疮痍。在人们谈之色变的时候,涂建民临危授命、走马上任了。

“萍钢如何求生存?”这是涂建民上任后抛给职工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包袱沉重、管理落后的企业,涂建民以先动员自己的爱人周菊英提前退养作为回答。当时周菊英是厂里有名的预决算好手,又担任着福利部办公室主任,离厂里规定“一刀切”年龄差两岁。为了实行减员增效,涂建民首先动员自己的爱人写了辞职报告,下了岗。为此,其他厂领导的爱人也纷纷提前告别岗位。减员分流虽然给萍钢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但涂建民和萍钢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赢得了人心,萍钢一次性减员6000多人。同时,涂建民对下属十几个经济单位实行剥离,改为股份制企业,让他们自负盈亏,自谋生路。

涂建民就在人们观望、新奇和疑惑的表情中,重新开动了萍钢这艘大船。

他雷厉风行,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8辆小车被公开拍卖,厂长、书记和大家一起挤公交车,拍卖的车款用来补发拖欠的职工工资;

所有厂领导停用手机,电话费、招待费、旅差费在厂电视台节目中统统公开;

全厂午餐明令禁酒,不论何方来客,班子成员不陪餐。

为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涂建民大刀阔斧改革分配制度,全厂工资收入向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主体倾斜,这些生产主体的职工人数仅占全厂的30%,所得的工资收入却占全厂70%。关键岗位和苦脏累岗位收入最高,工龄相同而岗位不同的收入相差最大的有10倍。能打开局面的管理人员、有突出成就的科技人员、有绝活的工人,被萍钢称之为“三大能人”,收入高于普通职工一大截。

在涂建民和新班子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萍钢职工们从困惑中看到了希望,濒临绝望的心又开始跳动起来。

萍钢过去生产上不去,大家习惯找客观原因,涂建民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要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他提出一个三年目标,其中一条就是要把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2.214。此言既出,人们惊诧莫名。因为萍钢炼铁40多年,高炉系数一直徊在1.5左右,从没突破1.7。为了表明决心,涂建民让人在厂办门口竖了一块牌子,上面白底红字写着生产指标。仅仅两个月,萍钢高炉系数达到2.0,最高达到3.109,进入全国50多家行业企业前列。

人心凝聚后,又不断降低内部成本,在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创新,萍钢两年后迅速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