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自行车已成为日本日常交通工具,而城市的市政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和路灯跟不上,人们夜间骑车面临着照明的问题。虽然用干电池的车灯已经问世,但由于电池使用时间太短(仅3小时),几乎没有实用价值,人们甚至用煤油灯挂在车头,夜间骑车极为不便。幸之助认为只要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一种理想的车灯是应该能生产出来的。经过约半年的试验,幸之助终于制造出一种炮弹型的电池车灯,用3节干电池,使用时间可达到近40个小时。这种车灯设汁巧妙,价廉物美,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人们欢迎,这时,有一个叫山本武信的商人找上门来,这人极有商业头脑,在大阪商界颇有声誉。他向松下幸之助提出由他担任大阪地区总代理商,保证1个月售出1万只炮弹型车灯,3年代销36万只。如果销售不出去,山本商店愿承担一切损失。更令幸之助大为吃惊的是,山本武信答应将3年的货款一次付给松下电器制造厂。
松下电器从此发展迅速,松下幸之助不断地把新产品推向市场,相继生产出电熨斗、电炉、电热器、真空管和收音机等。他以“高于他人的质量,低于他人的成本,优于他人的服务”为宗旨,在日本国内占据越来越广大的市场。他的工厂多次扩建,并先后购买一些私营企业,到20世纪60年代,松下电器公司一跃而成日本电器制造业霸主。
二战爆发前,日本许多企业为了生存都和军队结成财团,生产军需产品。松下公司却以极大的勇气甘愿冒险,仍以民需为主要目标,以提高民众生活的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制造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的商品为己任,坚持独立经营,甚至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战争管制气氛越来越浓的情况下,幸之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经营思想。后来,在军方强制下,松下被迫转入军需生产。但在停战第二天,松下幸之助就紧急召开会议,转入民用生产。
幸之助的目标是谋求民众的幸福。在物质方面给职工以优厚的待遇,在日本率先采取五天工作制,实行男女工资平等制,工人到35岁就有一套自己的住宅,使松下的职工真正感到幸福。幸之助尊重职工,处处考虑职工利益,还给予职工工作的欢乐和精神上的安定感。
有一次,幸之助与员工在松下电器公司的餐厅里就餐。吃完后,他让人把做牛排的厨师叫来,那个人注意到幸之助几乎没动放在他面前的牛排,他知道松下肯定是嫌牛排做得不好。
当厨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幸之助面前时,幸之助说:“你做的牛排很好吃。我今天只吃了一点是因为我的胃有点不舒服,不找你来说清楚我怕你会错以为自己做的牛排不好呢。”
1930年初,世界经济不景气,日本经济大混乱,不少工厂都陷入经营困境,很多企业都关门倒闭了。松下公司受到极大伤害,销售额锐减,商品积压如山,资金周转不灵,管理人员提出:裁减员工,缩小业务规模。因病在家休养的幸之助,考虑到广大员工的利益,毅然决定采取与其他厂家完全不同的做法:“工人一个不减,生产实行半日制,工资按全天支付。”同时,他要求全体员工利用闲暇时间去推销库存商品。当时绝大多数厂家都裁员,降低工资,减产自保,百姓失业严重,生活毫无保障。松下公司的这一做法获得了全体员工的一致拥护,大家千方百计地推销商品,只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把积压商品推销一空,使松下公司顺利渡过难关。
二战结束以后,是松下公司困难的时期,一方面由于战败,军方无力偿还债款,公司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占领军要惩罚为战争出过力的财阀,松下幸之助被列入受打击的财阀名单,紧接着被开除公职,虽多方奔走,仍无济于事。这时,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工会以及代理店联合组织起来,掀起解除幸之助财阀的指定、解除开除公职的指定的请愿活动,参加人数多达几万。这在当时的日本是绝无仅有的事。
在被指定为财阀的经理所经营的企业中,工会纷纷率领工人占领工厂乃至整个企业,松下公司工会与其他企业的工会截然相反的举动,无不令人感动。占领军不得不重新考虑,终于在第二年五月解除了指定。正是因为幸之助始终贯彻为民众服务的经营思想,以人为本,尊重职工,松下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劳资关系,松下“经营之神”才能绝处逢生。
从1925年到1988年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逝世时,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
(李晓军)
“达美乐”创始人汤姆·莫纳汉
——在失败中重生
提起比萨饼,人们第一想到的是必胜客,其实还有一种比萨饼——“达美乐”。它虽然只是比萨饼的第二集团,但是它是在一个更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传奇。
“达美乐”创始人汤姆·莫纳汉曾说:“我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一般所谓的失败者。”正是历经许多磨难,不断从失败中寻找新的生机,成就了这个品牌。
1937年3月25日,汤姆·莫纳汉出生在美国一个寻常的家庭,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生活,就把汤姆和哥哥送进了孤儿院。中学毕业后,汤姆进入费里斯学院读书,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只上了一个学期便退学参军了。退役后汤姆进入大学就读,同样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不到一年又退学了。接连的打击,使汤姆对生活很失望。
1960年,做邮递员的哥哥吉姆在一次送信的过程中,发现一家比萨店就要倒闭了,正打算低价转让。于是两兄弟借贷了500美元,盘下了这家店。
兄弟俩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店的经营上,汤姆更是一周工作近100个小时,到年底,收入尚可。因为这个小店,汤姆开始对人生有了美好的憧憬。但是哥哥可不是这么认为,他嫌经营小店辛苦,不如回到邮局上班,便退出来了。汤姆购得哥哥的股份,开始独自经营。
随着比萨饼店生意的好转,汤姆开始考虑给自己的小店取个名字,后来他决定用“DOMINO'S”这个单词,因为DOMINO译过来就是“骨牌”的意思,汤姆希望自己的生意形成一种骨牌效应,能开两家、三家、四家,为此他选用了骨牌的一点和两点作为商店的标志。“DOMINO'S”音译过来就是“达美乐”。
1968年,汤姆碰到了他创业中的第一次挫折,正在达美乐的连锁不断展开的时候,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店铺,还烧毁了所有的账册和凭证。更倒霉的是,因为莫纳汉没有缴纳保险费,不仅没有得到赔偿,还损失了15万美元。
但汤姆咬紧牙,继续实施连锁经营的扩张,到1969年,已经拥有了12家连锁店。不仅如此,他还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特许经营制度,就是采取举债经营的方法,他与特许经营者对特许经营店共同投资。为此他把连锁店扩展到44家。
心急吃不了热包子,事实证明,急速的扩展带来很大风险。汤姆的资金流通出现很大问题,但是他完全被扩张的雄心所鼓舞,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到后来,达美乐是负债累累,拖欠1500位债主150万美元,其中有人对他提起了100多次索债诉讼。这只是一方面,另外还有银行的借贷和巨额的税务。
“有一天,我发现自己重新一无所有了,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变成了被四处追债的让人嘲笑的人,看起来,我是个完全失败的人。”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汤姆不无感慨地说。
这次教训非常深刻,让汤姆明白了,要稳扎稳打,要盯住经营,而不是只顾着扩张。
后来银行接管了达美乐,一年之后,认为已经无可挽救,要求汤姆申请破产。这意味着,从此可以免去债务的苦恼。但这不符合汤姆的性格,而且他不愿破产,也是不想让“达美乐”这个牌子就此倒掉。他记住所有债主的地址,发誓将来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他们。这个壮举感动了所有的人,在这个重利轻义的商品社会,人们已经很难见到像他这样把声誉当作生命一样来维护的人了。
汤姆兑现了诺言,到1977年9月10日,这笔巨额债务全部还清了。
1973年,达美乐的连锁店达到75家,但前有必胜客虎视眈眈,后有大量克隆者围追堵截,达美乐怎样才能杀出重围,脱颖而出?
汤姆准确地做出了分析,他认为现在的美国人更注重享乐,更注重自我,这是一个讲求快捷、速度的年代,所以,快餐符合潮流。汤姆就在“快”字上做文章,也正是这个字,让他赢得了市场,赢得了顾客,赢得了财富。
汤姆决定在全国推广“30分钟保证送到比萨饼”,他向顾客保证按时送货上门,只要没有准时到达,顾客就可以拒绝付款。这个消息一出,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惊。这是哪个小店,竟敢夸下这么大的海口,有的人抱着好玩的心情,有的人则是为了那份可能“免费”的比萨,有的人是为了挑衅,有的人是隔岸观火,但事实证明了,汤姆是个讲究信誉的人,达美乐的比萨一叫就到,并且真的是在30分钟之内。同时,他再接再厉,为了让顾客吃到准时到达而又热气腾腾的比萨,汤姆继续创新,他发明了生面团盘、比萨饼瓦楞箱、隔热纸袋、比萨饼隔板和送货烤箱。
到1979年底,达美乐的发展步伐又变得迟缓起来。汤姆又睡不着了,抱着账本反复琢磨,发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现象:公司80%以上的比萨都是通过外卖送出去的,连锁店的营业额连20%都达不到,可房租加上员工工资,成本却比外卖高出不少。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还不如专门做外卖。这个突然闪出的念头,把汤姆自己都吓了一跳。如果顾客无法在店里用餐,东西还卖得出去吗?
仔细一分析,汤姆认为,店面最大的作用就是形象展示,此时的达美乐已经拥有了一批固定的消费者,店面的作用也就不那么突出了。快餐最讲究方便快捷,而外卖是最能将这一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方式。事实证明,汤姆的决策是正确的,5年内,达美乐拿下了美国90%以上的比萨外卖市场。
到了80年代中期,达美乐几乎是以每天增加一家连锁店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84年,它已经有1900家连锁店了。这时,达美乐已经成为仅次于必胜客的全美第二大比萨连锁店,也是国内最大的比萨饼外卖公司。
汤姆并不满足于开比萨店赚钱。童年在孤儿院里,一支棒球队底特律老虎队曾陪他度过一段漫长孤寂的岁月,1982年,他以高出俱乐部的条件将球队买下来;曾经他想做个弗拉克·赖特那样的建筑师,1984年,他买下赖特式住宅,又按照赖特50年代的设计,耗巨资建造了达美乐连锁集团总部大楼。他甚至在60年代买下一架塞斯纳飞机,第一次拿到驾照时,没有任何飞行计划,只有一张在到机场途中加油站买的道路地图做导航工具,谁知中途天气骤变差点机毁人亡,而他若无其事地拍拍屁股,继续搭巴士前行。
也许是凄楚的童年,使汤姆觉得有缺憾,于是他要在棒球队的厮杀中、喧闹的建筑工地上、冒险的飞行中,去淡忘那曾经孤独凄凉的过去。
也许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能够获得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满足。
对一个做大事情的人来说,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
(李晓军)
创立联邦快递的
弗雷德·史密斯
——从人生阴暗处看到胜利的曙光
有时候,人的一生完全得之于一个点子。哪怕它极小极小。然而它仿佛是一个支点,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撬起整个梦想。而梦想又往往是从人生阴暗处开出的花朵。
弗雷德·史密斯,这个1944年8月11日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孩子,很早就遇到了生活的磨难。他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就去世了,八岁的时候,他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病,使右腿发育受到了影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只能拄着拐杖。童年的这一阴影是否催生了他后来的梦想?反正,对飞行和经商的爱好成为了他青年时代的重要乐趣。15岁时,他就拿到了个人飞机的驾照,并且和两个同学合伙,用借来的5000美元开了家唱片公司。18岁时,他进入了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政治学。他的学习并不怎么出众,但他的对飞机的兴趣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报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后备役军官训练班。后来又成为了耶鲁飞行俱乐部的会员,课余还驾驶农用飞机在农田上空盘旋,好满足他的飞行瘾。
1965年,他在大学毕业论文里大胆地提出了以航空中心为基础的空运配送模式,对当时客户的包裹不能及时、直接地送达目的地,而必须经由多家航空公司转运提出了质疑。他指出,这对一个能够直接运输、“非常紧迫、讲究时效”的货运公司来说,可能存在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然而在导师看来,“买飞机专门用来送货”的想法太荒谬,而且是绝对没有经济实用价值的,何况当时美国政府对空运航线设置了诸多限制。弗雷德的论文评分只得了一个“C”。然而谁也没想到,正是这篇不到20页的经济学论文,后来却成了弗雷德的联邦快递公司的纲领性文件。
就是从那时起,飞行运输就成了弗雷德经常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