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市的边上,有个地名叫解(hai)州,这里有闻名中外的关帝庙。据说,在关帝庙的不远处,就是关老爷的家。关羽,乃世人皆言诚信之士。
2001年我国的高考作文,是根据提供的一段故事,对“诚信”作出描述。来自江苏省的一个考生以《赤兔之死》为题,以大家熟悉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突出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抒发了人生当择善而从、惟诚信是瞻的志向。那篇作文当时在国内广泛传诵。2月19日,在运城市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下,我特意去了一趟关帝庙。讲解员还蛮风趣地说:“关老爷就是诚信的代名词,有个现象要引起你的注意,那就是从古到今,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有不拜关帝庙的,可见,做人都是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的。”
讲解员的解释,实在让我听了好笑,但细细一想,还不能不说没有一定的道理。
据说,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李海仓最推崇的就是关羽,家里面拜的也是关老爷。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商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李海仓多年生活在这样一个地域,这里的地域文化,对他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在李海仓看来,“无奸不商”不是指真正的商人。买卖买卖,是有卖有买;没人买,就成不了卖;想卖就得和气生财,想和气生财,就得有人缘、有人气;要想有人缘,就得以诚待人,以信用获利。李海仓正是以他个人的“买卖经”往来市场之间,盘算着每一笔生意,算着也别让对方亏着的账。在李海仓看来,如果生意都是对方亏了,谁都不会与你做生意了,那自己的生意就不会做长远。
几卡车的柿子,没人敢运,可李海仓就是要做这笔柿子生意。几百公里的路,到了地点,没人敢接货。李海仓对买主说:“坏的都算我的,好的都是你们的。”柿子这笔生意李海仓没赚到钱,但李海仓赚到的是所有的人都愿和他做生意。用和李海仓做过生意的人的话说:“李海仓这人实在,胳膊肘从来不往自己怀里拐。”
李海仓做生意路子广,朋友多,当年在东镇是出了名的。李海仓说过:“朋友就是做生意的本钱,朋友就是财富,同时朋友会给你带来各种信息,使你有做不完的好买卖。”
李海仓的父亲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天晚上,李海仓从外面回来,从家里拿上两个馍,说要马上去省城,也不知他从哪得来的消息,说省里一家建筑公司在给一单位加固楼房时急需60吨烧碱。当时市面上烧碱很紧张,他要找人家把这事揽下来。到了省城,他上门跟人说,这烧碱我给你们搞,准保你们满意,保质保量,你们什么时间要,我就把烧碱给你们运来。好说歹说地使人家点了头,签了一份供货合同。
他拿着了合同,可全家人为他着急,这60吨的烧碱上哪弄去呢?
李海仓在太原市内四处活动,也不知他靠什么关系,找到了省化工厅的厅长,而且还真给他批了10吨。他又从朋友那里得知清徐那里有货,又马上跑到清徐,一个和他有业务往来的朋友帮他搞到10吨。洛阳方面说可以给他30吨,海仓就马不停蹄地带上4辆卡车到洛阳拉。可4辆车装不下,他就在当地租了2辆,当地的车要先付运费,可身上带的钱不够,他就把自己的手表摘下,押给车主,把货装上车,带着6辆装得满满的车往回跑。
不到一周的时间,50吨的烧碱搞到了,他先给人家送去,并告诉人家,剩下10吨3天就到。他又一次跑回洛阳,3天以后把剩下的10吨运到了。
也就9天的时间,60吨的烧碱,竟然全部搞定了。省里的建筑公司都不敢相信。
也就9天的时间,李海仓就挣了18000元。这钱来得实在是够快的,可李海仓自己清楚,9天里每天睡的觉平均还不足4个小时。拿到挣来的钱,李海仓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地睡上一觉。李海仓的母亲说:“海海最爱吃的就是稀饭、酸面片、鸡蛋炒西红柿,只要他回家向我要西红柿炒鸡蛋,我就知道他在外面又挣钱了。”可这60吨烧碱的买卖竟没完。建筑公司的工程完了,但还有16吨的烧碱剩下了,李海仓得知后,主动地跑了过去,说还是处理给我吧。剩下的烧碱由于保管不善,有的烧碱已有点化了。还没等对方说话,李海仓就说,化点没事,我想办法,你们只要不感觉亏就行。对方听了他的话,都被他打动了,都说做生意还得和你这样的人做。这样,就以每吨1000元处理给了李海仓。李海仓也不跟人家讨价还价,就拉了回来。
当初,这60吨烧碱李海仓是以每吨:1200元进的货,然后是以每吨1500元卖给省建公司的。这回是又从公司手里以每吨1000元买回来。
拉回来的烧碱,家里人都发愁,这有些化了的烧碱怎么卖呀。海仓有办法,把化了的放在一边,然后把好的按10公斤一桶搞成小包装,以每吨2000元卖出。这样下来,扣除包装费和人工,每吨又赚了800元。
李海仓把卖烧碱的前后账一拢,他净挣了3万元。贩运、批发,使李海仓尝到了甜头。近5年的商旅生涯,不仅仅使李海仓赚到了钱,而且使李海仓从一个农民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市场化的商人。他走南闯北,眼界更宽了,他在市场经济这所大学里学会了如何去创造财富。
5年下来,李海仓手里已有了23万元。这23万元就是李海仓从市场上掘到的“第一桶金”。但他早已不满足这手中的23万元了,他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想了很长时间,越想越感到此生不把这一想法实现,他连自己也不能原谅。说什么也得干。
这一年,李海仓已三十有二,并且娶妻生子,但他决心开创一个更广阔的新天地。
李海仓把人生比喻成是蚕——蛹——蝶的过程。
从蚕到蛹,这是一种勇气。宁可放弃安逸、安全的外壳,从温暖的壳中走出来,是一步重要的蜕变,而蛹到蝶,则是理想的飞跃。蝶是美丽的,它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舞,尽管不知将遇到什么样的天敌,但它毕竟离开了那什么也看不到的壳。如果人的生命也有这么一次飞舞,而且能象蝶一样从蛹的生命中得到升华,那么今生今世已足矣。
李海仓认定了。他渴望变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