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之前,海鑫集团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40亿元,但李海仓的全国知名度却很低,更不是一个新闻人物。2002年11月26日,全国工商联“九大”召开,李海仓高票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这才迅速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对他的关注。这位扎根内陆小镇的“钢铁大王”多年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钢铁产品不是一个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老百姓对钢铁行业也不太关注,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李海仓的性格所致,他是一个不爱在公众面前露面的人。正如他生前常说的:老实做事,低调做人。
李海仓遇害后,我查遍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有关他的文字资料,但所获得的只是一些类似于个人简介的东西。据说,在运城市有一位很不错的女作家,曾经想给李海仓写一本近似自传的书,但李海仓不同意出。我在运城市采访时,听说她最近身体不太好,本想完成的书稿,只好搁浅。
我一度想找那位女作家聊聊,但后来一想,还是别让别人来影响我对李海仓的判断和把握吧。我极力想写出一个我笔下的李海仓。这就需要第一手的资料,要我自己亲自采访所得到的东西,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来自不同阶层的、不同年龄的人的讲述,哪怕是最原始的东西。我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李海仓、更人性化的李海仓。
客观地说,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媒体对企业家的报道并不少,但上乘佳作寥寥无几,多是为企业家唱赞歌,多是夸大其词,多是给企业做“秀”,多是靠记者的发挥,多是企业家自己怎么说,记者就怎么写。在很多人看来,记者就是给企业家吹牛的,然后拿企业几个小钱。用东北人的话:“你们记者写企业家,就是在‘忽悠’企业家。”然而在我看来,记者倒是常常被所谓的企业家给“忽悠”了。据我所知,国内还有一些专写企业家的“枪手”,写一个整版,收多少钱,明码标价。这样的报道,在我看来一文不值。这不能不说是媒体在企业和企业家报道和研究方面的最大遗憾。
在我看来,研究一个企业,就必须要研究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先把这个人研究明白,然后再深入到企业中去。尤其是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更要先研究企业老板。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民营企业,应该说,这是由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其实,对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研究,所涉甚广:比如他的性格、品行;他的家境,他所受的教育,他的为人处事,他所看的书,他所接触的人,他的人生理想,他的社会关系,他的价值观念;他对市场的把握和理解,他的企业文化,他的公关技巧,他的政治敏感性,他的理论水平;甚至他父母对他的影响,他的喜怒哀乐业余爱好等等,这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可惜,这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和采访十分有限。
如何写真实的企业家,是一件既难办又不难办的事,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是否做全面的、多角度的采访,而不是瞎子摸象。
前后大约一个多月的调查,我采访了近百个与李海仓有过接触的人,这些采访都是一又一个的片段,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得到的仿佛是一块又一块的“陶片”,把所有能找到的“陶片”都找到,拼起来,然后,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陶”,就自然而然地现出雏形。然后,我再根据有关李海仓的各种材料和文字记载,把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李海仓“组合”起来。
行笔至此,我感到认识李海仓,了解李海仓,已远远超过对一个民营企业家个人的解读,李海仓的生前身后事,更有力地引导人们反思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命运,应该说,李海仓其人也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